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涛
摘 要:深度学习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工具走向多元化的一种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生活、一种享受,从而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文章主要对乳山市崖子镇中心学校开展深度学习课题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深度学习;多样化;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9-0016-01
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中心学校年终期末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在全市乡镇学校教学成绩独占鳌头,教育科研全市第二名,课题成果获全市二等奖等……一连串的成绩背后,人们在思索,是什么让一所乡镇学校在短时间内走出困境,是什么让一直在中下游水平徘徊的一所乡镇学校一跃成为全市教育教学的排头兵?这一切,其实与本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是分不开的。
提高成绩的出路在哪里?面对来自农村的学生,面对老龄化严重的教师队伍,面对薄弱的教育基础,本校的领导班子在思考。痛定思痛,决定科研先行。学校在十三五期间申请立项了威海地市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使发展有了方向,奋斗有了目标。学校先从教师培训入手,让深度学习的种子在教师的沃土上发芽。如学校组织教师赴威海崮山中学开展交流学习——崮山中学的目标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大开眼界,U型课堂学习小组让他们眼前一亮,柔美舒缓的音乐使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充满信心。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到文登实验中学交流学习,该校的大数据学生分析、科学的观课量表设计、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等让他们明白了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的必要性。通过培训,教师们加深了认识,认为教育科研不能仅仅停留在还权于学生层面,课改必须要解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深度学习问题。教师们一致认为:深度学习将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生活、一种享受,从而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深度学习要由外控学习走向内控学习,由同质化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由传承知识的学习走向创新知识的学习。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创新者,学生是知识的贡献者。深度学习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工具走向多元化的一种学习。
课题研究的实施主导是教师,主题是学生。而要走向专业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三个方面:合作技能、合作流程、合作动力。合作学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技能。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打造合理的班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在全校选择初二的班级为实验班,打造合作学习的样板班级。其次对两个班的班级文化进行重新设计,让班级有响亮的口号,有可视的文化底蕴,有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的氛围。
课堂上用到的合作技能分三大类:组成小组的技能、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高水平的合作技能。而合作学习是指有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与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有生成。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或无法探究。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不能过多,以4人~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并且因为每个小组成员的资源、角色以及责任不同,他们对共同努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就是说组员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小组的成功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之上的,有一人不成功,小组就没有成功。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要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
在这一方面,本校着重培养教师具备打造深度学习课堂能力。一是持续学习专业知识,让教学走向专业化。本校开展的读专著、拓视野、促提高活动,目的就是督促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让教学走向专业化。二是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走科研兴教之路。三是研究教育的规律,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教师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暴露错误,所有问题学生回答得完美无缺并不是真正的好课堂,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及时解决问题。四是掌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放有度。教师要因材施教,精心备课,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巧妙设计问题,每节课至少有一个亮点,从而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五是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目前教师主要围绕学校主推的高效课堂模式进行课堂设计,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总之,本校开展深度学习这一步迈得很扎实,更增加了科研兴校的信心。接下来本校将在课堂教学模式打磨、优秀课例打磨、优秀成果打磨上做好文章,让深度学习深植于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陈文艳.走向有“深度”的学习[J].江苏教育,2016(01).
[2]杨子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J].教育探索,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