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律动便是要在音乐教学当中通过融入歌舞或者游戏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出活泼的氛围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对学生的演唱和欣赏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肢体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有效实现整体音乐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兴趣点非常多,并且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律动,加深学生的感受。本人对音乐律动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当中的应用有了浅显的教学实践探究,现作出如下简述: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律动教学;实踐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当中需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体会音乐、表现音乐并且得到自主创造音乐的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学当中感受到更多的愉悦。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诉求,重视学生的音乐发展,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有效开展学习,音乐律动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有效且重要渠道、方式。
一、 利用律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心理学上讲:人若想获得更加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更加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便需要身边的环境当中能够拥有积极的情感和愉悦的情绪。因此,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诉求上着手,为学生展开更加愉悦、活泼的音乐律动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情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更好地学习,让学生能够对音乐有更大的兴趣,从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下,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面对困难具有热爱挑战的心理特点。在音乐律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些特点,使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在律动当中对问题进行思索。
例如,在学习《捉迷藏》相关内容时,这支曲目具有非常生动的形象,在情节描述上以及角色的动态上都非常的简单易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还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用歌声进行问题的回答,通过这些具有口语化特点的词句以及非常活泼的曲调,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能够非常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当中。每当听完一个段落,学生便会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产生一定的联想,通过用歌声回答问题的方式,锻炼自己的音乐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将会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加专心地体会音乐的内涵,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的高效。
二、 应用律动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若教学中只是对其进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音乐教学目的的达成就显得十分困难,也很难让小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地训练。音乐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与生活开展联系,也让学生能感受到音乐和鉴赏音乐。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草原赞歌》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使用演奏、律动和欣赏的方式,能对不同地域的音乐作品其风格的差异性进行感受,然后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将儿童生活中的幸福甜蜜感更好地表现出来,进而能让儿童体现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又如,在《中国娃》的听唱教学中,先要让学生对其中的倚音、下滑音、波音等记号产生全面认识,然后对其音乐中的实际内容展开认知。根据歌曲的具体性特征,对“4”以及“4”的差别进行分辨,这样才能唱出音阶的高低。又如,在课后,能让学生根据演奏、律动的方式进行演唱,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感知,也能对“中国娃”的演唱风格有新的了解,进而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心态下,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歌曲进行演唱。
三、 应用律动浅化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音乐律动教学更多强调主动参与性,所以就要将抽象、呆板、僵化的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能将教学的全过程简化,使学生学得轻松,并能在音乐律动中感受到其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小学生阅历有限,有时候通过简单的音符或者律动不能体会到音乐的乐趣所在,所以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良好的使用律动,淡化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授《致春天》钢琴独奏欣赏课程的时候,学生需要通过课程欣赏的方式,体会出春天的多样性变化,并能在多姿体会中对春天有着全面的印象,进而能对《致春天》的乐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先要使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尝试聆听《致春天》的开头部分,并根据具体的聆听情况,对音乐的感受进行讲解。然后教师要以“春”为主体,在分析和理解中,使得学生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作形态将春天的景色更好地呈现出来,进而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律动。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更好地处理歌曲的情感部分。
四、 结束语
音乐律动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性格特点、教学内容等,使用简单的肢体动作与故事情节融入,让音乐教学能在动静结合中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律动之美,继而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更好地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让音乐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琼.关于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与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2014(02):15-16.
[2]华蕾.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5(01):36-37.
作者简介:
洪丹,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水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