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一下教材偏旁选析

2018-05-30 12:01郭宏君金文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表义引申为记号

郭宏君 金文伟

偏旁在传统汉字学范畴指合体字的两个组成部分,即形旁和声旁。形旁和形旁构成会意字,形旁和声旁构成形声字。可是,汉字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有很多偏旁不能表音和表义了,比如“工”现在读ɡōnɡ,在原形声字“江”“项”中就不能表音了;“月”是肉月旁,在“服”字中却与肉、月无关,看甲骨文,该字写作“”,左上是“凡”(盘子),右部是“又”(手)摁住“”(卩,跪人),即楷书“”(音fú),合起来以强迫跪人持盘劳动表示其服从、顺服之意——原来此“月”旁乃“凡”之讹变。“工”“月”这些不能表音也不能表义的偏旁,现代汉字学称为“记号”,汉字的偏旁也因此定为三种:意符、音符、记号。“江、项、服”三字也因此成为“半意符半记号字”。本文试用现代汉字学的偏旁知识,遵循汉字的表意规律和系统规律,选析统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偏旁和相关字。

一、“辶”是“彳”“止”的合体偏旁

理解了“彳”“止”就容易理解“辶”。

1. 彳

彳:依形称为“双人旁”,其义却与人无关。甲骨文写作“”,像十字路口,即“行”(hánɡ,后读xínɡ)字。小篆简化为“彳”,音chì(《新华字典》),作意符表示道路、行走、行为等义,如“往、征、径、遵循、徘徊”,其中“正、、尊、盾、回”是音符,“主、非”是已不能表音的记号。

徐:“余”是音符。“徐”的本义是缓步行走,引申为缓慢、慢慢地,如“清风徐来”。

很:“艮”表义兼表音,音ɡèn,甲骨文作“”,以一个人头顶大眼睛表示瞪大眼睛看东西,这里表示瞪大眼睛看路(彳),表路很难走之意。由很难走引申为程度副词,如“很好”。

得:右上本是“貝”(贝),右下“寸”是手,从彳、贝、寸,以路上捡到宝贝钱财表得到之意。后来“贝”讹变为“旦”, 成为不能表义的记号。

微:“”(wéi)表音兼表微小義。本义是隐蔽行走,引申为微行,秘密的,如“微服私访”。又引申为细小,如“细微”“防微杜渐”。

2.止

止:甲骨文作“”,像左脚形(右脚是“”),用三个脚趾表示五趾,从右往左依次是大趾、二趾、小趾,后来写成楷书“止”的前三画,脚掌成为长横。“止”作偏旁多为意符,表示脚、脚的动作。

正:“征”的初文,音zhēnɡ,甲骨文作“”,上“囗”(围wéi,城邑)下止(脚),表直对着城邑行进征伐之意。金文作“”,“囗”简化成横。假借表示岁之首月,即“正月”。由本义的“直对着”引申为正中,不歪不斜,音zhènɡ,如“正午”“正面”。又引申指行为上的公正,正直,端正。又引申指动作正在进行,如“正在”。“正”因字义太多,影响了交流,其本义就加意符“彳”造“征”字表示。

步:甲骨文作“”,上“”(左脚)下“”(右脚),表双脚交替行走之意。汉隶写作“”,右脚的三趾和脚掌变成三画,所以书写中如果再加一点变成“歩”,“右脚”就成六趾了。

是:小篆作“”,从日从正,表太阳在天空正中之意。引申指正,正确,与“非”相对,如“是非曲直”“自以为是”。进而表示肯定的判断,如“她是老师”。楷书写作“是”,末两笔写成一撇一捺,显得舒展大方。

出:甲骨文作“”,从止(表示走)从凵(kǎn,坑穴),表示走出半地穴式的居住处,是古人穴居生活的反映。本义是从里到外。后来“”讹变为“屮”而写成“出”。

“止”也作音符,如“齿、扯、芷”;也作意符兼音符,如“趾、址”。“止”虽未列入一年级语文生字表中,但因其构成了许多生字,建议先行教学。

3.辶

辶:繁体是“辵”,音chuò,上部三撇是“彳”(道路)的变形,下部是“止”的变形,合起来表示走在路上。后草书楷化为“辶”,其演变过程大致是“”。作意符表示走路,道路,如“远、近、进、遇、运、迁、迹、迟、通、遍、追、逃”,其中“元、斤、井、禺、云、千、亦、尺、甬、扁、(duī)、兆”是音符;“还、边、过、这、送”中,“不、力、寸、文、关”是记号。

造:“告”是音符,本义是到达,到访,如“造访”。引申为达到某种程度或境界,如“登峰造极”。进而引申为将某人往某方向教育和培养,如“造就”“可造之才”。再引申为制作物品,如“造车”“建造”“酿造”。

透:“秀”是音符,本义是跳过,引申为穿过,如“透气”“透亮儿”。进而引申为透彻,如“把话说透了”。再引申为程度深,如“糟糕透了”。

连:从辶从车,表人拉的车之意。因人拉车时前后相连,引申为连接。

道:从辶从首(以头指代人),表示人走的道路。因行路要遵循路径,引申为规律,道理,如“生财之道”“传道授业解惑”。进而引申为道德、道义、正义等义。

二、“止”又构成“走”“足”

1.走

走:古隶书作“”,上部像甩开双臂奔跑的大人形,下部用“止”突出跑义;小篆作“”,隶书作“、”,将“大”的撇和捺写成一横,成为“土”形,不能表义了。本义是跑,如“儿童急走追黄蝶”“走马观花”。后来指步行,如“走路”。“走”作意符表示跑、行走及其动作或姿态等义,如:赶,指追逐、赶上;趣,指疾速、快速,引申指意趣、志趣、兴趣等;起,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古人席地而坐,要跑动时须先站立),引申泛指起来;赵,本义是快步走,跳跃(此义已不用),假借为周朝诸侯国名,并因此作为姓。“赶、趣、起、赵”四字中的“干、取、己”是音符、“乂”是记号。

2.足

足:金文作“”,从囗(膝盖形)从止,指膝盖到脚的小腿,后来指脚,即脚踝以下的部分。同上文“是”“走”,“足”的“止”末两笔也写成撇、捺。

“足”作左偏旁时写成“”,将撇还原为短竖,捺改为提,便于顺写右偏旁的第一笔。作意符表示腿脚或腿脚的动作。如,“跟、跳、跑、踢、蹦”,其中“艮、兆、包、易、崩”是音符。

踪:人或动物走过留下的脚印,“宗”是音符。

路:从足从各(到达),表人脚走过的道路之意。

捉:从扌足声,本义是握持,如“捉刀人”。引申为抓住,如“捉迷藏”。今可解析为捉东西须手抓脚追。

三、“夂”与“攵”的区别

两偏旁形近易错。辨析:“夂”音zhǐ,三画,与脚有关;“攵”音pū,四画,与手有关。

1.“夂”

夂:甲骨文作“”,右脚“”的倒形,即脚跟在上脚趾在下,楷书捺是右脚大趾。作意符表示脚或脚的行动等义。

夏:上部“”是“首”减去前两笔(表示头发)之形,仍读shǒu;下部“夂”是脚,用头和脚表示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人形,以此指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即华夏民族。引申为大,常指高大的房屋,此义后来写作“厦”,今读shà,如“高楼大厦”。由大引申为盛,农历四至六月是草木生长茂盛期,故称夏季。

各:甲骨文作“”“”,用“夂”進入“凵”(坑穴)或“口”(洞口),表示有人到来、进入。引申为来宾,宾客,此义后加意符“宀”写作“客”。假借为指示代词,表示不止一个,如“各位来宾”。

降:左旁“阝”是阜(大山),右旁“夅”(jiànɡ)是“步”()的180°翻转。本义是两脚走下山,引申为从高空降落,再引申为降生,降低。以上读jiànɡ。由降低引申为降服,投降,读xiánɡ。

处:“卜”表音,“夂”是脚,表示停留。引申为置身、交往等义,如“设身处地”“相处”。也引申为办理,如“处理”。以上是动词,读chǔ。由停留引申指地方,如“处所”。又引申指机关或机关的部门,如“计财处”“办事处”。这些是名词,读chù。

2.“攵”

攵:是“攴”(pū)的变形写法。攴,是“又”(手)持“”(带杈棍棒)之形,表示击打,如“敲”“寇”。楷书为了写得顺和快,多写成“攵”。作意符表示击打、拍打、操作、劳动等义。

放:“方”表音兼表远方义,“攵”是手持棍棒,合起来表示驱逐,流放远方。由驱逐引申为放置、释放、发放、开放、放任、放学等义。以上读fànɡ。

教:楷书写法,从孝从攵,表示棍棒之下出孝子,是旧教育观念的反映;“孝”兼表音。音jiào,本义是教导,引申泛指教育、管教等义。音jiāo,由“教导”引申指传授知识,如“教课”。又引申为使、令,如“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里读jiāo。

故:从古从攵(持械操作)。表示前人所做的事情;“古”兼表音。本义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引申为旧的东西,如“故地重游”,进而指旧的,过去的事物、人,如“温故知新”“一见如故”。

教汉字偏旁,有些老师疑惑:记号不表音、义,与整字失去了构形关系,小学生能学懂吗?据我们几年的实验,只要老师掌握了偏旁知识并有效教学,一年级小学生也能轻松学懂音符、意符,进而理解记号,并能有兴趣地分析生字。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集美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表义引申为记号
兔死狗烹
记号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脏记号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墙上的记号
神奇汉字
塔克拉玛干的记号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