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

2018-05-30 06:05:17张严峻贝文力
国际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中俄俄罗斯

张严峻 贝文力

【内容摘要】 俄罗斯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如何向其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尤为重要。本文追溯了“中国形象”在俄传播的演变过程,并就近年来俄罗斯民调中对当前中国的社会认知进行剖析,从而提出对俄传播的相应建议。

【关 键 词】 俄罗斯;中国形象; 变迁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发展需求、相近的发展理念、相似的战略安全环境和共同的国际责任。不断扩大和深化中俄全方位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而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塑造和积极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深化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夯实民意基础、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演变

俄罗斯的“中国印象”由来已久。从17世纪开始,在华传教士将大量瓷器、丝绸制品等中国工艺品带到欧洲;18~19世纪,西方作家、哲学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中国文化和传统理念的描述,正是它们构成了这一时期俄罗斯对华认知的来源。俄罗斯对中国印象的首次公开讨论是由义和团运动对俄罗斯在京传教士的打击催生的,俄社会舆论中出现了对中国“又敬又怕”两种倾向。当时,在哲学家弗·谢·索洛维约夫、政论家尼·雅·丹尼列夫斯基的文本里,“中国形象”首次占据了一定的地位①:在前者眼中,根植于“父权社会”的中国文化“在精神上是贫瘠的,对全人类是无益的”①;而在后者看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丝毫不逊色于欧洲文明。②日俄战争以后,俄国远东地区不断增长的中国移民数量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知识分子的担忧,报纸上开始出现指责中国对远东地区造成威胁的“黄祸论”的声音。③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苏联对中国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成为苏联人眼中“为人民幸福而斗争”的英雄。曾任驻华全权代表的阿·亚·越飞把中国称为“世界革命运动中最大的王牌”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中国形象都是在中苏友好关系的氛围中构成、演变和发展的;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将中国视为“以莫斯科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背离者。此后,两国关系的裂痕不断加深,苏联也因此失去可靠的信息来源,无法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判断。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初几年。例如,时任苏共中央委员的奥·鲍·拉赫马宁坚持认为改革并未改变中国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⑤和 “帝国主义”立场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苏双方都意识到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性。1982年,苏联最高领导人列·伊 ·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讲话中声明,苏联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米·谢·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认同中国为“正在改革中的社會主义国家”,并强调与中国密不可分的邻国关系。

1991年,苏联解体。中俄两国很快进入发展正常、友好的国家关系的轨道,双边关系水平不断提高: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2年)到“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年),从《中俄联合声明》(1996年)到《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尤其在中俄边境地区,深化交流合作的趋势遭遇到了一些阻碍,例如,远东地区的俄罗斯民众在苏联解体之初曾对中俄边境贸易十分欢迎,当地媒体却出于各种动机不断强调“边境贸易引发偷盗、走私率攀升”和“中国移民潮的危害”,一度对民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当时一项民调显示,远东南部地区居民中有64%的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⑦但这些情形总体上并不影响中俄关系全面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中俄双边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在经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合作成果。究其原因,一方面,中俄两国在面临西方遏制和压力之下有相似的地缘政治环境,在改革发展、重构国际国内秩序进程中有共同或相似立场,发展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战略上都有深层次动力。另一方面,中俄文明虽不相同,但对于谋求世界多样化发展,两国始终感受相近、心灵相通。彼此间各层级的互信也已达到相当的高度。2010~2013年,俄民调数据显示,中国在俄罗斯的“好邻居”排名中名列第四,仅次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德国。而2013年底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开始“向东看”,中国成为了俄罗斯媒体报道中的主要热点之一。俄罗斯民众有机会了解中国三十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目前,两国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国对俄罗斯而言是“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2017年10月,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回答提问时指出,在任何问题上,俄中双方都能找到共识,积极寻求妥协,在许多问题上立场接近或一致。

二、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现状

(一)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多数俄罗斯民众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正面肯定的态度。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017年2月的民调显示,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是战略伙伴(50%)和友好国家(27%),仅10%的人视中国为经济和政治对手;对于中俄关系的前景,不少人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将成为俄罗斯的盟友(37%)和紧密伙伴(14%),认为中国会是危险邻居和敌人的仅占14%和2%。①2017年4月,俄罗斯非官方调研机构“列瓦达中心”与《消息报》共同发起的民调显示,76%受访者对中国有“好感”,仅13%对中国态度消极。②“社会舆论”基金2017年7月的民调显示,逾六成俄罗斯人将中国看作是对俄罗斯最亲密且最友好的国家。③尽管俄罗斯人的观点容易随着地缘政治情势变化而改变,但对华态度一直保持较高稳定水平。

近年来,俄罗斯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客观正面报道的比例不断提高。据抽样分析,《独立报》《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在2001~2008年间涉华报道量不大,总体上负面报道居多,但在涉及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时多持正面态度。①数据显示,《事实与证据》《消息报》等俄重要报刊在2017年2月15日~4月15日期间,分别发布与中国相关报道81条和143条,前者中正面与客观报道77条,负面报道仅4条,后者均为正面或客观报道。②

十九大召开后,俄罗斯民众对华总体印象发生了进一步变化,更多的人开始正视中国经济发展,认同中国和平发展。经济方面,俄罗斯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值得俄罗斯借鉴,“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在俄罗斯逐渐摆脱低端形象,越来越与高端品质、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阿里巴巴等中国电商受到俄罗斯顾客青睐,赢得良好口碑。国情方面,俄罗斯人对中国理念和中国话语的认知有较大的改观,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更加开放、亲和、自信。近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声音显著减少,人们更关心接下来中国会怎样与世界相处,中国的发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二)当前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的多元化和矛盾性

俄罗斯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中国的认知呈现多元化趋势。俄罗斯外贝加尔国立大学阿·瓦·朱可夫将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认知分为两类,一是把中国看作“务实的国家”,是文化创造者和世界经济领袖,二是把中国视为“令人恐慌的国家”,这一形象往往与“威胁”“扩张”联系在一起。③

从经济层面看,不少人一方面认同中国作为“世界性工厂”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又认为未来中国将给其他国家的产业带来危害,中国将通过攫取外国产业技术为其国内市场谋利。民调显示,80%居住在中俄边境地区的俄罗斯人经常购买中国产品并对中俄边境贸易表示好感,但同时对在俄中国人保持警惕。哈巴罗夫斯克州副州长亚·鲍·列维塔利针对中俄农业合作现状曾表示,中国农民聪明勤劳,但无论如何必须控制在俄中国农民数量。而針对如今的“中医热”,一方面,2017年约有100名俄罗斯医学生组团前来中国接受传统中医培训,另一方面,虽然民调显示,信任中医疗法的俄罗斯人从2010年的14%增长到目前的28%,但仍有52%的俄罗斯人对中医持谨慎态度。④从国情层面来看,不少俄罗斯人认为中国“已建成社会主义甚至是共产主义”,有人则觉得“中国的资本主义很发达”;在一些人眼里“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同时又有人断言“中国是超级大国,很快将成为世界霸主”。

“社会舆论”基金在2017年7月发布的民调显示,逾半数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人友善且拥有优秀品质,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成为俄罗斯最信赖的伙伴的因素仍是中国的经济实力与两国经贸合作前景。仅有逾二成俄罗斯人表示,相比白、哈两国,与中国人有更多共同语言并可以互相理解。经贸合作是两国交往的重心之一,但不是维持友好关系的唯一基础,这说明要达到真正的“民心相通”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俄罗斯对华认知多元与矛盾的原因

当前俄罗斯社会对“中国形象”认识的多元和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获取渠道的繁杂多样。俄罗斯历史上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主要由官方渠道构建,因而较为完整单一。如今,俄罗斯民众获取中国印象的渠道日渐丰富,不但可以从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取信息,更有大量机会与中国人进行直接接触。据俄罗斯旅游局新闻中心统计数据,2017年上半年赴俄中国游客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36%,部分地区中国游客数量甚至增幅达200%,仅莫斯科就接待中国游客12.75万人次,比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21%。①俄罗斯赴华旅游人数也迎来新高,仅2017年第一季度就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98%。目前有数十万中国人在俄从事各行各业,另有两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在俄学习,仅2017年通过外国公民留学选拔系统递交赴俄留学申请的中国学生数量就达到政府分配名额的2.5倍。俄罗斯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因而据此构建的中国形象也更为多元。俄罗斯媒体行业相当庞杂,代表国家立场的主流媒体多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宣传报道,但私营媒体中一部分受到西方的资助或者带有西方背景,往往会发布一些远非客观公正的负面信息,混淆视听。

二是在当前的国际传播格局中,西方媒体仍占据主导地位,是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掌控者,中国媒体则相对位于边缘位置,常常被置于被动境地,因此无法向俄罗斯受众及时传达和更新中国形象。

三是俄罗斯对于中国“后来居上”的复杂微妙心态。例如,2017年7月,俄罗斯军事专家瓦·卡申曾在卫星网刊文《中国军事技术并未超过俄罗斯》,指称中国坦克“抄袭俄罗斯主炮”,所以其性能不如“阿玛塔”。事实上,中国早年在坦克炮制造方面确实模仿过苏联,但20世纪80年代后,相关技术就已经“以我为主”了。另外,在C929、重型直升机等中俄合作项目上,俄方都不免同样表现出“我们才是核心技术拥有者”的心态。俄方的“傲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两国继续深入合作的障碍。

三、加强对俄传播、塑造中国形象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外传播理念的更新和战略转向的开启。近年来,中俄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发展顺利,高层会晤频繁,经贸、能源、人文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为进一步推动中俄关系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信任、达到“民心相通”,加强对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无疑将会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为此,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作为:

(一)拓展对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路径

如何让国外受众对中国人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避免中国故事的话语被误解为一种宣传手段,是对俄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应注意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选择与把握,要采用国外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力求小中见大,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局部的微观视角切入再进行针对性的总体剖析。

深化两国媒体交流合作,借助俄罗斯传媒平台传播中国文化和思想。在这方面近年来也有相应的探索与合作。2016年,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俄罗斯RT电视台联合打造大型系列纪录片《这里是中国》,通过镜头向俄罗斯观众展示美丽、和谐的中国形象。2017年11月,俄罗斯REN TV电视公司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签署协议,建立伙伴关系,两国电视工作者将共同拍摄影视片,实现节目互播等。

积极、充分、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渠道进行有效传播。据2017年4月民调显示,52%的俄罗斯人通过电视获取新闻,32%的人则通过互联网。①因此,电视、广播建设仍是对俄传播工作的重点。十九大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俄语频道制作的系列新闻报道获得了来自全俄广电滨海边疆区分台、伊尔库茨克AIST电视台等媒体的一致好评,俄语频道高效的报道工作使俄罗斯民众能够及时了解中国领导层做出的重要决策以及中国在诸多热点问题上的立场。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拥有的俄文版面,以及国家级“一带一路”官方网站——“中国一带一路网”俄文版,都可用来作为面向俄语国家和地区用户发布新闻报道、政策法规、人文资讯的传播平台。

(二)完善对俄传播机制,从官方、智库、大众层面推进交流

一是官方层面加强对俄展示输出,构建常态化机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以来,中俄两国不断加强官方层面的文化互动交流,先后举办了“中俄旅游年”“中俄青年交流年”“中俄媒体交流年”等各类主题年活动。在此过程中,“中国形象”在俄罗斯得到多视角、多方位的展现。中俄互办文化展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14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与俄罗斯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礼乐中国——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商周青铜器特展》在莫斯科展出116件展品,向俄罗斯观众展现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2017年11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十月革命文物展》引起很大反响。同年12月,来自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80余件“巡回展览画派”作品在中国展出时也引起轰动。

二是促进中俄民间交流,变“被动”为“主动”。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目前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国政府推动进行的,群众基础相对缺乏,源动力尚显不足。只有实现由民间自下而上主导的文化交流,才能真正做到“民心相通”。因此,应实现两国人民更深入的“面对面”交流。2017年11月的第十届莫斯科诗人双年展以中国诗歌为主题,主办方邀请13位著名中国诗人携作品与俄读者见面,并举办“俄中诗人面对面”活动,活动对于促进中国诗歌作品在俄传播,丰富中国文化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此外,加强两国青年学生的友好往来也是促进民间交流中的重要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多年来重视中俄青年学生交流互动,已连续八年承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与观察员国大学生暑期学校,连续四年主办“中俄精英研讨班”,为中俄青年学生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具有良好、广泛的影响力和长足的后续效应。

三是增强智库、学术界的影响力,加强和完善双方的协作互动。近年来,两国智库在向政府建言献策、沟通政府和公众、为国际交流搭建平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俄智库交流机制日益成熟。进一步加强学术界的交流,可借助俄罗斯智库的影响力,营造对中国有利的舆论环境,为中国形象的塑造增信释疑。例如,2017年3月成立的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旨在整合国内外俄罗斯研究领域的优质學术资源,加强与俄罗斯高端智库的交流与沟通。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合作也是一个成功的实例,两所智库已合作举办了四次研讨会,汇聚双方政治和学术精英,就双方关心的问题深入研讨交流,中方理念也通过这一渠道得以在俄传播,对俄罗斯对华民意的更新与重塑产生了一定影响。

(责任编辑:胡洁)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中俄俄罗斯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环球时报(2022-12-21)2022-12-21 19:47:28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伙伴(2019年10期)2019-10-14 03:26:57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2:38:25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50:13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19:14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中亚信息(2016年1期)2016-03-07 01:00:42
另辟蹊径
环球时报(2014-10-08)2014-10-08 08:06:24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环球时报(2014-02-17)2014-02-17 23:53:3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