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社恒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指通过学生的资质、知识储备量、心智认知水平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度等各个方面来确定老师的教学起点和方法策略。这种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在于以学生的情感和人格为主体和根本,追求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以期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它的关注点在于学生本身。这个就是与传统教育中的以老师为本,不太注重学生的情感的教育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 初中数学;以学定教;教学起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212-01
随着国家的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地深入人心。为了增强老师的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改善。就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而言,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难度上来说,都比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加大了很多。因而对于这个阶段的数学老师来说,就更应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做出相应的更新和改变。并且随着这个阶段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步步入了青春期,心智和想法逐渐开始走向成熟,内心也随之变得更为敏感,因而就要求老师更要注重以学生的情感发展,以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落实“以学定教”理念和计划,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施行以学定教的原因
在现今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比于传统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曾经的课堂中,往往都是以老师为主体,以其对学生的教与授为主,课堂往往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可以发现,这样的课堂往往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太强。常常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尤其是初中数学课堂,因为它从难度上和数量上跟小学数学已經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没有及时做到一个角色和思想上的转换,因此本身就已经学得很吃力了,如果再加上课堂氛围死板枯燥,就更难让他们产生兴趣,进而学好数学了。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老师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人格,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融入这种以学定教的思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时才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对其的接纳度才能提高,这样的授课和听课效率才都会提高。
二、实现以学定教的条件要求
想要将以学定教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理念融入当今的教学课堂中,不仅需要任课老师从内里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同时也需要外界一些辅助条件的加持帮助,譬如学生的配合。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一切呢?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就是要巧妙设置课堂的教学环境。事实上,创设教学情境使我们现在教学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老师利用自行讲述,或者多媒体课件演示,或者开展数学相关活动等等方法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适合的学习氛围和大环境。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善于引导,减少他们对数学的排斥感和畏惧感,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那么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其二,就是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他们打好后阶段的学习基础。之所以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入“以学定教”这种理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对于他们学习潜能的激发。因为学生的潜能激发势必是要以足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足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资质和学习弱势,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做出培养方案,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学习进步和能力提升。
三、结论
总而言之,以学定教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具备着很多传统教育中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水平和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来说都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以学定教强调的是教学相长”所以在课堂中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进课堂学习中去。鉴于此,要想在初中数学中做到真正的以学定教,老师就必须做到真正地关心和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计划相应的教学进度和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补足学生的知识架构的薄弱环节,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端方林.浅谈初中数学以学定教教学起点的定位[J].中学课程资源.
[2]姚卜尹.论“以学定教”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150.
[3]刘琦.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