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情节 情理之中的表达

2018-05-30 10:48孟纪军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武松老妇人悬念

孟纪军

小说教学,一般老师们更多倾向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做文章。当然,也不会忘了引导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境遇的契合关系。而情节中含有的“意外、悬念、巧合、衬托、暗示、矛盾、冲突”等语文知识,往往在阅读教学时被老师忽视。那么,这些语文知识需不需要教呢?当然要教。因为,情节内容一读就懂,读懂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而阅读教学需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那么,关于小说中情节的这些知识每一篇是否都要教呢?当然不是。针对情节,我们到底该教哪些语文知识呢?

一、教情节之起伏波折

选入教材的经典小说或片段,往往一波三折,而学生作文做到一起一伏就不容易了。因此,教学时,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这些起伏波折处,要引导他们在这里驻足流连,欣赏品味。

例如,教学《半截蜡烛》,伯诺德一家为了保护情报前赴后继,惊心动魄。引导学生梳理内容一点不枯燥乏味:德国中尉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吹熄蜡烛;德国中尉重新点燃,杰克端走蜡烛;中尉一把夺回,杰奎琳端走蜡烛,少校点头同意,蜡烛熄灭。教完内容,还可以教“起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是从作者层面考虑——阅读中的作者意识。再来看,带给伯诺德一家和我们读者的感受,总体起伏节奏是这样的:担心、紧张—平静、放心。教学时,尤其要强调读者视角(因为这与作者意识——创作意图密切相关,实践中,很多老师一直强调文中人物之感受):德国中尉点燃蜡烛(我们的心提到嗓子眼儿),伯诺德夫人吹熄蜡烛(一场危机似乎过去,我们松了一口气,把心放了下来);德国中尉重新点燃(我们又提心吊胆),杰克端走蜡烛(又松口气,放下心来);中尉一把夺回(我们又胆战心惊);杰奎琳端走蜡烛,少校点头同意,蜡烛熄灭(我们这才把心放回肚子)。同样的节奏,不断重复,随着情节推进,让我们的心忽上忽下,忐忑不安。如果画成折线图,就是一幅起伏波折的心电图。这样的情节安排真是“一波三折”,阅读时既引人入胜,又能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精神品质。在情节发展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伯诺德一家如何前赴后继、赴汤蹈火,以及他们的镇定、机智、勇敢和爱国。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辨析,这样的安排顺序能否调换,杰奎琳能否首先出场?在比较中明晰作者这样安排符合人物身分,妈妈斗争经验丰富,率先垂范,孩子年幼可以转移敌人注意力。这样安排,让我们感觉到蜡烛越来越短,危险越来越逼近;人物年龄越来越小,取胜把握反而越来越大。整个过程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文章中不止一处起伏,教学时所有起伏可以整合在一起揭示,努力寻找其内在联系,一气呵成,从而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二、教情节之意外巧合

《爱之链》在情节发展中为我们设置了很多悬念、暗示,让读者一次次感到意外、巧合。首先是乔依失业回家,路遇老妇人,主动帮助其修车,老妇人却害怕被打劫,但乔依依然施救,让人感到意外。其次,乔依辛苦修车完毕却拒收老妇人的酬谢回报,认为帮助别人乃天经地义之事,也让人感到意外。第三,女店主意外发现老妇人离开小店时慷慨相助并留下纸条。这里,除了意外,还有巧合,巧合的是老妇人就餐的餐馆女店主就是乔依怀孕八个多月的妻子。最后女店主回家,安慰失业的丈夫,我们才发现她丈夫竟然就是乔依。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每一次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其中,最大的意外是结尾那句话: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在这个链条上,除了有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之外,还有很多乐于助人的人,正是他们爱心接力,才有了这条“爱之链”。也许老妇人遇到女店主纯属巧合,但因为心中有共同的爱,才促使老妇人做出善举。基于此,我觉得最值得引导学生揣摩品味的就是情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的意外、巧合等对乔依这样一群有爱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教情节之暗示悬念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小说情节推进过程中藏着很多暗示,设置了很多悬念。教学时,这些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不仅如此,还要体会这些暗示和悬念设置的好处。当《桥》中老汉突然揪出小伙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暗示着俩人关系不一般。同时,也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当小伙子和老汉相继被洪水吞没时,又产生了一个更大的悬念:他们是否还能生还?《景阳冈》中榜文一再出现,暗示着武松一定会碰着大老虎,因此,打虎已成必然。三碗不过冈,武松一连十八碗,到底醉不醉呢?遇到老虎可怎么办?

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小说结尾,这往往给我们强烈的暗示和最大的悬念。如:《凡卡》《穷人》《桥》等课文结尾,简洁有力,意外翻转,把小说推向高潮又戛然而止,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凡卡梦中爷爷念信,真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梦境越美好,现实越残酷。试想,如果即使地址不详,没贴邮票,也能美梦成真,凡卡回到村子里,回到爷爷身边,凡卡就能得到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吗?当然不能。这样的结尾,在留下悬念的同时,也暗示着无论怎么样,凡卡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这些结尾处的暗示和悬念,正是激发学生想象、思辨的契机,更是引导学生练笔的时机。《爱之链》主人公乔依第二天早上醒来后,窗外的情景和小说开头会有什么不同?与人物此时心境有何关联?当他得知爱心有了回报,心情不再灰暗,随之而来的是“阳光、喜鹊、鲜花”还是“细雨、寒风、泥泞以及灰蒙蒙的天”呢?

四、 教情节之矛盾冲突

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可以说,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情节的起伏,一波三折,展开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冲突。首先,矛盾冲突,可以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景阳冈》在“喝酒”和“上冈”之中隐藏着几组矛盾冲突——冲突一:武松要添酒切肉,店家切肉可以,酒却不肯添,但武松偏要再添;冲突二:过往客商三碗不过冈,而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偏偏不醉;冲突三:武松酒后离店,店家偏不要他过冈;冲突四:店家告诉武松官府有榜文告示过往行人等一律要结伴而行,且不许在傍晚或天黑过冈,武松偏偏不信;冲突五:武松看到告示贴在树上,依然不信,及至看到官府公章才得知真有大虫伤人,但武松怕失面子,依然仗着酒胆,硬着头皮过冈。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心理刻画,有了这几组矛盾冲突,让武松和店家之间的对话充满动感,伏笔连连,引人入胜。对话中武松的豪放、倔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气概跃然纸上。其次,矛盾冲突还可以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凡卡》一文中,凡卡在回忆过去和现实生活之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快乐与痛苦之间,在梦境和现实之间,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不可调解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黑暗的现状,揭示了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另外,矛盾冲突还可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影响读者的情感变化。《穷人》中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忐忑不安,等待丈夫归来的心神不宁,以及丈夫归来后的魂不守舍,吞吞吐吐,无不展现其内心矛盾冲突,让读者为桑娜担心,关注人物命运。

选入教材的小说并不多见,当下对小说这一文体教学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把小说归为叙事性作品,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本如何区别?如何探寻小说这一类文本教学之规律,又如何能依据文本之特点展开教学,学习其语言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表达规律?而抓住情节,展开教学,不失为一种良策。如此,既基于小说文体特点,又聚焦言语表达,可以引领学生在小说中走上几个来回。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武松老妇人悬念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我家里的武松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武松:喝酒好赚钱
武松的醉与不醉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