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宗混
【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应当回归自然的本源、生活的本源,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有效 构建 高效课堂
一、在教学内容的导入环节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从生活中来且又高于生活,是小学数学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比如,在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对圆柱缺少细致的观察和直观化的感受,而且可能内心深处还会有一定畏难和抵触情绪,觉得自己入不了门、很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从概念上进行教学切入的思维模式,转而通过相关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实现圆柱体表面积知识内容的有效导入。如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笔者并没有基于对圆柱体表面积应当包含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求解公式等方面进行讲解阐释,而是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为圆柱体穿上外衣”的情景,由于前面的教学中学生们对于圆的面积以及长方形的面积求解相关公式及方法等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笔者引导学生们在这个基础上为圆柱体“量身定制”出外衣材料,并且对制作外衣所用材料的面积进行求解。在制作外衣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彷徨、迷茫以及必要的思考和探索,实现了制作材料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最后通过构思学生们发现了制作外衣最简单、最精确的材料,那就是用一个长方形外加两个圆形,在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只需要将圆的面积乘2,再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即可,由此就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的求解公式和过程。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充分创设,实现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和参与度的提升,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在重点难点问题环节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中一些在理解和思考起来难度较大的问题上,如果单纯地讲解公式,或者通过口头地进行说教,往往会造成教师说不明白,学生们听起来糊里糊涂、难以理解。对于这样的容易让学生认识模糊、搞不清楚的问题,笔者就带领学生们深入实地进行观察或者借助道具通过现场的演示等形式,实现学习和体验情境的创设,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充分认识其中的关键问题,在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时就能够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比例尺的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笔者先让小学生们对于学校大门的平面图进行构思和绘制,虽然很多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相互之间也进行了很多的交流与探讨,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学生们学情以及教学知识内容的反思发现其中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即学生们搞不清应当如何在平面图上确定学校大门口的方向以及弄不明白大门口各个部门的长度应当如何在实际的平面图中进行展现,造成学生们难以将头脑中的思维准确地呈现出来。于是,笔者创设情境让小学生们将测量出校门口各部分实际的长度通过比例尺进行缩小,然后在平面图纸上进行呈现,这样小学生们就发现了自己在数学问题思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其中的关键环节,由此小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比例尺的作用和功能,在课后还主动地对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的平面图以比例尺的形式进行绘制。
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小学生们在问题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探究解决的核心素养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三、在实际问题的应用解决环节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数学的发展也是伴随着实际问题的不断出现而推进的,数学学习的目标和最终的效果应当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结合教学的内容,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典型事例对知识进行阐释。植树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由于这类题目往往是灵活的、变化的,有时要求需要在某一端进行植树而另一端不植、有时要求两端都需要植树或者都不需要植树等,造成小学生们思维混乱、理不清头绪、找不到办法。比如,需要在一个长度为20米的距离上进行植树,要求每隔2米植一颗树,要求在20米的长度距离两端同时也要植上树,让学生们计算应当栽植多少棵树?笔者就组织学生们到生活中进行实地的观察和分析,即引导学生们来到操场,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首先用皮尺测量出20米的长度距离,然后从某一端开始作为起点,让学生们每隔2米做出一个圆形的标记,每一个圆形的标记即代表需要栽植的一棵树,一直持续到另一个端点为止,然后组织学生们对于做出的圆形标记的数目进行清点,学生们通过认真的数数得到了总共栽植11棵树的结果,然后笔者顺势向学生们进行提问:如果要求一端植树而另一端不植树呢?如果要求两端都不需要進行植树呢?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公式的讲解,学生们就能够实现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菊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新课程,2016,(01).
[2]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