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岸雄,王 瑶,姜宗圆,梁 海,欧阳阳钢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9)
桡神经损伤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肱骨干骨折、手术牵拉或卡压、睡姿不当等引发,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腕下垂、拇指无法外展、掌指关节无法伸直、前臂肌力下降以及虎口区感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因此,如何尽快恢复桡神经支配区域的活动功能,预防神经肌肉萎缩,促进桡神经修复与再生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上世纪末以来,国外部分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对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经皮电刺激能够有效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枝的萌出率,并能延缓失神经肌肉的萎缩,疗效显著[2]。中医对桡神经损伤具有独特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其归属为中医“痹症”“痿证”“伤筋”范畴。由于本病多因外伤所致,根据“外伤必致血瘀”和“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理论,活血、行气、通络的治疗原则得以确立。2016年2月—2017年2月,笔者观察了经皮电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上述时期收治的桡神经损伤患者90例,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对桡神经损伤的规定[3]:存在明确上臂外伤史;桡神经支配区出现明显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肌电图检查显示桡神经支配区神经电生理学异常。患者年龄18~65岁,病程<20 d,桡神经完全断裂,肘关节屈曲90°内无张力吻合,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同一条神经存在多处挫伤、断裂或缺损者,合并同侧前臂严重软组织感染者,由糖尿病等其他合并症引起的桡神经损伤,合并其他疾病或损伤无法配合治疗者,对电刺激治疗存在禁忌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20~65(40.2±5.5)岁;病程5~20(9.2±1.1)d。对照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20~63(39.5±5.3)岁;病程4~18(8.7±1.0)d。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上海光健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NMS-1低频脉冲治疗仪给予经皮电刺激治疗,刺激点选择桡神经沟和桡骨膜,刺激频率设置为2 Hz,刺激强度根据桡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调节:桡神经部分受损者,刺激强度以能够引起神经支配肌肉出现显著收缩为度;桡神经受伤严重以致无法引起肌肉明显收缩者,刺激强度以不引起拮抗肌收缩为度。每个刺激点持续5 min,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活血开郁散结汤,组方:黄芪120 g,淫羊藿10 g,当归尾、丹参各6 g,赤芍5 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甘草各3 g。水煎去渣滓,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实用骨科学》[4]中相关周围神经损伤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疗效,优:感觉功能3级以上,运动肌力4级以上,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或正常;良:感觉功能3级,运动肌力2级,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畸形或轻度畸形;可:感觉功能2级,运动肌力2级,中度畸形,关节活动度稍减少,功能部分保存,有保护性感觉;差:感觉功能不足1级,运动肌力不足1级,畸形明显,关节僵硬,功能丧失。优+良+可=总有效。② 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功能评定试用标准》[5]制定的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桡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主要包括伸腕、肌力、伸拇、伸指4项内容,按症状缓解程度计1~4 分,分值越高代表症状改善越明显。③ 电生理检测: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桡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测定项目主要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及桡神经的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ML)。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桡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肌力、伸拇、伸指、伸腕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肌力、伸拇、伸指、伸腕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桡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2组治疗前后电生理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
表2 2组治疗前后桡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SCV、SNAP及D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SCV、SNAP及DM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电生理指标改善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电生理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桡神经起自臂丛后束,经大圆肌表面和肩胛下肌斜后下,沿肱骨后方桡神经沟至臂外侧,并经肱三头肌外侧头下行,其部分走形位置表浅而易受到撞击、挤夹、压迫、冷冻等刺激损伤,是臂丛神经中最易损伤的神经。本病多因神经血管受压及炎症引发,临床常见肱骨骨折术中因过度牵拉或不慎卡压而引发,或因患者睡姿不当、手臂被压或上肢垂悬于床沿而引发[6]。桡神经损伤根据具体损伤部位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损伤部位位于腋部时,则患者主要表现为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无法伸直,手部呈现“垂腕状”;损伤部位位于前臂中1/3以下时,则患者主要表现为伸指功能障碍;若损伤部位位于腕关节以下时,则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背桡侧和虎口处感觉障碍。临床研究表明,桡神经受损后损伤部位会形成神经空洞鞘管,神经再生需要从神经鞘管近端向远端缓慢进行,导致桡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难以恢复[7]。电刺激对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在国内外已研究数年,疗效确切,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邵西仓[8]研究认为电刺激能够通过电解作用和轴突反射促使微量组织蛋白分解释放血管活性肽,进而刺激血管扩张,改善受损神经段血液供应,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胡成功等[9]研究认为,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是由未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而电刺激能够有效抑制神经胶质酸性蛋白表达,延缓星形胶质细胞成长速度,促进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释放与合成,从而为神经再生创造有利环境。
中医认为,机体是由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等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均为五脏六腑各种功能的反映,气血津液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桡神经损伤虽属于局部损伤,但局部损伤能够引起经络堵塞,气血瘀滞,五脏六腑因气血循行不流畅而不得濡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故本病的治疗应以补气活血、舒筋活络为原则。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针对一侧肢体瘫痪所创立的名方,由黄芪、赤芍、当归尾、地龙、川芎、桃仁和红花组成,本研究所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是在原方基础上加丹参、淫羊藿、甘草3味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可大补脾胃之元气,使血行气旺,瘀除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淫羊藿共为臣药,其中当归尾活血化瘀而不伤血;淫羊藿补肾壮阳、强筋健骨。赤芍、丹参、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共为佐药,其中赤芍散瘀镇痛、清热凉血;地龙通经活络、清热息风;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甘草为使药,具有调和诸药之功。诸药合用,可使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肉得养,痿证痊愈,共奏补气活血、舒筋活络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够显著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改善局部神经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神经恢复和再生[10];当归在保护受损神经和促进受损神经恢复和再生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当归还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1];淫羊藿能够有效扩张周围血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12];赤芍具有保护神经细胞、抗凝和抗血栓的作用[13];丹参能够有效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同时,丹参还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14];地龙含有丰富的纤溶酶,因而具有较强的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15];川芎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血栓形成以及保护神经的作用[16];桃仁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17];红花黄色素能够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损伤脊髓周围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18]。
神经电生理学是评估周围神经损伤病情的客观性指标,桡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能够准备地反映出神经损伤的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SCV、SNAP及DM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和桡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经皮电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桡神经损伤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电生理学,促进桡神经再生及神经支配功能尽快恢复,疗效确切。
[]
[1] 王刚,董宝强,王芳玉. 针刺手阳明经筋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桡神经损伤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6):1431-1433
[2] 邱海胜,林嘉豪,缪道一,等. 经皮电刺激促进腓总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1):16-18
[3]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7-68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70
[5] 顾玉东,潘达德,侍德.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29-135
[6] 刘敏,李嵩,刘春辉,等. 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2):167-169
[7] 孙上明,朱晓霞. 电针等康复方法治疗桡神经损伤18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151-152
[8] 邵西仓. 经皮电刺激治疗外伤性单神经损伤疗效的临床及电生理评价[J]. 临床医药实践,2008,17(2):109-110
[9] 胡成功,李俊岑,党彦丽,等. 经皮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1009-1013;1019
[10] 孙政华,邵晶,郭枚. 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22-25
[11] 李曦,张丽宏,王晓晓,等. 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13,36(6):1023-1028
[12] 王焕珍,柴艺汇,陈云志,等. 淫羊藿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7):63-65
[13] 陆小华,马骁,王建,等. 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5,46(4):595-602
[14] 马丙祥,董宠凯.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中国药房,2014,25(7):663-665
[15] 王春玲. 中药地龙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7):53-54
[16] 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等.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2013,4(3):44-48
[17] 赵永见,牛凯,唐德志,等. 桃仁药理作用研究近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4):888-890
[17] 陈梦,赵丕文,孙艳玲,等. 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2012,5(7):556-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