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刚,李 琳,刘叔文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
药理学属于药学的专业知识,课程的理论内容较多、枯燥乏味,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内容庞杂,难学、难记、易混淆,要学好非常困难,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早就提出了要创新药理学教学方法和方式[1],已有一些老师尝试采用了诸如探索性实验[2]、PBL[3]教学法等,由于药理学章节众多,时间难以兼顾,因此,对现有的药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尝试一些微调和改变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笔者就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提高本科药理学教学效果[4],也有有些教师尝试用小论文撰写方法教授其他学科中的内容,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报道认为小论文撰写方法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效果好[5]。而该教学法是否也同样适合在药理学教学中运用,还未见研究报道。为此,本研究对小论文撰写教学法在化学治疗药物中的运用进行探索,探讨其利与弊。为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打下基础。
1.研究对象。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中西医临床专业和中药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
2.小论文撰写要求。 格式要求,要求字数在1000-3000以内,篇幅不能太长,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组成;第二,要求学生去图书馆围绕自己的文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以作补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创新愿望。
3.客观题出题。 试题按照讲课的顺序均匀分布在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人工合成类、抗病毒类、抗肿瘤类等章节中。由于药理学章节众多,客观题占比为10%左右,其他试题在主观题部分,由于主观题统计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本研究只对客观题部分进行统计。客观题每小题为1分,设置每题作答时间为0.8分钟。
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3录入和管理数据。所有数据均使用Graphpad 5软件处理,所有组别通过t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准为P<0.05。
1.小论文撰写情况。 根据药学专业和非药学专业进行了划分,分别对本科生撰写的小论文主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他类论文为非该方面的小论文,属于无效小论文,后期不计入成绩相关性统计中。实收到药学专业2014级小论文153份;中西医临床、中药学2014级小论文240份。不同专业中占比最大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次分别为抗肿瘤类、抗病毒类,人工合成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链霉素和四环素。
2.客观题部分试卷情况。按照教学效果和学时情况,依次为-内酰胺类1分、氨基糖苷类2分、大环内酯类1分、林可霉素类1分、人工合成类2分、抗病毒类1分、抗肿瘤类1-2分,每题一分,试卷总分为100分,其中该部分的内容分别为药学专业11分、中西医临床、中药学专业9分,分别占试卷总分的11%和9%。加上简答题部分,整体上该部分内容占到试卷总分的15-20%,整体符合药理学的课时比例和要求(见附表)。
附表 2014级药理学试卷化学治疗药物部分客观题分数分布
3.小论文和客观题试卷分数的关系。 从数据结果对小论文主题和对应章节的平均分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在药学专业成绩中,小论文主题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人工合成类、抗肿瘤类、抗病毒类(论文组)在该知识点中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该主题小论文组(非论文组),仅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论文组低于非论文组(见图1)。显示在大部分的章节知识点中,论文组的成绩明显高于非论文组。 非药学专业成绩中,小论文主题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人工合成类、抗肿瘤类、抗病毒类(论文组)在该知识点中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该主题小论文组(非论文组),仅林可霉素类和氯霉素组论文组低于非论文组(见图2)。显示在该专业大部分的章节知识点中,论文组的成绩明显高于非论文组,与药学专业中的得分类似。
药理学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并采用信息技术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合教学工作现状,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很多设想[6-9],但是由于各种限制,实际教学中很难兼顾。综合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撰写课程小论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方式。
从分值来看,两个班级写β-内酰胺类主题论文的学生在β-内酰胺知识点上的得分优于写其他主题论文的学生,同样在氨基糖苷类、人工合成类、抗病毒类、抗肿瘤类都能体现出来。该结果显示出小论文对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确实有提高作用。但是在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等章节中,写了相关主题论文的学生成绩并没有其他学生分数高,原因可能主要是这些章节的知识点集中,出题难度较大,学生们小论文写的重点和考试的方向没有重叠;另外就是该写该部分主题的学生较少,样本较小,比较难以反应真实情况,后期还需要大样本观察。这也提示授课教师在教授这些章节中,一定要把该药物的机制和前后联系讲授清楚,不能仅仅死记硬背书本罗列的知识,要尽量理解知识点后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薛 明,唐 玉,杨秋生,等.在药理学教学中协调“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66-68.
[2]胡靖宇,陈金和,汪 晖,等.药理学实践教学开辟探索性实验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69-70.
[3]康 白,王金红,戴 功,等.PBL教育理念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43-44.
[4]姚新刚,吴文玉,刘叔文.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高内分泌药理学教学效果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10-111.
[5]程作慧,田永明.在普通化学教学中开展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教学尝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9):171-172.
[6]熊文碧,宋晓红,张媛媛,等.新形势下药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8):676-677.
[7]郭紫芬,张海涛,黄红林.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0):921-922.
[8]游秋云,钟 坚.药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2013(2):26-27.
[9]孙 波,孙 涛.药理学教学的改进与反思[J].药学教育,2005(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