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化中医语言的英译探讨*

2018-05-25 05:47李永安史文君
西部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借代修辞格名词术语

李永安,卢 琰,董 娜,史文君,马 伦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中医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文学化语言表达中医医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和美感[1]。文学化语言不仅出现在中医语篇中,还常常出现在中医名词中。目前,如何翻译这些文学化语言,在翻译界还存在分歧。

本文分析中医语言文学化的成因和主要表现方面,并以文学化汉语中医名词为例,研究文学化语言的中医名词的翻译方法,以求译文准确、流畅、简洁。

1 中医语言文学化的成因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代表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形成和中医科学的诞生。以后虽有许多中医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黄帝内经》进一步的阐释,发挥和发展。

《黄帝内经》用古汉语书写。后世医家沿袭了这本经典的古汉语风格。到了“五四”时期,在大力倡导使用白话文,废止古汉语的浪潮冲击下,中医人仍然保持了这些中医语言的特征,时至今日,甚至在各级各类中医教材中仍然得以沿袭。

另外,中国文化中“崇古”的心理也是中医语言特征保持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从《黄帝内经》的命名得到很好印证。“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传奇式人物。《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写,只是假托“黄帝”之名,由不同时代医家撰写而成[2]。之所以假托“黄帝”之名,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是一种典型的“崇古”心态。另外,《神农本草经》也并非“神农”所写,同样是一种“崇古”心理。后世医家之所以继承了中医语言的“古色古香”“四字成句”“四字成词”等特色,很大程度上源于《黄帝内经》语言特征和“崇古”文化心态。

2 文学化中医语言的表现方面及其翻译

文学化中医语言主要体现在中医语言中较多使用了文学修辞格,“四字成句”和“四字成词”等语言风格。

2.1 中医语言中的文学修辞格 汉语中的各种修辞格几乎均可在中医语言中找到。下面从翻译的角度,研究与中医翻译密切相关的汉语修辞格,主要包括夸张、委婉、借代等。2.1.1 夸张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夸张广泛使用在中医语言中。例如“烧山火”“透天凉”等,这两个名词分别是产生热感和凉感的两种针刺手法。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3](简称“世中联”译名)里把 2 个名词术语分别译成“mountain-burning fire(method)”和“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method)”。这种字面对译的方法译出的译文让外国读者费解。再者,“mountain-burning fire(method)”(“烧山之火”)会引起外国读者误解,以为是教人放火烧林的方法。笔者以为,可以将上面2个名词分别译为“Shao Shan Huo heat-generating manipulation”和“Tou Tian Liang cool-generation manipulation”。这样的译名分别译出其基本含义“产生热感的手法”和“产生凉感的手法”。当然,产生热感和凉感的针刺手法不止以上2种,为加以区别,再加上汉语拼音音译,保障了两个名词的回译性,即通过译名中的汉语拼音可回译到原汉语词条,避免造成误解,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这些夸张修辞格的中医名词翻译成英文时,不宜直译成夸张英文,应简洁译出其真正的医学含义即可。

2.1.2 委婉 委婉也是中医名词中常用的修辞格。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委婉是为了避免尴尬等。例如“谷道痒”“阳器”“不更衣”和“月水不通”,都属于典型的委婉语,分别意为“肛痒”“男性生殖器”“便秘”和“月经不通”。应该译出以上名词的医学含义,不能字面直译。否则会引起歧义,甚至造成笑话。如果把“谷道痒”译成“grain passage itching”,外国读者就会很迷惑,不知“grain passage”为何物。事实上,“谷道”一词源于中国气功,意为“肛门”。谷道痒就是“肛痒”,应该译成“anal itching”。把这些委婉中医名词译成英文时,要剥去委婉的修辞格语言外壳,译出其医学含义。

2.1.3 借代 借代也是中医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格。借代也叫“代称”,是借用与某事物密切关联的另一事物去代替该事物的一种修辞格。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将汉语中的借代译成英文时往往要忽略借代,译出其医学本意。

例如,“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4]本句汉语意思为“我不想让他们遭受药物的伤害,在不使用砭石的情况下,打算用微针疏通他们的经脉”本句中,用“毒药”泛指“所有的药物”,用“微针”指代“九针”,两者均属“以局部代全部”的借代例子。翻译时不可字面对译,将“微针”和“毒药”译成“tiny needles”和“poisonous drugs”,而要译为“nine needles”和“drugs”。

再例如,中医妇科中的古名词“带下医”以“带下”病借代所有妇科病,也是以局部代替全部的借代。“带下医”就是“妇科大夫”。不能把“带下医”翻译成“leucorrhea doctor”(带下病大夫),而要翻译成“gynecologist”(妇科大夫)。

2.2 四字成句与四字成词 中医语言四字成句也源于《黄帝内经》的风格。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开头六段:“黄帝问曰:太虚廖廓,五运回薄,盛衰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月: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5]

可以看出,该段共有24个四字句。这种四字句在《黄帝内经》中占比较高。后世将《黄帝内经》捧为神明,直接导致了后人多模仿这种文风。甚至在今天的中医院校本科生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仍然有大量的四字句现象。

四字成句的文风也导致了四字成词的文风。可以看出,中医语言中的许多四字句逐渐演变成了四字词。例如,“阳盛阴衰”“阴虚火旺”“里虚外实”“湿热下注”等。

四字词的翻译关键在于理清四字词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否则就会出现翻译错误。

2.2.1 前后为并列关系的中医名词 例如,“升阳透疹”“利湿排脓”和“驱风散寒”3个词,其前后逻辑关系为并列关系,而非偏正关系。因此,应该把这3个词分别译为“lifting yang and promoting eruption”“removing dampness and promoting pus discharge”和“dispelling wind and dispersing cold”[6]。不能把以 3 个译名中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and”译成表示偏正关系的不定式小品词“to”。

2.2.2 前后为偏正关系的中医名词 例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和“祛瘀消肿”3个词,其前后的逻辑关系是偏正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即活血为了化瘀,行气为了止痛,祛瘀为了消肿。因此,应该把这3个名词分别译为“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solve blood stasis”“promoting qi flow to kill pain” 和“resolving blood stasis to relieve swelling”[7]。不能把以上3个译名中的表示偏正关系的不定式小品词“to”译成表示并列关系的介词“and”。

2.2.3 为了凑够字数而添加成4个字的中医名词 有些中医概念用2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楚,为了追求四字成词的风格,有意加上2个字,凑够4个字。例如,“不育”“不孕”和“脾虚”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但是为了达到四字词效果,将这3个名词加字成四字词的“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和“脾土虚弱”。翻译时有人将前2个名词按字面分别直译成“infertility in men”和“sterility in women”,这样的译名在英文中就成了笑话。在英语中只有男子才会有“infertility”(不育),只有女子才会有“sterility”(不孕)。不能在这两个词后再画蛇添足加“in men”和“in women”。“脾土虚弱”就是“脾虚”。按照五行学说,脾属土,中医里常常把“脾”说成“脾土”,“脾土虚弱”意在说明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也是凑成四字词的修辞需要。翻译成英文时,不能将其字面直译为“spleen earth asthenia”,而要译为“spleen asthenia”。2.3 中医语言中感情色彩很强的文学性字词 中医中带“毒”字的名词很多。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名词中的“毒”字,并非“毒物、毒素”之意,而是和“淫”(湿淫)、“邪”(寒邪、火邪、燥邪)、“贼”(贼风)等字一样,是中医语言文学化在中医名词中的体现。翻译时可以借助西医“pathogenic”(致病的、病原的)一词,翻译“毒”“淫”“邪”“贼”等字,把“湿邪”“火邪”“燥邪”“湿淫”“贼风”等分别译为“pathogenic dampness”“pathogenic fire”“pathogenic dryness”“pathogenic dampness”和“pathogenic wind”等[7]。

在世中联《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WHO亚太西区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主要为中医名词)[8]里,许多含有“毒”字的中医名词均被译为英文“toxin”(毒素),见表1。

表1 世中联和WHO亚太西区中医名词译名对照

以上名词中的“毒”字被对译成“toxin”(毒素),显然不妥。这类名词术语中的“毒”字,是文学语言,表示“致病因素,致病原的”意思,并非真正的“毒素”,可以依次译成“pathogenic cold”“pathogenic fire”和“pathogenic heat”。

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医语言中的许多文学化语言,不能译成其对应的英文文学语言,特别是修辞格。另外,英语科技语言要求简洁明了,平铺直叙。因此,将中医语言译成英文时,一定要符合英语科技文章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抛弃中医语言文学化的外衣,译出其真正的医学所指。

[1]李永安.基于民族文化自信的中医翻译策略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4):4-6.

[2]李永安,卢琰,董娜,等.中医经典著作译名问题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7,30(5):151-152.

[3]李振吉,贺兴东,王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113.

[4]张登本,孙理军.黄帝内经·灵枢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1.

[5]张登本,孙理军.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293-294.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estern Pacific Region,2007:172-173.

[7]李永安,董娜,史文君,等.对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中的语法问题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2):245-246.

[8]卢琰,李永安,申艳星,等.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中译名用词问题的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7,30(3):142-144.

猜你喜欢
借代修辞格名词术语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修辞格判断的原则
初识借代手法
论修辞格的本质
说借代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借代句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