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红,焦永强
(青岛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我国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可以追溯到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对行政学硕士的首次招生,历经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进入了相对完善和成熟时期。为了进一步更好地了解行政管理硕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诉求,以期帮助我们探索治理新行态下行政管理研究生培养规律,更好地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而实施了此次调研。调研对象为山东省有行政管理硕士点的七所高校在校研究生,调研时间为2016年10月-11月。通过问卷星回收有效问卷146份,占在校研究生约一半的比例。样本的基本状况如下:男生42人,占比28.77%,女生104人,占比71.23%;一年级硕士研究生55人,二年级硕士研究生49人,三年级硕士研究生42人;211高校13人,985高校46人,省属高校87人。样本与总体情况基本相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经过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山东高校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诉求具体表现如下:
为了了解山东高校行政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现状,本研究从学生、学科培养及学校保障等三个维度,分别设计了学生选择该专业的初衷、学习态度、专业学习面临的困难,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师资队伍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的供给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
1.从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自身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良好,但论文撰写能力较弱是他们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专业学习态度的问题上,七成以上同学态度端正,具有积极主动性。调研发现,七成以上(72.6%)的同学在专业学习上能够积极主动探索、并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到研究生阶段,出于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选择的考虑,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也更加成熟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近三成的同学态度消极,其中二成多(22.6%)的同学对专业学习持有被动应付的态度,认为拿到学位就可以;也有个别同学(0.68%)对学习毫无兴趣,持逃避态度。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较大比例的学生并不是真正出于对专业的兴趣选择行政管理专业,而是由于其他原因。调研发现,在“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初衷”这个问题上,四成多(42.47%)是出于兴趣爱好,其次是就业所迫(17.12%)与盲目选择(15.75%);另外还有两成多(24.66%)的同学选择这一专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不考数学、考研调剂到行政管理专业等。
另外,在有关“专业素养方面自身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问题上,六成以上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扎实”和“论文撰写能力较弱”是自身专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1)。其中论文撰写能力较弱是最突出的问题,合计37.61%,其次是专业知识不扎实,占比28.71%。另外,调查还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所差异。由于一年级研究生很多同学是跨专业报考,对所学的知识没有系统的了解,存在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因此专业知识不扎实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二三年级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与熏陶,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论文撰写能力的提升就成了其面临的迫切要务,分别为42.86%、38.1%。
图1 研究生自身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从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层面来看,学生比较普遍认为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传统授课方式仍然是目前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任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学术沟通与引导”;研究生培养方案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校、政府、社会的联动培养机制
调研发现,在有关“您认为目前本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哪些问题”的回答上,有近五成(49.3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理论教学比例偏重、实践操作不足的问题。类似地,近三成(27.4%)的学生认为缺乏相关方面的模拟实践训练,同样反映出当前行政管理课程体系设计上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不足。另外,还有近二成(18.49%)的学生认为课程科目设置不合理。调查中了解到,认为科目设置不合理的学生,大多本科就读行政管理或公共事业专业,研究生期间学习的科目与本科有些课程相近,而教师授课内容没有体现出与本科实质性的差异。因为国内的行政学硕士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尚未拉开档次,往往发生本科生考取本学科的研究生后吃回锅饭的现象。[1]
关于“所在学校老师常用的授课方式”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依次是:传统授课式(61.64%)、专题讲座式(45.89%)、案例讨论式(41.1%)、多种方式综合运用(19.86%)以及辩论式(9.59%),这就是说在目前行政管理研究生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传统授课方式仍然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另外,学生认为目前任课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学术沟通与引导”。有关“您认为本校现有的任课教师队伍存在哪些问题?”的回答中,五成以上(56.16%)的学生认为“缺乏学术沟通与引导”;其次是认为上课教师“教学方式单调,不善于启发性教学”,占比46.58%;再次是“日常事务繁多,上课敷衍了事”,占比34.25%;最后是“传授的知识陈旧,缺乏对学术前沿的关注”,占比21.92%。
3.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图书馆资源不足
图2 学校图书馆资源提供方面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调查表明,在“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这个问题上,学生普遍反映较多的问题是目前学校图书馆资源不足(见图2)。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或其他网络电子设备,因此学生对学校的网络电子设备需求不高,这个方面的诉求不到二成(13.7%)的比率;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是学校图书馆资源不足,其中近四成(39.04%)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图书资源不足,近二成(17.8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电子资源不足;另外,还有近二成(17.81%)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缺乏现代服务意识、管理滞后,学校的很多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老化现象严重以及图书管理方式不能采取信息网络化的管理,造成学生获取资源效率低以及重复性搜索的问题。应该说,图书馆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对研究生来说尤其如此。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生学业要求与任务,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或文献,但是图书资源的不足为研究生学习与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解学生在复合型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诉求,本研究也相应地在从学生自身、学科与学校保障三个层面依次设计了有关一系列指标来测量。调研结果如下:
1.从研究生对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自我认知方面来看,学生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专业素质方面,学习并掌握好自身专业应具备的理论基础成为学生的普遍共识。在此基础上,保持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积极探索运用已知理论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行政管理研究生所应具有的素质”的问题回答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家认为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60.27%),其余的选项依次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58.22%)、“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52.05%),“对理论前沿的了解程度”(21.92%)。由理论到实践的运用,说明学生在实现自身知识的扎实掌握的情况下,希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成功把理论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在“您认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的问题上(见表1),大多数同学(73.29%)希望通过参与导师的课程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说明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导师在实践能力提高中的指导和帮助,相比“社会兼职”(13.7%)、“志愿者服务”(7.53%)“自主创业”(4.79%)等方面,具有较高而切合实际的需求。
表1 研究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方式选择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生比较注意自我提高的能力。在“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选择上,“参加社会实践”(27.48%)、“参与课堂、学术、论坛讨论”(26.49%)、“参与课题”(23.76%)等,均占比达二成以上,能够在学校实现的方式“参与课堂、学术、论坛讨论”和“参与课题”占比之和达五成以上,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应以在学校锻炼提高为主,增加社会实践可参与机会的提供,进而在“学以致用”中提高创新能力。
2.从学生对学科培养方面的诉求来看,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加强校企社三者的互动机制”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希望目前的研究生考评体系中“淡化考试成绩、强调科研能力”;另外,在教学方面,学生更加倾向于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并希望通过参与导师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
调研发现,在“您认为应该如何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上,四成多(43.15%)倾向于“加强校企社三者的互动机制”的选择,其次是倾向于“走进公共部门获得切身感受”与“适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各占二成多。应该说,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除了应完成课程培养方案规定的理论教学任务之后,应适当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其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增强其问题意识,为其后续的论文研究提供现实基础与基本素材。而在有关“研究生考评体系中需做出怎样的改变”的问题中,主张“淡化考试成绩,强调科研能力”的学生所占比重达到一半以上,为55.48%,其次是希望“期末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为32.88%,两者相加为88.36%;另外,希望“考试成绩的计算中,平时表现的比重应占大头”的所占比例为8.90%。这说明研究生普遍希望摆脱过去的单一考试的模式,希望考试方式多样化,并且希望在科研能力的考察上有所偏重,也说明在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意识越来越强。
从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期待与诉求来看,在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方面,研究生更加倾向于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您认为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更为合理”的问题回答上,选择最多的是希望“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所占比重为五成多(52.56%);其次是“注重传授学术前沿知识”,占比二成多(24.66%);再次是提出“适当安排学科学术讲座”,占比一成多(14.38%)。实际上,行政管理专业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其基础与核心的课程主要是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也是学好行政管理必备的基础。应该说,当今社会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行政管理作为安邦治国的大学问,更应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在“您所期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这个问题上,最受大家欢迎的是“案例分析法”,最不受欢迎的是传统的讲授方式。
3.从学生对外部保障条件方面的诉求方面来看,在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上,更多学生希望“建立不同导师的资源共享机制”;而在“您期望您所在的院系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措施有哪些”问题上,“211”高校学生与省属高校的学生都把“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生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放在首位,但相比之下,省属高校的研究生更希望得到较多对外交流机会。
调研发现,在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上,学生更希望在建立不同导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机制上有所改进,其次是建立跨专业学科的交流机制。所占比例分别为43.84%、30.82%和24.66%。
图3 研究生对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措施的诉求
而在“您期望您所在的院系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措施有哪些”问题上,“211”高校学生的回答依次是: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生自主开展课题研究;将参与科研活动情况定为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对取得优异研究成果给予奖励;给予科研活动中表现优异者对外交流机会。省属高校的回答依次是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生自主开展课题研究;给予科研活动中表现优异者对外交流机会;将参与科研活动情况定为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对取得优异研究成果者给予奖励。相比之下,省属高校的研究生(44.83%)希望得到更多的对外交流机会。存在此种差异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211、985高校日常的学术会议、讲座比较频繁,学生可以经常接触或聆听更多的学术熏陶,而省属高校在此方面却有明显的差异与不足。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多面体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科建设、师资保障、学校支持等各方面的合力作用。
1.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学科培养与考核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性与强实践性的学科特点,作为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在开设相应核心课程的同时要突出重点、注重融合,一方面在专业学位基础课的设置中体现学科发展的规律性,按照一级学科进行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完整的知识架构;不过基础课程的设置不应是本科阶段该学科知识的简单重复与复习,而要注意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状况,以免让学生产生炒剩饭的感觉。另一方面在非专业课的设置中,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突出学科的时代特色与学校学科特色。实际上,青岛大学在2015年版的行政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根据学校研究生处“增加跨学科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学术实践类课程、研讨类课程和前沿课程”的要求,就特别注意了非专业课程设置中一些特色课的开设,增设了“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以及“外文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等四门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自主选择,为研究生留下了足够的选择空间。另外,行政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实现学生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融入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这要求学科与指导教师为学生努力创造多种实践的机会,特别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成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积极探索多模式的研究生学习考核方式。目前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考核,一般有两种方式,专业基础课通常采取开卷考试,而专业选修课一般是撰写学期论文。开卷考试的初衷是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阐释社会现实的综合能力,由于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资料入场,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卷考试往往变成了学生比谁的笔头快的一场书法竞赛,最终学生成绩难分伯仲,因此仅仅依赖开卷考试并不能较好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区分。为此应尝试多模式、过程化的考核方式,把学习过程的考评与最后应试实现权重的合理匹配,强调学习与科研,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对研究生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导向引领,有利于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师资队伍与教学方法
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组建既要有行政管理专业的科班出身,也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背景的人才,注意吸纳具有专业领域工作实践的人才,特别是具有政府部门工作经验的以及具有企业管理岗位经验的人才,避免学院式空对空的教学弊端。同时,学校应该为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高层次进修的机会,更高地提升在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为更好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行政管理学科的主要宗旨应该是为现实中的公共管理实践服务,同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倡导“由记忆型、知识型的考评转向通识性、能力型、创造型的考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激励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地位。”[2]因此,行政管理学科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应该打破过去固有的封闭式教学状态,尝试探索更多元化的授课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意识、学术素质与创新思维。为此,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与理论体系,特别是本学科的前沿理论与学术动态,帮助学生形成有关该学科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使用,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案例模拟真实场景,寓抽象深奥的理论于具体的实践情景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认知与现实认知;同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提出各种思想观点,而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汇与碰撞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外,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指导与科研训练,通过读书会、学术沙龙等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学术根基、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学术氛围;而让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项目,让学生经历学术的实战演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学术意识、学术思维与学术素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3.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研究生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条件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之下,学校要按照建设一流学校和发展一流学科的要求,为学科发展提供基本的设施与条件,“软硬兼施”多方联动,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条件。图书馆是每一个学校的标志和灵魂所在,最为直观的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学校要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电子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做好保障,打造书香气息浓厚的图书馆学习环境,要转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提升教室的现代化水平,模拟实验室与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科技竞赛实验场的建设要与时俱进,为培养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以师生为本。
行政管理类专业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应积极探索校际之间、府际之间、社际之间的互动联合,建立高校、政府与社会的联动培养机制,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全面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中,“实践能力是逻辑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术能力是基础能力,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行政职业能力及公共服务能力是其旨归。”[3]所以,行政管理研究生培养中,要把实践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中,这恰恰是过去教学模式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同时,建议学校或学院设立研究生专项基金,鼓励研究生自主开展课题研究,并对科研活动表现优异者提供一定的激励。目前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论坛”已经制度化,这对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要达成复合型能力培养的诉求,需要借助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来共同完成。当然,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来说,要对本专业和自身职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确自身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提高学业学习、社会实践与科研锻炼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以更好地胜任现代社会对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复合型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中奇.为中国行政学长远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3).
[2]彭小兵,符桂清.公共管理学科 “案例 + 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基于学生决策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3]袁洪英,何颖.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复合型能力诉求及达成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