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过程中的“三个台阶”

2018-05-23 03:45刘春阳
初中生世界 2018年20期
关键词:底数思维过程

■刘春阳

个人简介

刘春阳,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数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被评为“宿迁市骨干教师”“宿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得过“‘领航杯’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市级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

让畏惧数学的孩子不再害怕数学;让讨厌数学的孩子能喜欢数学;让喜欢数学的孩子能享受数学。这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至今已有20余载,从未改变。为此,我孜孜以求,刻苦努力,不敢有片刻懈怠。课堂承载了我的愿望和理想,更是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主阵地。从初为人师时站上讲台,到渐渐站稳讲台,再到现在乃至今后能站好讲台,我的数学课堂转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实效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的教学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一、从传授知识到提炼方法,实现课堂从低效到有效的转变

二十几年前,当时刚毕业,我单纯地认为数学课就是给学生讲解题目,心想自己学过高等数学,教初中学生做数学题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课前,我都会准备很多题目,上课时,滔滔不绝地讲满满一节课,有时还会特意找些难题或者技巧性比较强的题目,炫耀一把,又担心时间不够,题目多讲不完,往往讲题时蜻蜓点水式一带而过。当时我觉得下课前能把准备的“好题”讲完,就算是一节好课了,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找题,讲题。但是半学期下来,我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不但没有预期的那样遥遥领先,反而与优秀的老教师教的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备受打击,但是又不甘落后,就不断向老教师学习,还特意请他们来听我的课,给我提意见。老教师给我的一致建议是:数学课中的例题或练习,不仅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而且重点应在解决为什么。一语点醒梦中人,从那以后我就不断听老教师的课,订阅与数学教育有关的杂志,积极主动参加各级教研活动,虚心向别人学习,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备课时,我更加注意问题的设计,讲问题的解答过程时,我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变形的依据,还要在解题过程中提炼出解题方法和蕴含的数学思想,真正实现了课堂从低效到有效的转变。

二、从会解题到能编制试题,实现课堂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思考,使其愿意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数学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一个或两个能够统领本节课内容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要明显存在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空间。

例如,教师在教同底数幂除法时,归纳得出同底数幂除法法则之后,给出了问题:计算①2m÷2n,②2m÷4n,要求学生在运算中感悟,并能沿着这样的思路编一道题目。这样的题目呈现和演变形式旨在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不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能发现问题①中底数都为“2”演变为问题②中不同底数“2”和“4”,设计出像底数为“8”和“4”这样的精彩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以提升。

教师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归纳等思维活动,把本来要教的内容变为主动获取的知识。像这样立足问题,再进行变式、引申、拓展,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围绕问题,揭示本质,难度不大却极具挑战性,属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我的主要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关键要能引导学生挖掘问题内涵,探究其本质,这样才能寻求到解题思路和策略,实现课堂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三、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实现课堂从高效到实效的转变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在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炼之后,我发现数学教学既不能是单纯的“解题教学”,也不能是煞费苦心的“出题教学”。教学应更多关注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悟”,做到让学生能悟、会悟、习惯悟、有时间悟。教师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能在基于数学本质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深度和广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计的问题很巧妙、很有思维性和启发性,但是学生根本想不到,也解决不了的现象。教师设计这种“拔苗助长”式问题,希望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往往事与愿违,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这样的问题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极大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理解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遴选恰当的学习素材,提出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过的问题才会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强化自主性和过程性。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体现以生为本,实现课堂从高效到实效的转变。

数学课堂的“重心”由教师到教材再到学生,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既痛苦又欣慰。因为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学会了不断反思,要在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我深刻懂得数学教学,要理解数学,要体现数学自身的教育价值;要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理解教学,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维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沉淀,需要积累,更需要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和不误人子弟的责任心。不忘初心,初为人师时既定的目标不敢改变,刻苦进取的精神不曾改变。为此,我一直虚心地向优秀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研修活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阅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或《中国数学教育》中的一篇文章;坚持每上完一节课,把自己对课的感悟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分类整理成文章,向省、市级杂志上投稿,并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每天都会拿出至少一节课的时间做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研究试题,感悟数学本质的五彩缤纷,理解命题者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借鉴到自己的课堂,每年都会命制几份期中、期末试卷;在坚持中慢慢成长,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数学课堂。这么多年来,我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学生、同事、领导的认可,我先后荣获学校、县级、市级优秀课评比一等奖,2016年还荣获“领航杯”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截至目前,已有10余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下建模思想的培养实践与研究”初见成效,并参与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更新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和市级课题“苏科版教材中的‘数学探究’教学开发与研究”的研究工作。

因为喜欢,所以执着。我愿意继续学习数学教育理论,探索数学教育方法,在数学教学改革创新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我期待从数学教育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成长的喜悦,还有享受数学的美妙乐趣!

猜你喜欢
底数思维过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幂的大小比较方法技巧
如何比较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式的大小
明晰底数间的区别,比较对数式的大小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