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姚,宋 徽
(宿州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017年2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2016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7年发展预测》,数据显示,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出境旅游持续火热,入境旅游市场逐渐回暖。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和旅游服务的基础工具,成为人才综合素质中较受关注的环节。旅游英语是各院校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的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课程,作为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教学的一个分支,旨在培养旅游专业知识与英语运用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1],恰好契合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旅游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旅游英语教学提升和改革亦成为旅游院校关注的重点内容。
旅游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学者们引用ESP相关理论展开旅游英语教学研究。王冬梅认为旅游英语教学应以ESP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在整个课程教学始终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满足目标需求和学生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需求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清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柯英以ESP理论为导向探讨旅游英语教学,强调应以ESP为核心,突出ESP特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活动。[3]
跨文化交际在旅游过程中不断产生,旅游英语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反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能够保证旅游英语合理和有效地使用。王迎新认为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语境,教师应创造语言环境,使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加强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4]同样,冯小巍认为只有将旅游文化融进英语语言教学中,才能将语言技能和文化相结合,才能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和语言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5]
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提升了旅游英语的教学效果。杨小凤认为旅游英语专业职场化教学改革应在教学中推行,研究成果也需应用于旅游英语专业教学。[6]安小可提出“体演文化”教学法运用到旅游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目标文化生活,身临其境地学习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全面地提高英语水平。[7]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支撑,旅游英语教材的编订亦是最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刘荆华认为旅游英语教材内容应区分酒店英语和旅游英语,根据岗位和工作内容不同并有所侧重地编写教材。[8]李睿认为目前旅游英语教材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适用性差和跨文化交际内容缺失,并据此提出建设新思路。[9]
近几年旅游英语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梁文慧等人对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10],李琼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进行长期的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推进旅游英语教学的发展[11]。
综上所述,旅游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实证研究虽已开展较多,但角度各有不同,而且数量和质量相对不足。笔者认为,旅游英语教学在强调ESP理论的指导性、跨文化交际内在需求、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应首先解决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其对专业和课程的认知及态度,将教和学两条主线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选定合适的教材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ESP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掌握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其对专业旅游英语课程的认知及态度,笔者对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且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旅游英语任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研究共设计题目21项,除2项关于学生个人特征的问题外,调查主要围绕学生的专业及课程认知、英语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影响因素、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以及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和建议等方面展开。在经过预发放并做调整后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通过SPSS的信度测试,问卷量表Cronbach’s Alpha值为0.841,表明问卷总体信度较高。
问卷通过网络发放,共发放130份,实际回收问卷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6.7%。回收问卷中大三学生占比43.6%,大二学生占比40.2%,大四学生占比16.2%,其中大四学生正在参加毕业实习,问卷回复率较低。回收问卷中女生占比较高,为82.1%,这与班级实际男女比例情况较为一致。
在原有问卷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学生就教学目标认知、教学效果评价及教学期望进行了更为深度的了解,丰富调查结果,延伸调查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访谈方面,主要了解旅游英语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中的作用及地位,以及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建议等。在对旅游英语任课教师访问中,将了解目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希望学校及专业建设中给予的支持。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7%的受访学生表示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且只有不到30%的学生表示将有可能从事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大部分学生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另外,在受访学生看来,旅游英语对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从事该专业工作想法的学生更加看重该门课程。
就专业认同和课程重要性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方面认为旅游管理是较有前途的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例如专业介绍、课程及实习安排、环境氛围以及其他家庭及社会因素。另外,专业教师认为旅游英语课程在旅游专业培养中必不可少,该学院旅游专业分为酒店和导游两个方向,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酒店行业和涉外旅游,扎实的专业英语技能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方面还强调,旅游英语的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被调查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不高,均值为2.77,低于一般水平,口语和听力是学生掌握最差的部分。此外,调查显示不到50%的学生表示有信心能够学好旅游英语。笔者通过方差分析(ANOVA)分析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信心,得出不同英语水平对学生学习信心的影响较为显著,见表1。调查中还发现,8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鼓励对自己很重要。
在深度访谈中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表示不希望被提问,同样任课教师也发现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虽然如此,大部分学生(90%)希望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其中接近50%的学生意愿非常强烈。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虽很高,但与实际表现差异较大。
表1 英语水平与学习信心的单一要素方差分析(ANOVA)
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乐意学习旅游英语课程,学习目的首先为提升英语水平,其次是提升专业技能,较少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的,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积极。通过分析发现,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机选择不具有显著影响。但通过单一要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习目的的受访学生对于学习旅游英语的主动性存在差异。进一步检验可知,以提升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学生与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学生之间在学习主动性上差异较大,见表2。
表2 学习目的与学习主动性的单一要素方差分析(ANOVA)
在进一步调查影响学生学习旅游英语积极性中发现,个人兴趣(4.15)、教学模式(4.08)及任课教师(3.96)是最关键因素,详见表3。
表3 影响学习旅游英语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受访学生绝大部分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传统的应试英语教育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影响较大。旅游英语课程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即大学英语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旅游英语教学模式一直都在不断改革创新,但基于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的局限性,很多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难以实施,对提升课程效果的贡献也有待增强。
在任课教师方面,42.7%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授,31.6%的学生希望是英语专业教师教授,25.6%的学生较偏向于旅游行业专业人士任旅游英语课程教师,选择之间的比例差距并不是很大。在不同年级对于任课教师的期望也有所不同,还未开设旅游英语的二年级学生较偏向于英语专业教师,正在上课以及已上完课程的三、四年级学生较期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该门课程。
就目前学生的学习环境而言,在师资、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作业量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认可度最高的是师资队伍,约有70%的受访者(三年级和四年级)表示满意,其次是教材和教学模式,满意度最低的是教学资源、作业量及课程考核,仅有30%的学生较为满意课程的考核方式,见表4。
表4 旅游英语教学环境满意度
此次在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较低,均值仅为3.41。交谈中学生大都提及教材难度较大、内容编排不够新颖、知识点较分散等问题。另外,87.2%的学生认为旅游英语应加入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内容,近50%的学生较为渴望在旅游英语课堂增加基础英语知识教学。
旅游英语总体教学资源较为欠缺,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资源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资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有待提升。
旅游英语现为实践教学课程,根据规定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划分,各项目完成后学生需提供实训报告,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英文实训报告难度较高、项目较多、作业量较大。作为实践课程,旅游英语的考核方式并没有创新,仍以试卷考核为主,无法对学生旅游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判。
旅游英语的教学结果不应只靠考试来评判,更多地应注重用人单位的评价。根据实习带队教师反映,企业做实习反馈时大都提及学生英语水平欠佳,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根据培养方案设定,旅游英语开设2学期,每学期32课时,50%的学生认为课时量安排不足,更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外应加强自主学习。但访谈中学生表示,即使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却无从学起,方向不明确、学习资源匮乏都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及效果。
在与相关专业教师的交谈中发现,旅游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例如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改革阻力较大、教学班级人数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旅游英语的教学开展及效果提升。
较低的专业认可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习主动性,对教学效果提升形成一定阻碍。因此,应努力提升学生专业认可度,重视学生专业认知构建,在此过程中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旅游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就业选择较多,专业规划及课程设置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加上社会的片面解读,学生对专业发展及就业前景认识不足,故而对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既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更应跟随行业及社会发展动态,及时适度调整专业建设,通过入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及方向课等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旅游行业及旅游管理专业,以行业专家讲坛及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为学生展现更为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前景,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提升专业认知度,进而带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此外,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的专业认知也将影响学生自身感知,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减少消极情绪和片面认知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习旅游英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因此应明确专业能力提升需要,合理安排辅助课程及前置课程,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以跨文化交际为例,可在应允范围内,以选修课或短期培训课程等形式开设跨文化交际、客源国概论、旅游文化学、世界旅游文化等相关课程,以辅助专业知识学习为目标,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素养,为学生学习旅游英语提供较好的知识储备。
其次,在课程安排顺序中,理论上专业基础课程应置于旅游英语课程之前,以保证旅游英语课程的顺利开展。若相关专业技能课程,如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等,与旅游英语同时开设,且在内容和模块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就要求在教学进度计划及内容安排时,各专业任课教师应积极交流配合,保证课程之间的协调与互补。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沟通,通过共享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必要时可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共享课堂,教学合二为一,以便更加高效地传递专业知识。
从课程设置本身角度看,旅游英语既是一门提升旅游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平顺对接工作实践的技能课程。
基于此,一方面围绕旅游英语的课程群,如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客源国概论、跨文化交际,应通过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将英语技能的提升融于专业技能提升过程中,与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旅游英语作为专业英语,实践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采取分批次小班授课不仅可以通过针对性教学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给予英语水平较低、学习较被动的学生更多关注,以便做到普遍英语技能水平的提升,实现一定程度的教学公平。
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教学环境的局限都影响了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及效果提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是课程提升中较为可行的途径之一。
教材编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各高校专业设置重点及学生素质水平各不相同,通用教材与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较高程度的契合。旅游相关企业实践积累丰富,本科高校教学经验丰富,两者可联合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共建共享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同时为企业培训提供必要的教学素材。
通过校企合作,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校外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进行模拟训练。同时改革旅游英语课程考核模式,以过程考核为主,以实践运用能力为核心考核内容,以行业规范为考核标准,以专业教师及企业专业人士为考核主体,以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总体表现为考核依据,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课程考核。
各高校专业建设各有侧重,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不一,教学内容各异,其所适用的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实证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虽在推广性方面有所欠缺,但在整体思路及重点上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此可作以下总结:
首先,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重点要求。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更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及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应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来开展,切实做到教有法、学有用。
其次,复合技能的同时提升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专业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无法合理使用英语技能,而较低的英语水平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不应只强调英语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还应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专业素养的提升任务。
再次,师情和学情分析是旅游英语教学优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对学生各方面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而师情分析是从另一侧面考察教学优化可以达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师情来为优化改革提供基础条件。
最后,全面动态测评是旅游英语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保证。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决定了课程教学应与行业及市场变化相契合,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升应结合人才需求及岗位测评进行判定。
参考文献:
[1] 孙青.ESP理论对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227-230.
[2] 王冬梅.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4-86.
[3] 柯英.ESP背景下的旅游英语教学探讨[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4):81-83,86.
[4] 王迎新.跨文化交际能力下的旅游英语教学[J].商场现代化,2009(13):198-199.
[5] 冯小巍.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3):147-148,157.
[6] 杨小凤.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156-158.
[7] 安小可.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海外英语,2012(18):60-63.
[8] 刘荆华.关于旅游英语教材编写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35.
[9] 李睿.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思路[J].科技与出版,2013(12):95-98.
[10] 梁文慧,李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J].旅游学刊,2011(2):89-94.
[11] 李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经济视角(上),2012(6):155-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