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哲学符号在地方高校艺术毕业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2018-05-22 02:53张维纳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设计

张维纳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我国地方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是为当地经济市场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无论师资力量还是生源素养都和重点院校有差距,四年的专业课程模块大多为了适应地方市场经济需求而设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1],而关于哲学、文学、美学等提升文化素养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实际上,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不利的。学生中有不少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感兴趣,很愿意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毕业创作和毕业设计中去,也有不少毕业设计作品冠以“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之名,例如,有的设计作品色彩上运用了浅色系,就称之结合了“禅意”元素,运用竹、木等天然材料便代表“天人合一”等等,作品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实际上,如果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时间进行解读和深化,很难品味和理解其含义,而中国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即便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不易完整系统地了解。在指导过程中,导师可以专设一个或几个时间段,攫取历史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断代,带领学生去阅读、选择、理解感兴趣的哲学符号和元素,从而渗透、结合到自身的设计作品中。

洪荒时代,我们的先民用简陋的骨针把兽皮或者藤蔓连接成片穿在身上,把漂亮的小石子串成串戴在脖子上的时候,可以说,这是对文明、对美最初的渴望。

汉代是个特殊的时代,各种先秦思想在两汉时期定型,经过重新整合形成一套统一的理念[2]。汉代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代表神秘、博大、端庄,其中哲学思想集中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精髓,对于从事艺术设计专业人员来说,有着独特的魅力。汉代文化给人直观感受是色彩对比浓烈,缥缈浩瀚,一个元素的剥离乃至形成符号必定要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无数的草图绘制,毕业设计导师如果能正确指导,尝试将学生感兴趣的哲学元素融入到设计活动中,从中提炼出的理性和感性相交融的整合,追求神韵和意境的更高境界,这对于学生整体设计素养的提高起到显著的作用,设计本身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设计也就不再是单纯的设计行为,很可能,更是一场从内而外的文化淬炼。

一、汉代“阴阳五行”观念对毕业设计材质选择的影响

(一)“阴阳五行”观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观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是解释宇宙起源和变化的一种学说。汉代盛行天人之学,汉代哲学中阴与阳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犹如太极阴阳鱼,整体浑圆,阴、阳两极相互对立,此消彼长。天道的运行,生命的滋长都源于阴阳的交替轮转[3]。

在毕业设计活动中,有学生提出,能否将这种阴阳对比直接作用于设计,事实上,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对偶性事物,天地阴阳性质是相反的,但又相辅相成,一阴一阳是矛盾对立的,又是互相转化的,这就是所谓的“道”,也就是万物的规律,是原生的力量。如何将这种阴阳五行“道”的玄妙观念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且能很快融会贯通,则需要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提高。例如,五行之间存在着严密的滋生和制约关系。“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等,说明正是它们之间的这种滋生和制约关系。如:天与地,日与月,男和女等。可以看到各种因素互为表里,相互感应,又互相制约,互相转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阴阳五行观简化成“对比”、“滋生”或者“制约”的关系,在设计中,“阴阳五行”可理解为材料、色彩、面料、廓形乃至整体风格的“对比”,而阴阳转化、五行相生的过程即是将这些对立的元素有机统一的过程,在现代设计领域,时常可以见到多个矛盾的元素存在于一件作品中,如赫里特的作品红蓝椅,将色环中色距180°的红蓝补色作为椅子主色调,却没有生硬刺眼之感,极富视觉冲击力,至今为产品设计的经典之作。又如服装设计中,常常将冷硬的皮革和柔软的丝绸相结合,或粗糙的纯麻上点缀精致的东方刺绣,面料、工艺上的截然对立却使整体和谐统一。或者现今流行的民俗室内设计,往往在大面积的新中式风格中加入现代日式、泰式或现代简约风格元素,这种传统元素和多个前卫风格的碰撞,却达到了视觉的和谐统一……这些矛盾的元素并非简单排列,而是设计师对之色彩纯度、廓型面积等等的变化、增减之后的有机整合,此时,对立的“阴阳”相互轮转,相互吸引,达到视觉的和谐统一。

(二)“阴阳五行”元素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图1 毕业设计作品《素扇》 作者:潘婷雅

如图1毕业设计作品《素扇》,为女春装系列,该毕业生在初始设计时,构思能将浙江东南小城民间剪纸文化和汉代气韵相结合,一开始是选用飘逸的真丝素绉缎为面料加以民间剪纸纹样,拟以此体现缥缈庄重之感,后发现仅仅以软面料和宽松的廓型无法体现“阴阳”观念中的动态变化,仅是对汉代服制的模仿和重复,在经历多稿修改后,最终在面料上选用较为硬挺的PU皮革和欧根纱,廓型设计上,结构、松紧、面积等进行对比和变化,将两种软硬较为极端的面料结合在一起,相互矛盾又和谐统一。工艺选择上采用透雕和珠绣,皮革上的剪纸花卉纹样为凹形透雕,延伸到欧根纱部分是凸起的珠绣,看似断开,整体上又是贯通一气的。“阴阳”观念的“道”是由运动变化中提炼出来,也是基本规律,服装系列设计中的各种对比如面料、纹样、工艺等等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因素,设计的整体感觉是流动而非静止的,像纹样走向,开始处既是终点,终点也是始点,相互对立却浑然一体。

又如图2毕业设计作品《君越》,为家用储粮罐,毕业生在构思过程中查阅五行相生的资料,陶土和木材均出自山野,陶在火中得以重生,同时离不开水的揉练,水生木,木又生火,陶与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矛盾统一的关系,最终选用黑陶泥和实木为设计材质,造型上陶和木材相互呼应,各自为对方的一部分而非生硬地放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理,如图3《移动茶室》,此茶空间设计中的壁饰部分“图”与“地”的关系存在变化。近距离看,中间鲜活绿植为图,高岭土面板为地,而远观时,视觉中心又为中间条状绿色植物,某种意义上说,图地关系又翻转了。阴阳五行同样是一种动态系统,其所设定的规律和秩序既体现出一种恒常和永固,又体现出一种变化的运动。

图2 毕业设计作品《君越》 作者:傅晓琦

图3 毕业设计作品《移动茶室》 作者:胡元治

因此,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并且平衡矛盾统一的关系,做到既能体现“阴阳五行”观的矛盾对立,又做到设计作品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这是设计“形式美法则”的核心,也是学生四年来学习所有设计课程必须掌握的核心。

二、“天圆地方”对毕业设计形态的影响

西汉杨雄《太玄·玄》中说道:“圆则杌陧,方为吝啬。”“圆”指天,杌陧为动荡不安。“方”指地,“吝啬”指“收敛”[4]。曾几何时,汉代“天圆地方”的“盖天说”理论经常被引用到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设计作品都被冠上“天圆地方”之名,如图4的现代室内设计名为《天圆地方》,仅仅运用了吊顶为圆,下部家具为方的外观造型,但视觉效果和文化渊源均显得单薄。要窥见这一理论的精华,导师就要探究其义,再寻其解,才有可能指导学生取其一二运用到设计中去。

图4 名为《天圆地方》现代设计

图5 毕业设计作品《天与地系列》之一

图6 毕业设计作品《天与地系列》之四

汉代哲学思想中,方正不变的“地”和循环往复的“天”是浑然一体的,日月星辰,朝起夕落总在周而复始,而方与圆、静与动之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极其漫长的时间内,始既是终,终也是始,没有永恒的静止和运动。方与圆,正如天与地,动与静,总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因此,在毕业设计活动中,导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动、”“静”、“始”、“终”等关键词融会到设计中去,如图5毕业设计效果图《天与地系列》之一,为陶瓷配饰设计,由大小渐变的饰片为元件,如同“覆”的“地”之上,覆盖着如“盖笠”的“天”,正如设计中常用到的“图地关系”,“图”为天,“地”还是地。“地”基本为方,“图”为圆的各种变形,象征着日月星辰等天体不断轮转变化运动着,形态、运动轨迹各异。变形了的方与圆代表着“天”的“动”与“地”的“静”,相互矛盾而又相互统一。又如图6毕业设计《天与地系列》之四,是陶瓷与丝绸相结合的服饰设计系列中的一款。瓷片作为服饰领口的一组饰片,从最顶端类圆形饰片开始(此时,天地未分,还是一片混沌),到天地初开,天与地之间还相对不稳定(从圆形饰片中开一细缝一直到分出方与圆),慢慢地圆与方逐渐成型,直至到正中的“天圆地方”,此时,“天若倚盖”,象一把张开的伞依靠着大地,大地稳稳托住天,这时的“天”与“地”是最稳定的状态。而天地万物,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样,是不断变化运动着,“阳极为阴,阴极为阳”,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和状态,很可能会“物极必反”,从最稳定的状态慢慢又走向不稳定,从正中最稳定的“天圆地方”饰片开始,圆和方同时变形,方慢慢向圆转化,而圆也在逐渐走变形,直至最后又回到一片混沌,回到最初的开始。

图7毕业设计作品《无终》,为黄金项饰吊坠,在构思阶段,学生曾设想设计为龙纹盘绕在圆柱上代表“天圆地方”中“生生不息”理念,在导师指导下多稿修改,最终用一个类似诺比乌斯环的扭曲的圆环,上盘绕九条螭龙纹,头尾相接,始终相离却无始无终,天圆则动,地方为静,而动静也在相互转换,就如此设计中龙纹的走向,始终反复,“方圆”翻转。

图7 毕业设计作品《无终》 作者:欧冠华

毕业设计是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无论作品的材质、形态、色彩、功用等等多么多种多样,繁复或者简约,一个好的设计,最终还是回到对“美”的原始朴素的渴望,在体现功用基础上的顺应自然。“天圆”和“地方”相互依存,相互结合,在设计活动过程中互相转化,这样的设计并非是单纯的设计本身,也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三、“归一”理念在毕业设计的运用

(一)“归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时常提到的词一是“归”,二是“一”,在毕业设计理论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归一”理念在汉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对后世乃至今天的现代设计必定有特殊的作用,那么,是否可以将自身设计和“归一”相结合?

《淮南子·天文训》所描述的“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始。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阐述道如何演化为万物,而“万物恒无之初,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道”生万物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无论天地万物演变得如何繁复,却只有一个本源,尽管对这一本原的命名不同,万物皆归于“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回归”是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中国的文人们就存在一个“回归田园”、回归“生命本源”的梦想。是事物重归于万物所生的总根源及初始状态。现代设计中,“归一”元素时常可见,例如现在流行的民宿室内设计,明处可以用原木、松树皮等作为家居材质和贴面,选择质地粗糙的麻、面作为软装材料,加上造型古朴的灯具、竹篮、藤筐等点缀,给人置身于田园木屋中,而暗处又采用各种现代便捷的设施,方便日常生活。又如陶艺设计中的“拙形器”,将器皿表面故意打磨粗糙,形态也不规整,有很大随意性,如儿童所做,却充满特殊的趣味……现代生活忙碌而嘈杂,人们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日益加重。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超负荷的工作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如何让我们的设计让现代人的心灵归于自然,那么,对于未来的设计师来说,使自己的作品努力达到“归一”的状态,归于生命的本源、归于儿童时的状态,这是艺术创作中要追求的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归一”理念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汉代哲学思想中,“返”、“归”的目标是归根,归于最初的“朴”的状态,甚至是婴儿状态,如图8毕业设计《天与地系列》之五,这款服饰的领口、腰部的饰片是将一组泥片呈放射状组合后再进行挤压、扭曲。由于泥土中水份、空气的不均匀分布,泥片便呈现出不规则的水波状卷曲。陶瓷来源于土,在水与火的交融淬炼中获得新生,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人类最早通过火的作用,使粘土产生化学变化,成为质地坚硬、组织细密、不会变形的器皿。从一种物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从泥土的自然状态转变成为有意味的人为状态,而它状态的形成带着无数的不可预知性。大地、风、露、水、火诞育万物,更是陶瓷的源头。就如现代艺术创作时,经常去模仿、去吸取我们先民的原始绘画或者儿童画中的许多元素一样,现代设计同样在追求材质的本质属性和自然特征。这款服饰的领口、腰部的饰片是由瓷片组合而成。瓷片呈平面花朵形状,中间的细泥条扭曲盘结成不同的水纹。瓷泥中含水,且分布不均匀,在烘干中会卷曲开裂,烧制时更会不同程度变形。因此,瓷片的成型很多时候是无法预知的,会有很多的偶然性,也是泥土最初“朴”的状态,婴儿的状态。这种自然形成的“归一”行为,是很难刻意模仿的,也是无法完全复制的。

在毕业设计活动中,很多时候,未来的设计师模仿自然,模仿儿童状态时,却不经意间走进了“归一”的空间。如图8这组服饰,领口和腰部的瓷饰片由高白泥捏制而成,刻意保留了瓷土变形的特性,无论是丝绸还是瓷片,都尽量发挥材质的自然属性,尽管是人为模拟的自然状态,却能体现“归一”理念中归于拙朴、归于自然、归于初始的理想。

图8 毕业设计作品《天与地系列》之五

自然在不经意中给设计活动意外的效果,而这种变化原本就是土与水、土与空气相互作用的自然变化的特性。在饰片造型过程中较大程度地保留它的自然扭曲和某处的开裂等特性,和纯白丝绸面料相结合,裁剪上尽可能简单,保留丝绸软、垂、飘逸的特性。款式简洁、舒适,甚至有些拙朴,却吸取了“万物归一”理念的元素。当设计历经精雕细琢的繁杂之后,最终发现,尽量发挥材料自身具有的自然特性,不做违反其特性的刻意改变,归于最拙朴的原始,能更好表达人们在尘世的喧嚣繁杂中“回归大自然,回归理想中的田园,回归初始状态”的渴望,“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既雕既琢,复归于朴”[5]。

四、“生死观”元素对于毕业设计纹样和色彩的影响

(一)“生”的观念对设计纹样的影响

每年一届的毕业作品展中,时有作品出现红黑两色,卷曲的装饰纹样,设计说明中标注受汉代装饰色彩的影响,实际上,很多毕业生在临近布展时才匆匆动手,并未去探究其根源。

汉代哲学思想中,“生”与“死”并没有特别明晰的界限,生的重要性被普遍强调,死的自然主义态度普遍被接受,形成“有始有终”的观念。约公元二世纪的道教经典《太平经》,遵儒道的传统,视生为天地之大德[6]。汉代漆器中,云纹、山纹的大量运用,象征着凌驾人间之上的“天界”和中间地带“仙山”,云中描绘神或者半人半神,神兽飞禽,直至西汉晚期出现羽人形象。汉代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云,山川气也”,云和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云气象征着天,是相生相长的,卷曲舒展,能向四方延伸,无休无止,代表阴阳的和谐相生和永恒。

如图9《江南汉韵》,是一组毛编织刺绣首饰设计,该学生是在本地的博物馆看到一组青铜鼎的纹样之后得到灵感启发,随后在毕业设计理论课程中,阅读到余英时的《东汉生死观》中提到的生死观念,设计出的一套系列作品,造型为几何或者随型,以打籽工艺在饰片上刺绣盘结变形的“C”形和“S”形,从形态上讲,饰片上的“云气纹”或者云纹状的凤鸟龙纹盘结大多螺旋环绕呈一个“C”形结构,向四周延展,似乎无穷尽,在纹样制作过程中,吸取汉代“云气纹”的形态特征,再加以简化变形,向四周空间蔓延卷曲,具有视觉上的流动性。如凤鸟纹样,骨骼结构简化变形,翅上生云,云上长叶,整体看来又是一团“S”形的云气,似云似鸟,盘旋流动,这种动感也成为独特的视觉中心。将这些外形相似、大小不一、细节处理不同的饰片经过编结组合,成为整体服饰的耳饰、颈饰和腕饰等。将汉人崇尚天人自由“生”的理念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将汉代装饰纹样的“诗性”融入现代设计创作中,那么,这样的设计也会带有汉时的浪漫大气和诗意。

图9 毕业设计作品《江南汉韵》 作者:裘伟虹

(二)“死”的观念对设计色彩的影响

汉代“生死观”观念中,“死”则是“始终”观念的延伸,是“生”的结束,又是一个开始。相信“死生始将为昼夜”(《庄子》),而且不断更替。《释名·释彩帛》言:“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生是昼,死是夜,昼呈现太阳之色为赤,夜呈现晦冥之色为黑[7],而死又是生的轮回和开始,也是阴阳的交替。因此,红与黑属正色,是高贵的颜色,是经过高度提炼的审美精华,代表死生循环,对单色简洁运用,却能涵盖精妙丰富的无限内容。

艺术设计是基于视觉的设计,无论怎样的文化形式在设计中都是以视觉形式再现[8],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设计领域,多元的色彩观念不断分离重组,给人或平缓或猛烈的视觉冲击,而由传统延续下来的简约色彩表达总是在繁复的色彩领域里占一席之地,很多时候,简单的搭配形式表达的符号信息更为丰富,正如汉代推崇的红黑色彩观一样。如图9《江南汉韵》首饰系列,在色彩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用色传统,运用黑、红、白对比强烈的单色,在色彩运用的面积和部位以及图地关系上作变化,从汉代人“生死观”中吸取的“死生交替”、“日夜轮转”的理念元素融入设计活动中。又如图10《移动茶室》的茶空间设计,整体色彩只有黑白二色,通过色彩面积、纯度以及形态的对比,没有过多附加设计,力求简洁单纯,给人想象的空间,具有现代简约的特点,而又被深深打上来自远古文化元素的印记,单纯自然的色彩理念,保持纯净、真朴的设计心理,这也可以说,是毕业生所追求的设计本源之一。

图10 毕业设计作品《移动茶室》局部

五、结 语

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说,有责任指导学生在作品中展现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底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积淀起来,导师可尝试将传统文化某一个断代中的代表性思想融入到毕业设计教学中,如汉代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其中某些精髓部分可具象、简化到具体的设计活动和设计作品中。学生在历时十个多月的毕业设计时段中,了解、研读、理解自身感兴趣的知识点,在顺应时代、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展现自我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丰厚自身的知识架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为成为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慧琼,朱晓莹,林梅影.“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莆田学院教学管理体系改革[J].莆田学院学报,2017(4):90.

[2]徐华.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M].昆明:学林出版社,2003(1):3.

[3]曾仕礼.两汉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4):188.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28.

[5]张维纳.陶瓷饰物初探[D/OL].(2011-5-20)[2018-03-10].http://www.docin.com/p-828472489.html.

[6]余英时.东汉生死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1.

[7]刘熙.释名·释彩帛[M].北京:中华书局,2016(4):1-9.

[8]蒋娟娟.浅谈艺术设计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J].美术教育研究,2017,(3):138.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设计
普洱学院烹饪与营养专业2022 届毕业设计作品选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研究*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应用型院校“导师组”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设计秀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