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与应用
——以高级日语课为中心

2018-05-23 09:09张忠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软性日语背景

张忠锋,南 海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西安 710128)

一、引言

但凡学外语的人都会遇到这么一种尴尬的情况,在阅读一篇外语文章时,逐字逐句看,其意思都可以明白,然而,把所有的句子串起来,却看不懂整个文章在说什么。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学习者缺乏理解这篇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Hudson用图式研究阅读中背景知识与外语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外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一旦触发,在阅读中会比外语能力产生更大的作用。[1]Carrell调查了图式理论的概念对L2阅读的作用,发现激活内容信息对学生从文中理解和回忆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2]亓鲁霞、王初明研究背景知识与文章的语言难度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对被试者的理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背景知识的作用最为突出。[3]只要被试者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即使语言偏难,理解也能得到保证。于培文研究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成绩及阅读理解的相关性,其结果表明,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成绩、文化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4]之所以这样热衷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对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达成了共识。因此,如果在这里再强调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似有老生常谈之嫌,关键是面对庞大的背景知识,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它,笔者认为这才应该成为讨论的重点。所以,本文以高级日语课为中心,就如何选择和利用背景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级日语教学中的背景知识

何谓背景知识?就笔者所查看的资料来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只能从“背景”一词着手,对它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按照《辞海》对背景的解释:(1)一般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环境。在戏剧中除上述意义外,兼指演剧时舞台上的布景(幕景)。(2)指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如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时代背景。

基于《辞海》的一般性解释,本文分别将这两种背景知识称之为直接背景知识或硬性背景知识,间接背景知识或软性背景知识。所谓硬性背景知识,就是指与作品有关的外围知识,即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其中,前者包括作者的生平、所属流派、主要代表作等;后者包括该作品写作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所谓软性背景知识,是指在作品中出现的与其内容相关的知识,简单地讲就是关联知识。硬性背景知识和软性背景知识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关系。所谓的统一,就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二者都是为理解作品服务;所谓独立就是从微观的角度看,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硬性背景知识是指整部作品创作的背景,软性背景知识是指作品中某一个知识点的背景。所以硬性背景知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软性背景知识则因为是在作品中出现的知识点,所以,如果知识点较多,较为分散的话,其背景也就相对比较复杂。其中有的知识点与作品内容的结合比较明显,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则比较隐蔽,往往会被人们忽略。所以,抓住文章中的知识点,如何巧妙运用软性背景知识来理解作品就成为读解的关键。与硬性背景知识相比,软性背景知识似乎与作品的主题没有必然的联系,表面上只是以一个普通的知识点出现,但是,或许它的出现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且可以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从中获得更多的与所学语言以及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相关的信息,帮助学习者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软性背景知识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高级日语教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高级日语课作为日语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其在日语教学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对高级日语的定位是,通过精读日语原创文章,体裁包括小说、评论、随笔、说明文、名人书信,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等,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日语的理性认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对日本的了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说,高级日语课的教学兼负两项重要任务:一个是在一、二年级所学的基础日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有关日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二是学习日语知识以外的能够全面了解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人以及日本这个国家的相关知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全面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达到教学大纲所制定的目标。就现状来看,显然,高级日语课所涉及内容的信息量庞大,支撑这些信息的背景知识也非常庞杂。所以,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行之有效地将庞大的背景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就成为摆在担任这门课程教师面前的重任,而且是必须做出思考和进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

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首先取决于它所支撑的知识点在文章中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这个知识点去理解文章能否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一篇文章中,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表现在各个方面。既有语言知识方面的,如语法、句型、词汇、表达方式等,也有与作品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语言学、文学、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诸多的知识点如果不分主次,一股脑地搬出来讲解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因内容散乱,抓不住重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知识点过多,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也就会相应增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背景知识上,妨碍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所以,知识点的选择恰当与否,是导入软性背景知识的关键,只要知识点选择恰当,我们在导入背景知识的时候,就会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出现内容散乱、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那么,如何确定重点讲解的知识点呢?刚才说到在理解文章时,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效果的知识点就是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当然,要挖掘具有这种效果的知识点并非易事。笔者认为,能够起到这种效果的知识点,其背景知识必须具备两大要素:其一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要与文章的主题相关,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其二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即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知识性”作为知识点出现在文章当中,是一种静态的存在,但对于“趣味性”的要求,相对来说就比较难,不太容易把握。是取决于把它作为学习对象的学生,换句话说,学生是否对它感兴趣才是关键。从这一视点出发,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兴趣似乎就自然成了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当然,所有的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完全依照学生的兴趣所定,似乎也不现实。因为兴趣因人而异,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对这一现实,通观全局,要选择什么样的软性背景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师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是否具有预见性就是软性背景知识选择的关键。毫无疑问,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发现问题,对学生的兴趣动向有所了解的话,各种潜存于课文中的软性知识就很容易被发现且可有效地得到利用。否则,很多潜在的软性背景知识会被淹没在课本当中,而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教师的水平、能力和经验是重中之重,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否则,不仅是软性背景知识选择的问题,而是整个高年级精读课的教学会因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或者经验的不足而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如果按照三点一面的原理,将以上两大要素分成三点来确定重点讲解的软性背景知识点的话,其构成应如图1所示。

图1 软性知识结构图

也就是说,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软性背景知识点,就是我们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其中,是否切题以及是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两点可完全由教师自己判断决定,而趣味性一点则是与学生的兴趣取向有关,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能够密切关注并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上面的图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性。特别是在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方面,教师主导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四、实例分析

本文选择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年级学生高级日语课程(精读课)所使用的《高级日本语教程》(新版)中的第7课“母国語の能力”(池田摩耶子)一文进行实例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鲜明,所揭示的是学习者的母语水平在学外语过程中的重要性的问题。与其他课文相比,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想内容,这篇文章算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但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背景知识的铺垫,学习者或许只能从表面上对它有个初步的认识,而不能充分利用文章本身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深挖,以便从更深的层面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

下面是该文章的开头部分,事实上,其中包含着许多软性背景知识,以这些知识点为焦点讲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该背景知识的学习对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言うまでもなく、日本には日本特有の風俗や習慣があります。その中で日本語が生ま れるのですから、このような言葉が、それ以上の意味を持つこともなく、逆に、それ以下の意味であることもなく、その日本語にちょうど対応する外国語に翻訳できるほうがむしろ珍しいと言わ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

日本語の教科書の一つに、恩、寺子屋、浪花節、孝行、節分、浴衣などがでてきます。これらを、一つずつ言葉で説明することはできるでしょう。けれども、例えば節分について、その教科書付属の単語編には、“春の始まりの前日”と英語で書かれています……[5]40

以上两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日语是在日本社会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诞生,诸如“恩、寺子屋、浪花節、孝行、節分、浴衣”等这一类反映日本社会文化的词语,在译成英语时,要找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的英语词汇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词汇所反映的都是日本社会特有的文化,在欧美是不存在的。所以,英语里面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与上述单词意思完全一致的词汇。

从这两段话的中心意思来看,显然我们要找的软性背景知识就存在于这几个词汇当中。也就是说,这些词语不但符合切题、具有知识性两大要点,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性,一般来说,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基于以上考虑,这几个词语就是我们要选择的重点。此时,对它们只作简单说明,就会让人感到本课内容平淡无味且缺乏活力。事实上,从整个课文结构来看,如果把课文前半部的焦点置于这几个词汇的话,不但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可进入课文讲解的第一个高潮。因为这几个词所包含的信息量超乎我们的想象,特别是围绕着“寺子屋”和“孝行”两个词我们可充分扩展教师的知识空间,挖掘出很多学生所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寺子屋”这个日本社会特有的,源于日本中世,与寺庙相关的教育机构,在日本教育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近代史上,日本国力之所以强盛,其根源就在于重视国民教育,视发展国民教育为基本国策,而“寺子屋”就是最典型的明证。所以,围绕着“寺子屋”,从其起源、历史沿革、形态、办学目的、参加者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等讲起,其丰富的内涵,足以帮助学生对日本社会的教育状况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不仅如此,由此可引出诸如中日教育现状的对比,甚至可延伸至中日两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多项话题(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一个“寺子屋”便派生出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探讨的问题。可以说,“寺子屋”所具备的日本文化独一无二的特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成为我们了解日本社会的小窗口。

图2 “寺子屋”的内涵和外延

然后,看“孝行”。按照作者意图,意在突出“孝行”是日本社会特有的文化,所以,强调在译成英语时,是找不到与其对应的英语词语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与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相比,“孝行”这个词确实显得比较“东方化”。但问题是,“孝行”是否就像作者所强调的是日本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呢?笔者认为通过围绕“孝行”一词展开讨论,不仅可以了解诸多的我们所疑惑的日本社会现象,同时,亦可找到中国大陆文化流传日本后所产生差异的根源(如图3所示)。因此,“孝行”一词在课文中存在的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去认真剖析。

图3 “孝行”的内涵和外延

学习日语的人,但凡细心者都会发现日语词汇中有些单词只有音读,没有训读。“孝行”就是其中之一。那么,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呢?简单地讲,如果“孝行”没有训读的话,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原本日语中,就没有这个词汇。按照作者的观点,“日语是在日本社会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诞生产生的,日语词汇所反映的是日本社会文化”这一思路走下去的话,就是说日本社会就根本没有“孝行”这一文化概念,否则,“孝行”是不可能没有相对应的训读法的。

话说至此,学生一定会纳闷儿,难道古代日本就没有孝敬父母、尊重老人这一文化概念吗?事实上,联想到流传于古代日本“姨捨”的故事,再联想到中国儒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与中国和韩国不同,日本人更偏重于“忠”的这一事实来看,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很可能在古代的日本社会就是不存在“孝行”这一文化概念,“孝行”之所以只有音读,没有训读,就说明“孝行”的文化是随着中国大陆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而被传到日本的。随着对“孝行”的考察,为什么日本的儒教不同于中韩,日本的独居老人为什么会如此之多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当然,我们不是说日语中没有“孝行”的训读,就一定意味着日本人不孝。就比如“親孝行”一词的出现,孝敬父母也是日本社会良好风尚的一种体现,设施先进的老人院比比皆是。但是,根据我们的推理,不能说古代日本社会不存在“孝行”文化的观点就是百分之百的错误判断,当然,也不能说它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从思考的角度来看,重点在于我们选择“孝行”一词作为焦点来讨论,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孝行”一词的理解,而且,还可激发学生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思考,为帮助学生解除疑惑提供了思路。

“母国語の能力”的开头部分的中心,正如前面所述,意在强调日语与日本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而列举“恩、寺子屋、浪花節、孝行、節分、浴衣”等词汇就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二者间的特殊关系。因此,选择其中任意一个词,都符合切题这一条件。其二,从知识性考虑,“孝行”与“恩”属同一类型,“寺小屋”与“浪花節”“節分”“浴衣”属同一类型。但与“恩”相比,“孝行”的知识性更丰富,实证性更强,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具说服力,所以,在二者之间选择了“孝行”。在“寺小屋”“浪花節”“節分”“浴衣”之所以选择“寺小屋”,是因为,在课文中,作者已经把“節分”和“浴衣”两个词作为例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而“浪花節”这个词又太专业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过于陌生,所以,无论从知识性,还是现实性来讲,“寺小屋”自然就成了讲解的重点。至于第三点趣味性,可以说,聚焦这两个词的内涵,都颇具现实意义,对于关心时事、喜欢思考、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讲,其趣味性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最终确定“寺子屋”和“孝行”两个词作为“母国語の能力”的开头部分的重点“软性背景知识”展开讨论。当然,不是说其他的背景知识就避而不谈。事实上,像“節分”和“浴衣”两个词,即使被作者作为例证在文中已经提及,但要把课程讲授得更精彩、更生动,该发挥、该挖掘的,一定要发挥和挖掘。不过,切莫无主次之分。关于“软性背景知识”的导入问题,笔者连续两年,在所带的几个班级里做过实验,两次的实验结果表明,导入“软性背景知识”的班级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以及理解的学生人数,要比不导入“软性背景知识”的班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以及理解的人数多出许多,分别为56%和81%,且效果呈递增的趋势。当然,笔者的这一实验,是在不同的班级中进行,诸如班级间学生水平的高低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其结果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误差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在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导入“软性背景知识”教学法的必要。实践证明,有效利用背景知识是提高日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

五、结语

背景知识固然重要,但对庞大的背景知识进行梳理和选取则更为重要。笔者在文中提出了“软性背景知识”的概念,意在强调“四两拨千斤”原理在选择背景知识过程中的重要。“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切题、知识性和趣味性。换句话说,在课文中具备这三个条件的“软性背景知识”可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和讨论。当然,有时在“软性背景知识”的选择上会因授课教师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但无论差异大小,只要符合以上三条件者都可视为重点讲解的对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软性背景知识”的应用,并非只限于高级日语课(精读课),其实,包括泛读、文学选读、阅读,甚至视听说等课程都可适当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对日语、日本产生的各种疑惑,在完成让学生掌握日语语言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日本国家整体有个正确认识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Hudson T. The effects of induced Schenata on the“Short circuit”in L2 reading non-decoding factors in L2 reading performance[J].Language Learning,1982,32(1):1-33.

[2] Arrell PL.Content and formal schemata in ESL reading[J].TESOL Quarterly,1987,21(3):461-481.

[3] 亓鲁霞,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24-30.

[4] 于培文.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成绩及阅读理解的相关性[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5-117.

[5] 张忠锋,南海,杨晓钟.高级日本语教程(新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软性日语背景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黑洞背景知识
国企治理结构的“软性”制度安排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