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 孙博雅
一、个案解析
笔者以于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中的写字指导作为个案进行解析。其教学过程如下:
【片段A】
师:这一课有9个字要求会写。(大屏幕出示:茄、盲、碌、蔬、戚、脆、屋、捐、献。)
师:写字先读帖,即认真观察,记住字的结构,每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大家边看边书空。(生观察、书空。)接着描红。请在书上把9个生字描一遍。(生描红)第三步,临帖。这9个字中,有4个字不容易写规范——(出示:戚、盲、屋、献。)
(师请四位写字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这四个字,逐一评点并范写。范写后,再请全班学生临写这四个字。)
师:同学们,字一定要照字帖写。字是照着字帖练出来的。
笔者将上述教学分解为四个步骤:①学生读帖、描红、临帖,指名板演;②教师评析、范写;③学生再次临写;④教师提出希望。
冯世学老师也对《“番茄太阳”》中的识字教学作了赏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2年第1期)。大概是因为于老师在不同班级上该课,操作上有些许差异。冯文所呈现的教学场景是:
【片段B】
师:这篇课文有9个字要写,我们苏教版的教材生字不是电脑的字,是请书法家写的字。这9个字中,比较难写的有4个,盲、戚、屋、献。
师:写好字的第一步叫读帖,认真地观察字帖,一边看一边用手书空,记住每笔在哪里起笔,哪里收笔,记住它的形状。好,一边看一边书空。
师:注意观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生书空练习)
师:写好字的第二步,叫描红,描红要求把红色盖住,把黑色描得更黑。注意:头正、身直、两只脚放平,端正坐好,先把“盲、戚、屋、献”四个字描一遍。
师:写好字的第三步,叫临帖,请照着字帖把这四个字各写两遍。临帖的时候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一遍要比一遍好。
师:请你推荐班上字写得
好的“书法家”上台写。
师:好,咱们欣赏一下。看黑板,写得好的字加圈,写得特别好的字打两个圈。(师点评并范写)
师:同学们,汉字是古人的伟大创造,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人要写好汉字。
师:最后,我要送给大家两句名言。第一句:书是读懂的,带着思考读懂的——于永正。第二句:字是练出来的,照着字帖练出来的——于永正。
比较两个版本的教学,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片段A”概括,“片段B”详尽;第二,“片段A”中,于老师一开始出示了9个生字,引导学生读帖、描红、临帖,然后出示4个难写的字指名板演,而“片段B”一开始就指出4个难写的字让学生读、描、临并板演;第三,关于评讲,“片段A”,于老师逐一点评、范写,最后让学生集中临写,而“片段B”,于老师在评讲“屋、献”字时,提示学生“跟着老师写”,无再次集中临写要求。
根据“片段B”,冯老师提炼出于老师的写字教学“五步指导法”:写好字的第一步叫读帖;写好字的第二步,叫描红;写好字的第三步,叫临帖,就是照着字帖写;第四步上黑板演示,教师示范,写得好的字加圈,写得特别好的字打两个圈;第五步总结。
基于“片段B”,笔者概括如下:①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读帖、描红、临帖,并指名板演;②基于学生的板演,教师评析、范写指导,并让学生跟着写;③赠送格言,提出希望。
笔者的概括与冯世学老师所提炼的“五步指导法”的区别主要在于,笔者把冯老师文中的第一、二、三步以及第四步中的“上黑板演示”合并为一个教学步骤,这是因为“读帖、描红、临帖”是学生写好字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宜分解为教师的三个教学指导步骤;之所以把指名“上黑板演示”也归入第一步,是因为全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帖、描红、临帖与指名板演是同一个步骤的两个侧面,前者是读帖后在书本上描、临,后者是读帖后把临帖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前者是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后者是其中写得好的代表,代表了班級较高的写字水平,这样由面到点,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习字行为。
二、一般指导模式构建
在《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Ⅰ·阅读教学卷》一书中,像《“番茄太阳”》那样设计了相对独立的写字指导环节的课例共有8个,笔者逐一作了研读、提炼,汇总如下(见左下表):
从表格看出,于老师的写字指导较多运用了这样几个要素:(1)生读帖、描红、临帖;(2)指名板演;(3)师评讲、范写;(4)生再次临帖;(5)提出希望。于老师写字指导中的诸要素是如何组合,构成相对稳固的教学程序的呢?从常态课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操作着眼,笔者以为其一般指导模式为:生读帖、描红、临帖,指名板演→师评析、范写→生再次临帖。
对这一模式,笔者作如下阐释:
第一,为什么提取前四个,而舍去“要素5”(总结,提出希望)呢?因为于老师的上述课例都是在不同区域、不同班级所执教的公开课,他借此场合,把有关练字的格言警句赠给学生,学生会倍感新鲜,欣然接受,常态课则没有必要重复同样的内容,所以,尽管表中8个课例中有5个课例的教学流程纳入了“要素5”,但它并非小学语文常态课的必备要素。
第二,该指导模式的师生互动关系解读。第一步,在教师提示性指导下,学生读帖、描红、临帖,并指名板演。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前台,教师退居教学活动的幕后。第二步,基于学生的习字基础,教师讲评、范写。这时,教师由教学活动的幕后走到前台,评析学生板演的字,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范写引路;学生退到教学活动的幕后,在教师引导下,从事观察、比较、讨论、反思、书空等活动,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三步,学生再次临帖。学生再次走到教学活动的前台,通过临帖活动,进一步学习写好字;教师又一次退到幕后,进行巡视指导。可见,在这一模式中,师生角色交替转化,师生、生生互动交替进行,在互动中促进习字质量的提高。
第三,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旧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在指导模式实施过程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步中“指名板演”,板演什么?第二步“教师评讲、范写”,评讲什么?范写什么?这些都是关涉写字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的问题。记得在2012年11月,以吴忠豪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国培计划”活动邀请于老师和两位学员“同课异构”执教《一株紫丁香》。先由两位学员依次执教,她们在课上各指导学生写了一个字,分别为“快”和“浓”。第三节是于老师上课,他随堂指导学生写了“除”“院”这两个字,重点指导写左耳旁。他一边板书,一边强调“左耳旁的第一笔有点类似‘S形,自然弯曲,一笔写成,要注意避让右边的部件”。于老师的精准指导,帮助学生有效化解了写字的难点,赢得了学员的赞叹。在互动交流环节,有学员问于老师为什么能准确判断本课写字指导的重点和难点。于老师展示了自己的备课本,满满一页都是他备课时一笔一画抄写的本课生字,他说:“教师备课时要写‘下水字。在写‘下水字的过程中体会学生写字的甘苦和可能遇到的坎坷,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难写字来教。”是的,换位思考,从儿童视角遴选、确定教学内容,于老师一语中的。
第四,运用上述指导模式的注意点。这里概括的是阅读教学中写字指导的一般操作模式,是指导工作的常式。在常式基础上,可以发展出若干种变式来。如在《爱如茉莉》课例中,于老师把第二、三步整合在一起,指导完一个字即让学生临写,最后向学生提出希望。在《望月》课例中,可能由于时间限制,于老师在评讲、范写后,没有安排学生跟进练习。可见,在实际课堂情境中,教师要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一模式。如第一步中的“指名板演”,被于老师指名板演的是班级的“小书法家”,这与公开教学场合有关;在常态课上,我们要关注不同写字基础的学生,让他们都有展示的机会,使教师指导适应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