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支点

2018-05-23 03:45■印
初中生世界 2018年20期
关键词:支点文本初中语文

■印 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可见,合适的教学策略恰如“撬动地球的支点”,能够帮助师生搬走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支点”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近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更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学建议。教者如果能够真正走近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引领其进行学习,便能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因此,追本溯源,走近学生便是我们寻找的一个重要“支点”。

对于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一直是个“鸡肋”:不教,肯定不行;教了,效果也常常不明显,且学生兴趣低迷。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主要有三种常见的方式。

“随文识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字词教学方式,即组织学生边学文章,边识字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通常的做法是在朗读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音方面的错误,这样做能节省不少时间,以便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留下较为充裕的时间。

“学生汇报”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上讲台,在投影仪或黑板上交流自己预习时圈画的字词;或者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讲解预习的收获。

第三种方式则能够独辟蹊径。如当“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备受国人关注的时候,有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学生看了一段比赛视频,告诉学生第二天课上将运用这种形式考考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学生们对此非常期待,回家十分认真地预习着字词。最终课堂上不但字词教学环节很出彩,下面的几个环节也因孩子们的踊跃参与而精彩纷呈。

由此可见,朝学生走得越近,越了解初中学段学生的特点,我们就越能把握住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支点”,就越能撬起貌似沉重的初中语文教学重任。

二、走进文本

“语文味”在当前不少语文课上越来越淡,不少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活动课、影视欣赏课。尤其在初中阶段,“语文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们已开始由形象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发展,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不利于他们成长、成熟的。而“语文味”的本源在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才能逐步养成语文素养,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走进文本是我们苦苦找寻的第二个重要“支点”。

就文言文教学而言,翻译历来是一个重难点问题,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文言文跟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难走进文本。教师则习惯对照教参照本宣科,常常形成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奋笔疾书,机械地接受着教师的讲解内容。学了很多文言文,却依旧不会拓展延伸,无法面对课外遇到的文言文,更别说从中汲取精华了。

以《与朱元思书》教学为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一句中“千丈”,词典的解释为:极言其长、高、深。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也许学习就到此为止,学生脑海里仅仅剩下这一个词解。

但是,如果这样教学,则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文章认真思考:这里的“千丈”是指极长还是极深?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可以指水的深度极深。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旨在证明上句所说的:水皆缥碧。很深很深都能看见,从而衬托出水很清澈。

2.可以指水的长度极长。上文有“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从富阳到桐庐的整个水流域都很清澈,可见作者可能是想赞美富春江沿途的环境都很美好。

3.可以两者都有。此水极长又极深,偏又缥碧。表明从上游到下游、从水面到水底都很清澈。

经过这样分析,学生就不是简单记住“千丈”的词解了,而是能够透过看似冷冰冰而无生机的字面,在脑海中浮现出富春江动人的水景,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深刻感情。“语文味”也就自然地从文字里散发出来了。

可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能把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呈现——接受”模式变为生动的“引导——发现”模式,“在引导下发现”和“在发现中引导”,从而充分展现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敏捷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等。

三、提高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常会激发出学生内在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得其注意力高度地集中,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很多教育者都觉得:问题常常能够诱发、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最终拨云见日,获取成功。相反,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就只能浮于表面。显而易见,问题意识是我们需要的第三个“支点”。

以课堂提问为例,问题设置是需要功底的。精当的问题能让课堂掀起波澜,能让思想碰撞出火花。我们教师在走近学生、走进文本后,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常常就能预设出非凡的问题。

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中,围绕菲利普夫妇,教师可以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1.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2.请谈一谈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

粗一看,两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仔细思考后,能发现前者是一个线性的问题,后者则是一个话题,两者产生的课堂价值定是大相径庭的。

前一个“问题”,反映出教师依旧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俯视”着自己的学生。因为,这个问题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提问者和回答者是主动和被动的不平等关系。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执行。一旦执行结束,这个学习过程就结束了。

而后者提出的是话题,外延丰富,因而能在课堂上不断呈现精彩的发言。从中可以看出:提出这样问题的教师是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承认课堂教学参与的平等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从“教师问题”中提出多个“学生问题”,从而能够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喜人局面,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我省正在创建现代化教学技术,优势明显,可以最大化地帮助我们实现“少教多学”。合适的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常常能让教学大放光彩,起到烘云托月的功效,是个不错的“支点”。

网络环境下教学,大部分内容的学习都可以通过学生与电脑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字词释义、文中相关的名言典故、朗诵家的全文朗诵等。教师只是在巡视中帮有疑问的学生解惑。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吃得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

有人曾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教师授课一直只拥有三尺讲台、三寸粉笔的旧模式。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可以看出,现代化教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给课程改革助力不少。

只要我们真正地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潜心初中语文教学,相信会涌现越来越多的“支点”,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中学附属初中。作者现为聊城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

推荐书目

本书从课堂教学体验入手,从多个角度剖析、总结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文本教学方法。全书分为“单元性组读”“立足文本的组读”“文本细读”“赏读性解读”“裸读式解读”“多角度解读”“介入式解读”“批评性解读”“立足‘怎么写’的解读”九个部分,案例丰富,阐述详实,是一线教师提升自己的好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日常课堂实践的好参谋、好帮手。

书名:文本解读的智慧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支点文本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