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彦 任彦兵 安宏轩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 河南 濮阳 457000)
吴村遗址位于河南省南乐县西北二十余公里梁村乡吴村北侧(图1),南隔一壕沟与吴村相望,该壕沟为古繁水的遗迹,由西向东,在遗址东侧转向东北方向,乃古黄河的一条支流,现已湮灭。20世纪七十年代安阳地区文管会曾对该遗址进行过两次调查,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其被列入文物遗址名录,认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遗址中间位置有一突兀的土冢,传为上古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1999年为了申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文物局同意对遗址进行试掘;2017年为了准备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资料,又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调查试掘情况报告如下。
图1 吴村遗址位置图
2017年3月对遗址进行了勘探,以仓颉陵墓冢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呈“十”形布孔,孔距2米,南北向勘探330米,东西向勘探350米。勘探中做好记录、绘图、照相。以探孔为单位,依据不同深度,收集出土遗物,及时采集标本。
以仓颉陵墓为中心点,向四周,文化层堆积逐渐距地表加深(由浅到深),文化层上部的冲积土层为晚期洪水泛滥沉积形成。仓颉陵墓冢向北105米处勘探到东西向灰沟,该沟东西长约115米,宽约15-30米不等,沟底距地表10.20-11.50米,沟壁倾斜状,沟底高低不等;仓颉陵墓冢向西80米处勘探到灰沟东边缘,由于后期河水泛滥,沟的西北大部分已被冲刷掉,西部灰沟残宽约15米,南北长约180米,灰沟自深约2.00-2.50米;仓颉陵墓向东约120米处为灰沟西边缘,灰沟为南北走向,长约150米,宽约20-30米,沟底高低不等,沟壁呈倾斜状,部分沟壁已经坍塌;仓颉陵墓冢向南约75米处,勘探到灰土沟的北部边缘,灰沟呈东西走向,长约140米,宽约20米,沟底高低不等,沟壁呈倾斜状,部分沟壁坍塌成坡状(图2)。勘探结果显示遗址周边的灰土沟几乎相连接,北部与南部的灰土沟保存状况相对完整;西部灰土沟西边缘被晚期洪水泛滥冲刷掉,无从得知沟的西边缘沟壁及宽度的具体情况;东部灰沟也有不同程度的坍塌毁坏,沟壁部分地方呈缓坡或移平,但沟底明显呈倾斜状。
①层厚约0.30米,土质松散,土色杂,包含物有现代砖瓦生活垃圾等杂物,为现代耕土层。②层厚1.50-1.80米,黄褐色垫土层,土质杂乱。出土物有砖瓦石灰残碎块为,近代扰土层。③层厚约1.00-1.30米,浅褐色粘土层,含水分量较大,无杂物,土质较黏。出土物有瓷片(白底黑釉),陶器残片(泥质灰陶绳纹),为明清地层。④层厚0.40-0.45米,灰白色土层,土质松散,夹杂有少量烧土颗粒、碳屑物。出土物有泥质灰陶带细绳纹陶片,泥质素面红陶,泥质粗绳纹陶片,泥质中绳纹陶片,为唐宋地层。⑤层厚0.75-0.80米,灰土层,土质松散,夹杂有少量烧土颗粒、碳屑物及器物残渣碎块。出土物有泥质灰陶,泥质夹细砂陶片(素面),为汉代地层。⑥层厚1.00米,黑灰土层,土质较松,夹杂有少量烧土颗粒、草木灰。出土物有中绳纹陶片,泥质夹细砂陶片(素面),为商周地层。⑦层厚0.95米,深灰色土层,土质松散,夹杂有少量烧土颗粒及器物残碎块。出土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绳纹陶片、泥质夹粗砂陶片(素面),为龙山文化层。⑧层厚0.70米,深黑灰土层,土质松散,夹杂有少量烧土颗粒、碳屑物;其下为生土土层,土质紧密,土色浅,含沙量大,较纯净,无杂物。出土物有泥质素面红陶,夹砂灰陶、彩陶片等,为仰韶文化地层,生土面距地表6.80-7.20米。
以上地层断代根据出土器物初步推断为层位的年代。
图2 吴村遗址环境示意图
1999年7月在遗址的中部布3米×7米探沟进行了发掘工作,发掘深度7.3米,实际发掘文化层面积约6平方米。
①层为耕土层,厚0.30-0.40米,土质坚硬,为胶泥土,土中含有现代砖瓦块及龙山文化陶片。②层为黄色淤积层,厚度0.85-1.25米,土质沙胶混杂,为黄褐色,其中不含任何杂物。③为层胶泥层,厚度0.98-1.02米,红色淤积层,土中含有大量明清时期的砖瓦块和瓷片等。④层为黄褐色淤积层,厚度0.40-1.04米,含沙量大,内含大量唐宋时期的砖瓦块和瓷片等。⑤层为清灰土,厚度0.50-1.72米,土质较硬,主要包含物有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等,器形有鬲、罐等。⑥层为黑灰土,厚度0.20-1.15米,内含有大量灰烬、炭块,夹砂褐陶、灰陶,泥质灰陶,器形有罐、盆、器盖。骨器有骨锥、骨簪、骨凿、骨镞、蚌饰等。⑦层为灰褐土,厚度0.15-1.10米,土质坚硬紧密,胶性大,内含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褐陶,器形主要有盆、瓮等。骨器有骨锥、骨簪。⑧层为红色烧土及黄土层,厚度0-0.40米,土质表层坚硬;经火烧后,厚度0.03-0.05米,下为黄沙土、灰土块、烧土快混合堆积,内含有泥质红陶,器形为钵,彩陶片等。
通过对地层包含物的分析,初步认定,第三层为明清时期堆积,第四层为唐宋时期堆积,第五层为商周时期,第六、七层为龙山文化时期堆积,第八层为仰韶文化时期堆积(图3)。
图3 吴村遗址底层图
1.仰韶文化遗物
仰韶文化地层位于该遗址的最下层,从发掘位置看,文化层较薄,遗物也较少,主要有陶钵、鼎足、陶环及彩陶片。
陶钵4件:标本99NCT1⑧:2,泥质灰陶,红顶,圆唇直口,斜腹,口径22厘米(图4-1)。
标本99NCT1⑧:3,泥质灰陶,红顶,尖唇直口,斜腹,口径27厘米(图4-2)。标本99NCT1⑧:5,泥质灰陶,红顶,圆唇直口,下腹收缩较明显,口径25厘米(图4-3)。标本99NCT1⑧:7,泥质灰陶,红顶,圆唇敛口,腹部较鼓,口径32.5厘米(图4-4)。
鼎足1件,标本99NCT1⑧:4,夹砂灰陶,扁足,正面中间有一凹槽,在足根与器物相接部位有按窝纹,残长7.6厘米(图4-5)。
陶环1件,标本99NCT1⑧:1,泥质红陶,素面,残,横剖面呈方形,边长0.5厘米(图4-6)。
彩陶片3片:标本99NCT1⑧:6,灰陶,黑彩,右斜向线条纹(图4-7)。标本99NCT1⑧:9,灰陶,黑彩,线条纹,左边左斜向,右边右斜向,线条互不交叉(图4-8)。标本99NCT1⑧:10,灰陶,黑彩线条纹,左边竖向,底一横条托底,右上端右斜向(图4-9)。
图4 仰韶文化陶器
2.龙山文化遗物
龙山文化地层出土遗物可分陶器、骨器、石器。陶器分夹砂和泥质两种,以夹砂为多,褐陶为主,有黑陶(磨光),也有少量灰陶、红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蓝纹为多,也有弦纹和附加堆纹,素面和磨光陶也占有一定比例。方格纹和绳纹、蓝纹主要用于夹砂陶上,弦纹主要用于泥质陶上,器物为轮制,主要器型有罐、壶、盆和器盖等。
陶罐5件:标本99NCT1⑥:5,夹砂褐陶,侈口,方唇,束颈,鼓腹,腹部饰竖向蓝纹,口径14厘米,残高7厘米(图5-1)。标本99NCT1⑥:6,夹砂灰陶,素面侈口,方唇,束颈、鼓腹,口径28厘米(图5-12)。标本99NCT1⑥:2,泥质灰陶,素面,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口径17厘米(图5-6)。标本99NCT1⑦:2,夹砂灰陶,素面,侈口,方唇,束颈,鼓腹,口径28厘米(图5-10)。标本99NCT1⑦:4,夹砂褐陶,侈口,宽折沿,方唇,唇上压印出花边,腹较鼓,腹部饰竖向蓝纹,口径28厘米(图5-2)。
高领瓮两件:标本99NCT1⑥:3,泥质灰陶,素面,仅存领部,侈口,高领,尖唇,口径14厘米(图5-3)。标本99NCT1⑥:4,泥质灰陶,素面,仅存领部,侈口,高领,圆唇,卷沿,口径13厘米(图5-4)。
盆3件:标本99NCT1⑦:3,泥质灰陶,素面,敞口,尖唇,斜腹,腹部有一道折棱。口径32厘米(图5-11)。标本99NCT1⑥:8,泥质灰陶,素面,侈口,尖唇,束颈,弧腹。口径18厘米,残高3.5厘米(图5-5)。标本99NCT1⑥:18,泥质灰陶,素面磨光,敞口,方唇,平沿,沿面有凹槽,斜腹。口径32厘米(图5-8)。
图5 龙山文化陶器
壶1件:标本99NCT1⑦:9,泥质黑陶,磨光,尖唇,盘口,束颈,斜腹,口径12厘米,残高6厘米(图5-7)。
器盖1件:标本99NCT1⑦:10,泥质灰陶,磨光,尖唇,平沿,口径20厘米,残高4厘米(图5-9)。
骨器:出土骨器主要有骨凿、骨锥、骨簪、骨镞及蚌饰。
骨簪3件:皆残。标本99NCT1⑦:1,黄褐色,器型前部残断,尾端粗,保留有骨节,断面呈三角形,残长16厘米(图6-1)。标本99NCT1⑦:11,黄褐色,中间横断面呈圆形,圆弧顶,尖部残断,残长6厘米,最大直径0.8厘米(图6-9)。标本99NCT1⑥:15,黄褐色,体较短,中间横断面呈椭圆形,顶残,尖端圆利,残长4.8厘米,厚0.7-0.2厘米(图6-8)。
骨锥两件:标本99NCT1⑥:14,黄褐色,中间横断面呈三角形,尖端锋利,长10厘米,最宽处1.3厘米(图6-3)。标本99NCT1⑦:12,黄褐色,体较短,中间横剖面呈椭圆形,顶残,尖端锐利。残长6、宽0.5、厚0.3厘米(图6-7)。
骨镞两件:标本99NCT1⑥:13,圆挺,三棱状,两棱有锋,尖部锋利,磨制精细,造型美观,体长9.2厘米,挺长2.5厘米,挺径0.8厘米(图6-2)。标本99NCT1⑥:17,圆挺,三棱状,两棱有锋,尖锋部稍顿,挺头有损坏,磨制精细,体长4.5厘米(图6-4)。
骨凿1件:标本99NCT1⑥:16,用动物腿骨制成,前部削制成单面刃,顶部骨关节保存较好,在距顶部1厘米处,人工用刀刻出一周凹槽;中空,横截面呈不规则椭圆形,表面为骨头的自然形状,没有打磨,长13厘米,刃长2厘米(图6-5)。
图6 龙山文化骨器
蚌饰1件:标本99NCT1⑥:12,黄色,用蚌片精制而成,弧形,中间有一圆孔,横截面呈长方形,一端有残缺,长12.5厘米,宽2.3厘米,穿孔直径0.6厘米(图6-6)。石器:地层中出土较少的石器残片,由于破碎严重,较难辨别是何种器物。
3.商代遗物
主要为陶器,以褐陶为主,有少量灰陶。纹饰以粗绳纹为多,另外有附加堆纹和弦纹,素面陶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器型主要有鬲和罐,其他因陶片较碎无法辨认器型,从陶器质地、色彩及纹饰等综合因素看,还应该有盆、壶之类器物。
鬲共有5件,全部为残片,根据口沿,可分两种。
A型2件:夹砂褐陶,直口,尖唇,唇下缘外卷,内侧有凹槽,束颈,颈以下饰绳纹。标本99NCT1⑤:2,口径20厘米,残高10厘米(图7-3)。标本99NCT1⑤:3,口径23厘米,残高11厘米(图7-5)。
B型3件:夹砂褐陶,侈口卷沿,束颈唇下微下卷,颈以下饰绳纹。标本99NCT1⑤:1,口径19厘米,残高7厘米(图7-4)。标本99NCT1⑤:6,口径16厘米,残高10厘米(图7-7)。标本99NCT1⑤:8,口径21厘米,残高12厘米(图7-8)。罐共发现3件:标本99NCT1⑤:10,夹砂褐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肩部以下饰绳纹,口径20厘米,残高9厘米(图7-1)。标本99NCT1⑤:9,夹砂褐陶,侈口,尖唇,束颈,斜肩,肩部以下饰绳纹,口径20厘米,残高8厘米(图7-2)。标本99NCT1⑤:12,夹砂褐陶,敛口,圆唇,唇下沿外卷,束颈,斜肩,肩部以下饰绳纹,口径14厘米,残高9厘米(图7-6)。另外有较多的鬲足,实足,根粗矮,绳纹。标本99NCT1⑤:18,夹砂褐陶(图7-9)。标本99NCT1⑤:13,夹砂褐陶(图7-10)。
图7 晚商文化陶器
通过勘探可知,遗址文化堆积层呈“堌堆状”。文化层由上而下依次勘探发现有商周时期、龙山时期、仰韶时期遗物,与既往发掘情况一致。遗址范围以仓颉陵墓为中心,东西225米,南北250米,总面积56250平方米。遗址四周边缘地带发现有环壕存在,壕沟被遗址下部的早期文化层叠压;壕沟内勘探出有仰韶、龙山时期的陶片及残石器等遗物。依据上述层位及遗物情况判断环壕时代较早,应为仰韶文化时期。
通过对遗址范围的勘探和试发掘,基本弄清了遗址的范围大小和遗址边沿的情况,摸清了吴村遗址的文化内涵,确认吴村遗址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延续时间较长的古代人类的聚落遗址,通过进一步发掘研究,对完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次勘探和试发掘,发现该遗址在仰韶文化晚期已发展得相当先进,出现用作防御的环壕,遗址进入了文化兴盛的龙山时期。出土的仰韶文化陶钵、鼎足及彩陶片和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器物相当契合2。龙山时期的遗物和濮阳西水坡,马庄遗址、铁丘遗址3出土遗物相一致,契合了濮阳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进入了大发展和繁荣兴盛期,这一时期濮阳及周边地区的古文化遗址上百处,且出现了城市,濮阳戚城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面积20余万平方米4。
在吴村遗址上有一座传说中的仓颉陵,从东汉时期就已开始在这里对仓颉进行祭祀和朝拜,历代官府和文人雅士多有颂扬。通过对遗址遗物和文化内涵的分析,该遗址在仰韶文化晚期进入繁荣期,龙山文化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正契合古文献记载和传说中仓颉生活的年代,仓颉为黄帝的史官,是黄帝及颛顼部落的人,颛顼部落生活中心即为以濮阳为中心的冀鲁豫交界地区。因此,吴村遗址上的仓颉陵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依据。
[注释]
(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濮阳西水坡》,文物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
(3)首都师范大学等:《河南省濮阳市铁丘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3年6期。
(4)李一丕、马学泽:《河南濮阳戚城发现龙山时代城址》,《中国文物报》,201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