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丹
摘 要:语文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创设科学的检验方法,以确保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前预习;学生;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1-0037-0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既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对教师要讲解的语文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从而在课堂学习中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展开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另外,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语文预习活动,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预习任务并不是一个十分具体的作业任务,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如果对于预习本身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所抵触,那么在面对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时,往往会马马虎虎,预习效果不佳,这样既耽误时间,而且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正面推动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预习活动,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兴趣,继而带着好奇心展开预习活动,这样才能够收获最佳的效果。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布置预习任务,保证学生既能对课文有所了解,完成预习任务,又能使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为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预习任务,比如,利用学生喜欢读故事的特点,让他们试着阅读课文,将课文当作课外故事去读。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叙述能力,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另外,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先对文章进行简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将要预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心,然后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优化预习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对如何预习不够了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后,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在家中发挥学习监护人的监督作用,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在家长的监督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预习当成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即使家长不再监督,学生也会积极地完成课前预习。
传统的预习任务布置往往比较模糊,在布置预习任务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是很笼统地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作业说明过于模糊,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也比较模糊和笼统。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比较明确的预习任务,应针对具体的课文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和家长合作,并让家长帮忙进行预习成果的检验,建立亲子协作式的预习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对预习任务产生重视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另一方面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后,还需要在课堂上检验预习效果。为达到好的检测效果,教师需要从多个方向进行检测,从多个方面科学、全面地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预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还要适当提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们得到教师的鼓励,就会对课前预习产生更高涨的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预习中。
一般来说,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熟读课文,弄懂课文中重点词汇的释义以及生僻字词的读音,教师检验这部分知识的预习效果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某一段落。另外,如果课文是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简单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在预习中认真阅读了课文,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检测的方式进行检验,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几道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题目,比如让学生写一写本节课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本文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等等。
总而言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需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能够在上课之前进行主动的预习,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找出自己预习过程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并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秀颀.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陈静.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发展现状与有效性提升策略[J].课外语文,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