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05-30 10:48:04刘康
国际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刘康

【内容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再次向全世界宣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的中国共产党引领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正在从一个区域性国家转变成一个在国际事务上有主导意识、有领导视野的世界大国。中国的强大不仅仅是中国的伟大复兴,也不是不断重复“落后挨打、大国崛起、百年雪耻”的叙事。中国的复兴是为了造福全人类,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中国形象与中国全球文化战略提供了确切的理论视野。

【关 键 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化战略;十九大;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600多位领导人参加了对话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演讲。作为海外知识界人士,同时也是6名美国与会代表中唯一的华人和学者,笔者亲历2017年盛会,在此谨借《国际传播》的宝贵平台,写下亲历会议的感受和多年来研究中国全球形象与传播的一些心得。

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主旨演讲,通过这一世界政党交流的平台,再次向全世界宣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闭幕式上说,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崭新的价值观。杨洁篪和中联部部长宋涛还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个提法很有深意。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蕴含着历史转折点的意思——中国正在从一个区域性国家转变成一个在国际事务上有主导意识、有领导视野的世界大国。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转折点的表述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①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有没有一个全世界的方案,有没有一个全球构想?作为一个引导世界的领导型大国,中国规划的蓝图是什么?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② 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述了中国的世界蓝图、中国的全球战略。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做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这年的1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面对世界各国政党和知识界代表,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即中国为世界未来勾画出的蓝图。

作为一个人类命运的蓝图,就要有包容性,应该是一个宏大的愿景。如果讲得非常具体,主要讲我们中国已经做了什么、我们为了中国复兴还想做什么,在世界各国人民看来,那还是你中国的事。但习近平在这次对话会上告诉世界,“我们应该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③。中国的强大不仅仅是中国的伟大复兴,也不是不断重复“落后挨打、大国崛起、百年雪耻”的老一套叙事。中国的复兴是为了造福全人类,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习近平在对话会上“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的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讲话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的讲话给全世界人民吃了个定心丸。目前全世界都在瞩目中国,密切关注中国崛起以后,要干什么,怎么做。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上不称霸,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那么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和目标究竟是什么?大国的全球战略方向是什么?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现在说清楚了,中国共产党拿出了再好不过的方案。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战略的基础

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① 习近平用了两个段落来表达“远离恐惧、远离贫困”的理念。现场各国听众立刻领会并联想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人类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这一著名理念。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在1941年1月6日的国会国情演讲中提出来的,作为信仰和言论自由的重要补充。这些著名的理念成为后来世界秩序的价值观基石,写进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人权宣言。今天习近平在向全世界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中国全球战略和世界蓝图的时候,重申远离恐惧、远离贫困的理念,这一世纪回眸,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基础的高度认可。习近平表示:“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②从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北京举办奥运会以及从2010年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以来,“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一再被提起。一些知名专家提出了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所谓重大外交战略,强调中国与美国、德国这样的大国建构利益共同体。然而,高调主张建立大国利益共同体,无疑是在说中国要建立和加入富国俱乐部,多交利益至上的朋友。

在国际关系中,利益(政治与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民族国家的主权)和价值观这三个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不可或缺。西方的国际关系各种理论与学说,虽然突出强调政治与经济利益在国际博弈中的优先地位,在解读当代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的时候也总是利益优先,但价值观这个要素,毫无疑义始终贯穿人类历史和现实。价值观是世界各国制定和实施国际战略的核心要素,更是各种国际关系理论和学说的基础。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国际战略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基础,就是要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而并非利益共同体:“世界民心所关注和展示的也不仅仅限于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同样包括了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形态因素和与国家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缘政治因素。中国的大国形象不能建立在纯粹利益基础上,而是要建立在价值基础上,而且这个价值基础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所以,没有真正价值观的形象是没有灵魂的形象,利益至上的形象也只是在国家特定发展阶段形成的扭曲的形象。” ①

2016年,笔者在《变化中的中国全球形象》一文中提出:“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从一个领导型的世界大国、全球大国的视野,来确立我们的国际定位、国际形象?大国的胸襟和视野、大国的义务与职责,首先体现在如何与各国人民共享其资源与成果。伟大文明对人类共同体的共享和奉献,就是大国应有的价值体系。第二,中国作为领导型的世界大国,如何孕育,建构、传播我们的普世关怀、共享胸怀、人类情怀,如何让世界人民由衷地赞美和信服中国的领袖地位?第三,我们如何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高度,讲述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奉献故事?” 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中国形象与中国全球文化战略提供了确切的理论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为中国全球战略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发展提供了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基础,从而在党的十九大的全球战略指引下,确立中国的全球话语权。

三、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融汇了世界文明尤其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又强调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特征。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果。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与全面改革,当然也包括了价值观方面的改革開放。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坚持了中国特色。

欧美国家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开始,经过了五六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凝聚、积累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尤其是经过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文明遭遇浩劫,半个世纪的“冷战”与核军备、核竞赛,让世界一直面临着危险。西方主导的普世主义(universalism)价值观,主要吸纳了西方文明的两大渊源即希腊—罗马文明与犹太—基督教文明。尤其是信奉一元神论的犹太—基督教文明在西方占据主流。近五六百年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开启的理性主义、世俗化的思想潮流,推动了近现代西方的普世主义价值观。但这一源于犹太—基督教一元神论的价值体系,虽然号称“普世”,却无法也不可能涵盖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发展道路。当代世界文明更趋于多元多样化。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内部对一元神论为基础的普世价值开展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特别是今天,面对同样信奉一元神论、来自同一文明源流的伊斯兰教在当代的复兴,以及伊斯兰文化与犹太—基督教文化愈演愈烈的冲突,批判、反思、修正西方普世主义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在这个意义上,提倡更为多元、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不是要与西方普世主义对抗和互斥,而是要站在全人类福祉的高度,吸纳融汇一切人类美好的共同价值。

中国形象与中国全球文化战略,靠的是文化感召力与领导力,需要审时度势,志存高远,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来超越文化偏见,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并非儒家一家独大,还有道、释、法诸子百家,三千多年来,汲取了世界各国文明的思想传统,形成中华文明的多元多样化特色。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中国化佛教的普度众生,还是贯穿中国文化始终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从19世纪中叶以来,卷入世界近代化的大潮。清帝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而中国的志士仁人也开辟了“译介开路、借用西方” “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 的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路径。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构成了近现代中国的重要传统。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论是民族解放、人民革命、人民当家做主、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还是改革开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是中国当代价值观建构的核心。

今天我们需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宏大目标下,全面梳理、认真思索上述中国传统和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才能以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与世界对话,拥有真正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中国全球文化战略的实践方法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 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让我们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成为全世界老百姓喜闻乐见、真诚拥戴、由衷赞美的全人类的话语。

多年研究国际传播的经验体会,让笔者对话语表达更为敏感。在笔者看来,通过“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话语形式,来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和最终目标,就是一种新鲜活泼的中国话语,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也能够让世界人民理解和赞同。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餐饮、语言、城市生活空间等最贴近生活的方向,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使中国全球文化战略落在实处。举餐饮为例,中国美食天下第一,中国餐馆遍布全球。但长期以来,这些遍布全世界的中餐馆都处于餐饮业的最低端,以快餐为主,位置大多在唐人街与偏僻地区,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很少见到高端豪华的中餐馆。中餐在世界美食排行榜上的地位不仅远远低于法国餐、意大利餐等传统西方美食,比不上印度、日本、墨西哥餐,甚至在世界各国的名声也远低于泰餐、越餐、韩餐等这些源于中国的东南亚、东北亚餐饮。跟餐饮密切相关的中国瓷器(本来是中国独创,“瓷器”的英文china跟“中国”China是同一个词),在世界瓷器与茶艺排行榜和博览会上,竟然完全没有地位,茶制品的情况也是如此。实际上,餐饮与音乐、书法、绘画、装帧设计紧密相连,高档次餐馆融汇了文化最精华的元素,这与中餐及围绕中餐的一系列文化链的海外低端地位,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反观法国、意大利等餐饮大国都用举国之力在全球推行他们的餐饮文化,并以此带动本国文化的全球传播,确实值得学习。

此外,中国对外传播的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创新,以借船出海、造船出海齐头并进的方式,与国际文化传媒出版业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从基本依赖中国外宣机构开展对外传播和文化出版的思路,转向国际合作、民间与国家体系结合、建立国际文化基金与学术基金,开展中国文化的国际研究与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要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并成为全球化进程的引领力量。

(责任编辑:张冬梅)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爱的共同体
我的价值观
命运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命运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