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说明文=认识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018-05-30 10:48朱彤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麋鹿说明文自然段

朱彤

常常听老师们教说明文,教学时,通常的做法是将带着学生认识这样那样的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旋律,三年级如此,六年级亦然。没有系统的设计,也看不出学生在学习此类文体时认识能力螺旋上升的历程。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似乎成了一个问题。那么,教说明文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呢?

请听听文艺理论家、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语文的最大德性在于精确妥帖……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但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了达成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精确妥帖”,再结合近期说明文教学的实践,我以为其内容的设计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入手。

一、 品评表达的精确

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其特点就是“说明白”。入选教材的说明文,无论是作者选用的说明方法,还是用以说明的词句,大多清楚明白,充分显示出严谨、准确的特点。

1.选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选用得恰当、适宜乃精确表达的前提条件。作者为了清楚明白地说明一个事物或事理,总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说明方法。教学时,不能仅止于让学生认识这个法,那个法,而应引领学生细细体会:此处为什么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说明妙处何在?从而实现课标所谓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目的。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为例,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国际互联网时面临多种说明方法的选择,比如,下定义——通过“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等专业术语来诠释这一概念;再比如,打比方——将互联网比作某个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选择舍前取后,为何?想来主要是考虑到读者的实际:对小学生而言,用打比方的方法介绍浅显易懂,更符合认知水平,将互联网比作巨型蜘蛛网,将电缆、光缆、无线电波比作织成“网”的“线”十分生动形象。如果阅读此文的是成年人,是专业人士,那么则可选用更具科学性与客观性的定义法了。

2.用以说明的词句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最讲究言简意赅,精准到位。作者的遣词造句,大多经得起推敲玩味。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审视、琢磨、咀嚼,对于实现“不含糊,也不夸张”地表达是大有裨益的。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雾凇》,介绍雾凇成因时这样写道:“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许多老师教学时由此提取出雾凇形成的两大因素:1.饱和水汽;2.遇冷凝结。殊不知,这样的信息提取是极不严密的。细读原文,“饱和”一词前面的“过于”二字赫然在目,“过于饱和”与“饱和”并非一回事,作者用“过于饱和”来表达实在是再精确不过了。且看下文,正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得不能再饱和,江面上才会“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这雾气才会“涌”而非“飘”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才会“被雾气淹没了”,而后,“这蒸腾的雾气”才“慢慢地,輕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产生“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的渐变过程。所有这一切,全都是“过于饱和”的造化,如此精当妥帖的表达是作者斟酌、锤炼的结果,若不领着学生咬嚼个透彻实在可惜!

二、揣摩布局的妥帖

说明性文章不仅讲求遣词造句的精确,还注重布局谋篇的严密与周详。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什么是重点内容,什么可以一笔带过,事先都做了精心计划,从而将最适当的内容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把玩、体味其中的奥妙。

1.理清行文思路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下笔成文总是会循着一定的思路,读者阅读时若能抓住它,则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思路的本质就是逻辑,对思路的“梳理”就是探寻文字表象背后的内在机理,把握作者表达的路径与要领。

《麋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结构全篇的呢?细细读来,我们发现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晨雾中麋鹿静谧、悠闲的生活场景引入黄海滩涂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第二部分,先总体介绍麋鹿奇特的外形,再具体说明外形及其生活习性;第三部分,介绍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对文章的提纲挈领,即课标中所谓的“要点”也就了然于胸了。

2.领悟安排意图

明确了作者行文的思路,还要深究一番,作者为什么如此结构全篇、谋划布局,其用意何在?匠心何在?

仍以《麋鹿》为例,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写一篇介绍麋鹿的说明文,你会写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和篇幅安排?学生经过思考,形成的思路大体都是先写外形再写生活习性最后介绍传奇经历。至于篇幅安排,学生一致认为各占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便可引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比较:作者安排上述内容和我们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这样布局?两相比较,学生会发现作者表达的不同寻常之处有三:

其一,关于开头。明明是状物性的说明文,却并不用寻常写法开门见山,而偏以晨曦美景切入——“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细读这段文字之后会发现,作者用意有二:第一,由“警觉”“迅即”等词语看出麋鹿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轻快,由此推断出它们在黄海滩涂生活得自在、惬意,此地是麋鹿绝佳的生活场所;第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增强了可读性,消解了说明文枯燥的语言特点。

其二,关于主体内容的结构安排。平常读到的写动物的说明文,一般都会先介绍外形,再介绍习性,并且两个部分截然分开。而本文作者却一反寻常写法将两者糅合在一起介绍。为什么?——原来,麋鹿的体形特征是长期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你看,因为尾巴要用来驱赶蚊蝇,所以成为“鹿科动物中最长的”。换言之,有什么样的习性,麋鹿就长成了什么样貌。习性、外形相生相伴。如此,当然糅合在一起介绍更加妥帖。

其三,关于各部分的篇幅安排。作者开头绘景,引出麋鹿,接下来介绍外形、习性和传奇经历的笔墨几乎各占二分之一。这又是出人意料的——干吗要用如此多的篇幅说经历呢?细细思量,不难发现:首先,麋鹿是珍稀动物,自古就富有神秘色彩;其次,介绍麋鹿起起落落、一波三折的经历,更能唤起人们对它的保护之心。

文章这几方面的安排匠心独运,颇有借鉴价值。当然,这些新颖独到之处需要我们从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角度潜心会文,而后才能获得作者布局谋篇的秘妙所在。

三、完善文本的瑕疵

说明文的“原生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习其严谨的结构及精准的表达。就选入教材的文章而言,大部分是经过筛选、甄别的,因而足以担当起“语言范本”的重任。但无庸讳言,也有少部分存在这样那样的疏漏,但这恰恰给了有鉴别眼光和批判意识的教师一个绝佳的修正机会。实际教学中,要完善文本出现的瑕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词语运用

词语运用的欠妥帖可能缘自作者本身的语言表达,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句中“长得太像了”表述不当,因为“长”都是形诸于外的,作者列举的“高山、峡谷;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四季分明”都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而“南极、北极”则不是完全能用肉眼观测获得的,必须借助地貌特征、气候类型、资源生态等状况作出判定。至于“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就有些语焉不详了,是说一天总时长都一样,24小时?还是说都有白天和黑夜?如果是前者,也与“长得太像了”无甚关系。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混杂在一起,一概以“长得太像了”来比方是有些偏颇的,倒不如模糊一些,表达成“实在太像了”为宜。

词语运用的欠妥帖还可能是在入选教材时编者有所疏忽造成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写于上个世纪,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证:“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单看此句,毫无毛病。但选入教材,供21世纪的小学生阅读时,“预料”一词就明显失当了。

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词语运用的不妥,教师都可以将其作为指导学生品评、判别进而进行修改的良机。

2.句序安排

言之有序是文章表达的基本要求。“序”有很多种,句序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在一个段落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句子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一旦顺序被打乱,文章的逻辑性就会被破坏。《麋鹿》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内容如下:

与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

细读之,便会发现,这四个句子分别讲了这样四层意思:1.麋鹿是草食性哺乳动物;2.雄麋鹿的体重、角长;3.麋鹿的角型有别于其他鹿科动物;4.雌麋鹿没有角、体形小。第4自然段除了介绍麋鹿繁殖能力低、孕期长外,再次提到雄鹿角的生长情况——“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杈,六岁时杈角才发育完全。”关于雄麋鹿、雌麋鹿是否长角,什么时候长角的内容共有三个句子涉及,而这三个句子,竟然分散在两个自然段里,即便同在第3自然段,表达“雄麋鹿体重、角长”和“雌麋鹿没有角、体形小”的两个句子之间也插进了“麋鹿的角型有别于其他鹿科动物”的内容。这样的顺序安排显然是不严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本着“不唯上、不唯书”的态度将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歸于一处,把3、4自然段部分语句重新排列。调整后的内容如下:

与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杈,六岁时杈角才发育完全,成年雄鹿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

3.段落结构

文章的段落总是按着一定的方式结构而成的,总分、承接、转折等都很常见。以总分构段方式来说,总起句出现之后,分述句是必须紧紧围绕总起的意思展开,否则就会偏离中心内容。《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第3自然段以“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开头,然后以“人们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的句式列举互联网的各种用途。很显然,作者是试图用总分的方式结构此段的,但总起句和分述句之间似乎并不对应。按照总起句的意思,下文该围绕“内容如何丰富,知识、信息怎么个无所不有”介绍才是,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却信马由缰,转到介绍互联网的作用上去了。发现这一问题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方法有二,要么保留分述句,将总起句改为“互联网作用巨大,已经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连”,要么保留总起句,将分述句改为互联网上究竟富含哪些类别的信息和知识。

当然,我们除了抓住词语、句子、段落对教材进行完善外,还可以关注一下文章布局谋篇方面的严谨程度,只不过这是极高的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麋鹿说明文自然段
说明文阅读专练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秋天
美丽的秋天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