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教学 增味历史课堂

2018-05-25 12:19周云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历史课堂

周云华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9-0055-0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课堂是教学成果达成的依托,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平台,是学生施展自身才华和能力的舞台。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的问题却值得深思。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有几味“香料”的缺失,遮蔽了历史课堂的味道,即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学科素养也并未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为了使课堂“增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通过在历史课堂中精心“加料”,将课堂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教材解读应“到位”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便是精准解读教材。笔者认为合理地对教材进行解读应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综合解读教师教学用书和各种历史资料,共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从而使教材解读能够“到位”,适应学生学习的高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笔者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下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为例来谈谈教材的解读。

笔者通过对新老教材的比较和对新课标的解读发现,新教材中的这一课将老教材三课的内容进行了压缩和整合,着重突出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及其发展过程。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来看,一方面本课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唐朝盛世局面的基本史实;另一方面,课标还要求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揭示唐朝盛世局面达到顶峰的一个发展过程及其原因。这就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提出了要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客观公正地认识这三位帝王的历史贡献,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基于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自主阅读书本内容,知道唐太宗的相关史实;通过自主归纳总结和史料解读,了解“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能客观地对唐太宗进行评价。

2.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与史料解读,知道武则天的统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能初步建立对武则天和唐玄宗的认识,并认识到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帝王在位時期开创的盛世局面进行总结,认识到三位帝王在促进唐朝走向繁盛时的不同历史地位,并能初步从中分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知道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局面;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局面使唐朝达到鼎盛时期;总结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

此外,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调整、取舍、加工,这样的重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教学目标。比如,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中,对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的描述要远远少于唐太宗及“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将对唐太宗之后出现的盛世局面的相关材料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了解两位帝王在位时期所制定的措施,并分析其异同及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这样的教材重构既大大地缩短了教学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情分析应“占位”

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对学生的学情调查。学情分析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但学情分析有效与否在于教师是否掌握了恰当的分析方法。学情分析视角下的学习经验发展具有三个连续的阶段: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这就意味着在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情评估。结合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三维目标,学情分析时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和情感需求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逐层递进进行分析。这样,教师能够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教学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题目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以及情感需求进行简单的诊断分析。

1.清政府加强了对当时哪些边疆地区的管辖?

2.台湾是何时被哪国殖民者占领,又是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的?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请用自己的方式清晰地罗列出来。

4.结合今天的“台独”“藏独”和“疆独”事件,我们应对此有何态度?

在课前学情分析时,应侧重于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诊断分析,因此在设计题目的过程中笔者更偏重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初步认识知识整合的重要性,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情感素养基础也是课前学情分析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在此环节前教师应初步了解学生的情感素养基础,考查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分析,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学情诊断,不仅要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及时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有所提高。在上课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郑成功的初衷是将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但其在收复和经营台湾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郑成功的这一收复台湾的行为?

2.在清政府处理西藏和新疆的问题上,有何不同之处?分析其能成功管辖西藏和新疆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这两道问题明显较之前的问题要求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前者通过问题的设置考查学生能否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形成对其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学生学情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一种考查,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得民心”的历史规律。因此,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同样都是基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基础上,考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评价能力,以此来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课后的学情分析中,通过习题的布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能力提升的空间大小,学生能否具备继续学习的条件,能否继续开展后续的学习工作。这样,教师在学情分析过程中找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做到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应有的学习能力。

三、素养培育应“上位”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这是历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历史学科价值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学习历史提出的明确要求。为了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将历史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在渗透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历史的丰富多彩在于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会演绎出不同的历史事件,“上场”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在时空中川流不息,對历史的解释也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下才能更为清晰明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置于历史时空下进行理解,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用时空观念去学习和研究历史,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表,搭建起清晰的时空框架,置于情境之中,探索历史的发展奥秘,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在教学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借助图表,将本课的重点以时间为线索呈现的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清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分别对台湾、西藏和新疆所做的努力,从而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两个维度上将清朝初期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努力清晰地呈现出来。

通过图表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该知识点进行更快的记忆,区别清朝初期对待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措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素养。

历史教学中提出的五大素养在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了该科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同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因此,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五大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

每一环节的有效配合才能成就一堂精心的历史课。教师应从研习历史教材开始,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呈现精心设计的课堂,积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任世江.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著名教学研究专家聂幼犁先生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3(0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4]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陈隆升.基于学情分析视角的课堂教学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6(06).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历史课堂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单元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