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很多孩子来说数学是一门生硬抽象的学科,不像语文那样有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情并茂的朗读,如果上数学课直接把内容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过程会变成单调、枯燥、乏味。这种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
关键词:数学;求知欲;思维探索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活起来,变被动的学习模式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乐于学习数学。下面就以《乘法分配律》为课例,谈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一、巧导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那如何在一节课刚开始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应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形式丰富的教学情境。
情境导入:
(一)情境一
一二组的同学轮流种树。
师:春天是种树的大好时节,瞧,小朋友来种树了。
第一组的4位同学,随着课件放出的优美旋律,舞动着一只手徐徐站起。
师:一棵小树有5个杈,4棵小树有一共是几个杈?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先板书4个5,用加法连接5+5+5+5。改写成乘法怎样改?4×5。第二组的同学也随着音乐舞动着一只手徐徐站起。师接着出示3个5+5+5,改写成乘法怎样改?乘法为3×5。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树杈?用算式怎样表示?板书:4×5+3×5。
还可以用算式怎样表示?(4+3)×5,既然都表示7个5,我们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二)情境二
(1)男生、女生同时拍二下手,算式。
(2)男生、女各拍二下手,算式。
(3)在读中感悟规律。
师引导用手势和动作读。
二、巧授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數学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科学,并与学生一起去做科学。因此,教师应以丰富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并巧用一些有实效的教具,再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若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则更能深深的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在《乘法分配律》中,接下来我是这样教学的:
从算式中探索规律。
师:一个一个地观察算式,看看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一)引领探究、提出猜想
1.质疑
像黑板上这种现象是否仅仅是巧合呢?
追问:有没有别可能?如果换成别的三个数,还是这样的结构,左右两边依然相等吗?
2.学生猜测
师:那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3.举例验证
学生在小组验证方法。
师:长这个样子能不能写出不相等,(谁是能人)事实上找不出反例,大量的例子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说明这样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上叫什么呢?
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回顾旧知沟通联系
这个规律其实你老早就会。12×3口算当时怎么算?课件出示算的过程。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乘法分配律的影子?
1.只列式不计算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周长怎样算?(a﹢b)×2,还可以怎样算?2×a﹢2×b,2×a是哪一部分?2×b呢?
解决问题里也有。
2.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a×c+b×c,a×c指哪块?b×c指哪块?a+b指哪里?(a+b)×c = a×c+b×c欢的符号和字母表示?指名板演,齐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再课件出示乘法分配律,读一下字母,顺过来读,倒过来读。
三、巧结课,让学生回味无穷
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美的结局,更能使课堂教学再达高潮。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这些不仅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还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可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归纳知识,设置悬念等方式,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因此,在这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根据公式(a+b)×c=a×c+b×c,创设了握手表演这一情境,巩固这节课:
两位学生在若干年后大学毕业了,他们一起去拜访他们的恩师即把左边的(a+b)×c(学生表演:咚咚敲门了,张老师来开门,分别握手即把右边的a×c+b×c)具体化,形象化。根据学生容易写成(a+b)×c=a×c+b,我又设置另一个握手的情境:他们一起去拜访他们的恩师,老师在和他们握手时只跟一个人握手,对另一个人理也不理,老师这样厚此薄彼比可能吗?同学们意会后笑了,这样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变被动的学习模式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多运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冯爱萍,沙县高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