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创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端正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掌握和处理学生心理状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信念
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非常关键的阶段,通过在大学阶段学习专业技能、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从事社会实践,青年大学生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因此,教育部要求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和面对挫折的乐观品质。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认识到互联网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十一世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学生工作者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时空的限制,借助微信、QQ、微博等新型社交平台,高校的学生工作拥有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比拟优势——即时通讯、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模式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教育资源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全球化视野;开放性的、全社会共享的教育空间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局限在校园内的限制;视频、弹幕、融媒体新兴媒体让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贴近大学生……同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与其他时代大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特征:思路更为活跃、眼界更为开阔、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个性更加鲜明……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1]。
但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互联网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譬如2016年3月9日郑州一名21岁大学生应无力偿还近60万元校园网贷跳楼自杀事件,让全社会为之震撼。借助互联网的春风,以前很少接触到校园学子的种种乱象正悄悄地向校园伸出它们黑暗的触角。校园贷乱象频繁、色情直播、网站屡禁不止;快餐般的网络文学拉低学生们的心智;透过网络、文学、影视作品传播的西方不良思潮试图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互联网营造出一个五光十色的虚拟环境,这个虚拟的数字环境能满足个体娱乐、休闲、交友、购物的种种需求。缺乏足够自制力的大学生面对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极易沉迷无法自拔,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大多昼夜颠倒——晚上熬夜打游戏,白天逃课在寝室睡觉,生物钟紊乱,与社会接触较少,逃避学业与现实社会责任,最终导致成绩下滑、挂科,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析
互联网时代,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端正理想与信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系统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首先,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坚定不移的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会辩证看待网络上的种种现象,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可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让流传五千年的国学精粹成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和源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奋斗,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得失。
其次,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系统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高校可以建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原点,以二级学院书记、辅导员为内环,以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为外环,构建一个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心理健康网状监督结构。在这个网状结构中,心理联络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由学生骨干组成,作为学生本身,能及时发现异常学生心理状况,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协助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级学院书记和辅导员负责自己所在院系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控工作、负责配合学校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指导工作[2]。
最后,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例如,高校要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打造“第二课堂”的号召,让学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切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协同打造实践平台,结合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将专业教育融入日常学生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正确认识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还通过抓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授位仪式,做好教师节、校庆日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仪式感,让学生养成向善向美的精神。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正确看到互联网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端正理想与信念,建立心理健康三级网络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刘玉春,袁永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 健康教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2-96.
[2]孙江洁,张丽萍.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99-402.
作者简介:房兴旋(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生心理研究、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