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2018-06-01 10:50丁仕潮
关键词: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

丁仕潮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路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强调特色与产业支撑。文化产业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渠道,而新型城镇化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者耦合关系显著。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机制,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2013年的截面数据,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效应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不同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由东向西的递减特征,绝大多数处于低度失调及以下水平,合肥一枝独秀,远超其他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耦合协调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1-0024-08

Abstract: New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ath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new urbanization is human-centered, emphas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support.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realize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turn, the latter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significant. By analyzing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new model of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2013 cross-sectional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1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effects with cultural industrie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showing the decreas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east to west, with the vast majority in the low-level imbalances and Hefei, the only city, far more than other cities.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cultural industry;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方针。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人与自然、城乡一体、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存续城市文化记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新型城镇化将给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现代服务业,同时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表现为重内容轻资产、智力集约、绿色无污染。而新型城镇化对产业布局的要求是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文化产业很好地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的需求。文化产业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而新型城镇化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2015年安徽省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同年,安徽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833.71亿元,占GDP的3.7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安徽省产业梯队的重要构成,二者耦合效应明显。

一、 文献综述

近年关于城市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已取得如下成果:1.认为文化是推动城市化乃至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动力,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巨大。Scott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1]。Landry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推动文化创意城市的形成[2]。花建阐述了文化产业从四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做出的贡献[3]。赵莹提出了文化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路径[4]。2.分析了城镇化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Bornstein认为城市能够提供更多文化消费[5]。Scott分析出了创意人才在城市的集聚是文化消费的原动力[6]。Florida则认为小城镇能够吸引创意阶层[7]。3.认为城镇化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作用的协调关系。段莉分析了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逻辑与价值[8]。吴红蕾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策略[9]。徐文明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相互作用的程度[10]。李玉红则发现城市化水平与文化产业发展正向相关关系显著[11]。4.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花建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要突出的四大重点[12]。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镇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做出了积极探索,并且研究逐渐呈现多元化,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轻视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二是比较缺乏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相互制约相互协同的关系研究。三是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逻辑演绎的描述性方法,很少有学者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内容上看,这些实证研究主要是从国家整体层面来比较不同时间内城市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情况,鲜有学者从省域地级市的角度将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开展耦合研究。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耦合关系,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2013年的截面数据,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耦合关系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相互支撑与相互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具体表现在:1.新型城镇化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成为现代市民必然产生新的文化需求,从而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消费市场。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又能够带动更多智力资源进入该领域,从而推动该产业不断创新升级。其次,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大量文化产业资源能够实现跨界、跨区域流动,并在城镇空间上交织、集聚与融合,从而推动形成新的、高效的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保证。最后,新型城镇化要求环境友好,文化产业在产业布局中更受重视,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等配套项目的投入,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文化产业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拉动城镇人口就业,缓解城镇就业压力。而且文化产业的渗透性和辐射能力较强,可以与旅游业等诸多产业进行融合,不仅能提高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而且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解放城镇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绿色、无污染、低能耗的产业,而且具有知识型、技术性与创新性,它往往可以利用城镇特殊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建立地区文化产业品牌,不仅能提高城镇的文化知名度,延续城镇文化精神内核,而且还能够给城镇带来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根据协同学理论,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程度与效果决定了系统在到达临界区域时的走向,即系统的序与结构。在这个临界的相变点上,系统内部变量有慢变量和快变量两种。其中,慢变量即系统的序参量决定了系统的相变进程。系统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相变进程,左右着系统相变特征与规律。耦合度就是对系统序变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度量。因此,本文将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作用程度定义为新型城镇化系统与文化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见图1。

1. 0

2. 0.2

3. 0.4

4. 0.6

5.0.8

四、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方法

考虑到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两系统耦合的复杂性,为了能够有效刻画二者耦合的规律与特征,在构建二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了全面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在指标筛选上,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评价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统计并筛选出其中的高频指标,由此形成一组指标池。其次,尽量从多维角度来反映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对相似性指标尽量选择方差較大的,以体现其代表性。再次,通过咨询专家,对其中的一些指标进行增减,最后建立起了新型城镇化系统与文化产业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见表2、表3)。

(二) 评价指标的权重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其对指标权重的确定来自指标观测值本身的大小,因而避免了人为的干预,在耦合系统指标权重确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也采用熵权法来确定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与文化产业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五、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数值计算

1. 权重计算。根据熵权法计算出2013年各指标权重见表2、表3。

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计算。根据公式(1)(2)(4)(5)(6)可以得到各地级市2013年新型城镇化系统与文化产业系统的综合序参量、新型城镇化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二者构成的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见表4、图2、图3。

六、结果分析

通过对2013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综合序参量以及耦合协调度的计算结果来看,有如下发现:

(一)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总体处在低度失调状态。二者仍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耦合机制。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别:其中合肥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为0.625 4,处于中度协调。芜湖居于第二位,耦合协调度为0.381 4,处于低度失调。淮南的耦合协调度最低,为0.190 0,处极度失调。处于低度失调的地级市有14个,所占比例为87.5%。2013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大小排序见图2。

(二)从综合序参量比较来看(见图3),安徽省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呈现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状况。其中合肥、芜湖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和文化产业综合序参量均位居全省前2名。通过16个地级市的综合序参量的对比来看,有1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领先于文化产业发展,所占比例达到93.75%,而只有合肥市的新型城镇化滞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说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不同步,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未能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成果。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限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同时文化消费市场的不足也给文化产业边界的拓展带来了局限。但是新型城镇化却能给文化产业提供更多有力支撑,不仅能够给文化产业带来各类文化资源,而且还能创造更多文化消费新需求,能有效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三)从空间分布来看,目前安徽省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特征,其中合肥一枝独秀,远超其他城市。在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居东边的包括:蚌埠、宿州、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再加上合肥,共7个地级市,其耦合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360 1,而居西边的包括:淮南、铜陵、安庆、黄山、淮北、阜阳、六安、亳州、池州,共9个地级市,其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271 7。合肥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耦合度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遥遥领先,芜湖第二,马鞍山紧随其后。新型城镇化方面,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行政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政策、科技、人才、金融等资源优势。合肥是安徽省外来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合肥都市圈、芜湖-马鞍山都市圈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是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合肥市推动的“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更是对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支撑。芜湖市率先在全省实施银行与政府合作的“芜湖模式”,创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化建设以项目的形式推动,内容涉及面广,联动作用强。文化产业方面,2010年,合肥建成了国家级动漫和服务外包基地,2012年又成功获批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且还在积极建设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合肥园区。这些国家级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加快了文化产业资源向合肥快速集聚,在文化产业自主创新方面,不仅在安徽省独一无二,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方特是芜湖最典型的文化名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独特体验。此外,芜湖还拥有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其动漫产业竞争力在安徽首屈一指。

七、 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从总体上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偏低,各地级市间的差距明显。2.从地区分布上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程度表现为:合肥一枝独秀,整体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特征。为了提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

第一,加大文化投入,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市场规模。要加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投入。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符合现代生活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平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感知和欣赏水平,培育出更多潜在的文化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产业政府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为基础,吸引更多投资主体,不断丰富资金来源渠道。此外,还要制定“一揽子”系统化的扶持优惠政策,避免政策短板。要不断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企业联盟、产学研联盟等多种联盟形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关键和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基础,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文化产业领域转化。安徽省科技创新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仍较为明显。各地级市仍然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能力,把产业化、市场化作为科研绩效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时刻关注文化产业的科技需求,以科技服务能力为抓手,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科研创新能力。

第二,明确自身特点,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特色比较优势。安徽省大部分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但文化产业基础薄弱,二者耦合协调度低。因此,各地区一定要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成果,挖掘文化优势资源,集中力量,确定二者耦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如合肥市,应继续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推动二者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效耦合;对于蚌埠、宿州、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市,则可根据新型城镇化的产业选择、产业资源配置等要素,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做好文化产业园的培育与发展工作,走差异化优势发展路径。而对于淮南、铜陵、安庆、黄山、淮北、阜阳、六安、亳州、池州等市,要继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土壤。

第三,致力于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同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差异显著,对地区的发展影响作用程度也不同。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各地级市的发展基础不同,资源特点各异,而且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因此不能简单的以耦合协调度高的市为追赶目标,而是要在向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确定二者耦合协调发展路径,找出影响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做好资源的获取、利用与有效配置,在提高本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程度的同时,促进地区间的平衡發展。

参考文献:

[1] Scott A J.Creative cities: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06a,28:1-17.

[2] Landry 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M].London:Comedia Earthscan Publication,2000:87.

[3] 花建. 发挥文化产业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力[J]. 学习与探索,2014 (9):113.

[4] 赵莹. 文化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J]. 中国国情国力,2015(1):24 .

[5] Bornstein L.Mega-projects,City-building and Community Benefits[J]. City,Culture and Society,2010,1(4): 199-206.

[6] Scott A J.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Creative Field of the City[J].Human Geography,2010,92 (2):115-130.

[7] Florida R.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M].London:Psychology Press,2005:58.

[8] 段莉. 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逻辑与价值[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78-79.

[9] 吴红蕾. 实现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探讨[J]. 经济纵横,2014(7):26-28.

[10] 徐文明,闫颖. 基于VAR模型的我國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9-72.

[11] 李玉红. 城市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政策[J]. 开放导报,2012(1):41-42.

[12] 花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 东岳论丛,2013(1):124.

[13] 焦高乐, 严明义. 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碳生产率耦合度测度[J]. 城市问题,2016(8):33.

[14] 袁晓玲,张跃胜. 中国基础设施与城市化发展水平耦合度分析[J]. 城市问题,2015(3):19.

[15] 郭江江,戚巍, 缪亚军. 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测度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2(5):126.

[16] 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119.

[责任编辑:范 君,李 丽]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江苏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