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霄
摘 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使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各有侧重。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强化创新教育意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9-0001-01
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应该而且可以培养与自己定位相适应的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发挥自身长期服务行业或地方的传统优势,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1)重学习,善探索。重学习,善探索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首要特征。創新源于学习,探索创造未来。应用型创新人才要通过学习掌握本行业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动态,还要掌握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同时,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要培养批判精神,才能发现新问题、抓住新机遇,才能创造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开辟新境界。
(2)重实践,善革新。重实践,善革新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实践是创新的源泉,革新是技术发展的动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应用上,在技术开发和再开发上下功夫。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技术开发的思维训练,特别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3)重协作,善沟通。重协作,善沟通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通常情况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将应用性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践,要具备知识个性化的能力,也要具备对工作环境和有效资源的把控能力。同时,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重视与上下游环节的协作配合,必须重视与主管、与伙伴之间的交流沟通。
(1)意识不强。由于缺乏本科教育的经验,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新建本科院校很容易走老牌本科院校的老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法跟上老牌本科院校的步伐,又失去了自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传统优势。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尚待完善;学生管理等还较多地沿袭传统做法;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做得不够等。
(2)举措不力。一是教育缺乏针对性,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教育活动,具有全员、全程的特点,贯穿于每一个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还十分鲜见;二是形式缺乏多样性,主要是以竞赛、培训班、实践基地等方式进行,如创业计划大赛、设计大赛、创业助学基地、创业就业培训等,这些形式虽然能使学生获得创新训练,但毕竟覆盖面有限;三是考核缺乏导向性,在学生学习的考核上,比较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核,比较重视知识掌握水准的考核。在教师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中,也比较忽视创新型教育的方法和成效的考核。
(1)强化创新教育意识,理清人才培养思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理应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清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更加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更加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能力和水平。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交叉学科融合。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课程设置既要突出实践性,又要改变原有的“专才教育”,加强“通识教育”,也就是要加强综合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设置。所谓综合性课程,就是学科交融的课程。不同学科课程经过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往往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创新的几率也随之上升,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谓个性化课程就是指学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有利于自己特长发展的课程,也就是选修课。学校应加强个性化课程的设置,实行较为灵活的课程设置体系。
(3)加强创新软环境建设,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学校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和营造创新氛围,形成一种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鼓励继续探索的校园文化。要利用创新活动、仿真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营造生动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同时,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应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社会价值的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实践。
[1]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2]刘理,韦成龙.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动力机制问题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3]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