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思维训练,打造“让学引思”课堂

2018-05-18 11:07阮平笑
关键词:思维方法让学引思思维训练

阮平笑

【摘要】 高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教学中打造“让学引思”课堂,需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事物,并运用合作探究、辩论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思维训练 问题意识 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3-049-02

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认识到学习与思维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在现实的课堂上,却普遍存在重视读、听、写、背等有形训练、而轻视无形的思维训练的现象。这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相背离。“核心素养”指向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这些都与学生的思维品质相关。“让学引思”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打造“让学引思”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为学生积极创设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有效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创造力和思维力。

一、疑——思之始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过程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学“答”为学“问”,这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适度点拨。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觉教材、认真思考,找出本框题所讲述的问题,尝试将知识问题化、问题体系化,并要求学生将问题完整地呈现出来,即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出来,说出来。为了避免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本框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由学生按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再形成自己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自学”的成果就是发现问题。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能掌握提问的方向、角度和技巧。例如我在必修一《国家财政》这节课的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提出疑问,其中包括了带有有一定探究性和思维度的问题,如:

(1)国家财政呈赤字/盈余会带来什么影响?

(2)若某年国家有财政盈余,请问盈余部分用在何处?是否会留到下年再用,还是用作慈善公益项目中?

(3)若某年国家出现财政赤字,那么国家如何填补支出超额部分?卖国债?向外国借钱?减少支出?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让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我精选出有价值的、学生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二、问——思之导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除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外,在课堂上还需要教师发挥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板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凝练观点。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提问的内容可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单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提问的形式和角度可以变化多样,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价值规律”这一难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1)价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即价格与价值背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供求不平衡会引起价格怎样变化?

(3)价格为什么只能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怎样理解“等价交换”?

(5)若价格长期固定不变,合理不合理?

(6)稀有物品的价格为什么只涨不跌?

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给学生一次思考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之中,等大家思考或探究一番,再让学生回答,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辩——思之法

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反映在逻辑上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发展、运动、变化把握它;反映在学习上要求学生能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研究认为,高中阶段是学生的辩证思维出现、形成和迅速发展并逐渐趋于占优势的阶段。教师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识训练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等辩证法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分析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和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材中设置的概念多、专业性强,学生较难理解,但它又是全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全面透彻的分析,而分析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展示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等辩证思维方法分析认识事物的好机会。例如:

分析“通胀”“通缩”的成因、实质、影响及对策后,可让学生初步懂得“联系的看问题”。

探究“货币的发展历程”后,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的货币新形式。

讲授“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与弊”时,让学生记住“凡事都有两面”,初步学会“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讲完“价格对生活消费影响”的“一般情况”即“需求法则”后,让学生尝试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归纳“价格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的3种具体情况。

在探究“影响价格的因素”时, 提示学生分清主次、 学会抓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但价值决定价格,二者中价值才是影响价格的根本性因素。

通过教师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至于学生由知道到熟悉,再到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机会,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四、激——思之径

1.合作探究,激荡脑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也有调查结果发现“对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最希望的形式是教师把问题摆出来,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后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而获得解决好。因为这样做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正所谓“課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确保给学生表述思维的过程。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1)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

(2)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

(3)请列举并评价社会上关于金钱的观点或行为表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在日常消费生活中经常要与金钱打交道。这些问题的可操作性强,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在学生间形成探讨的气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对观点的表达分析,不仅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对于开放性的问题,课堂上还可以运用脑力激荡法,创设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创造性思维。脑力激荡法,强调集体思考,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例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探讨:响应低碳生活,我们如何践行理性消费、绿色消费?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怎样经营才能成功?进入新时代,国家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探究:作为学生,如何有序参与政治?我们的区政府怎样才能树立更高的威信?假如你是区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职?……在学生集体思考的过程中,让他们专心提出构想而不加以评价;不局限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想出越多主意越好。但这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为了避免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太“露骨”,而应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发现、联想、开拓、创造的思维空间。

2.开展辩论,激发思维

辩论是一种针对问题的正面与反面的讨论活动。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辩论需要处理各种论据:有利的、不利的或两可的,主要的、次要的或附加的等;学生还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真实、是否可证实,论据是否充实新颖,证据是否为同学所接受、理解等。同时,辩论还是一种“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能集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先学先讲,主动参与集体辩论,探究知识规律,大胆质疑、猜想,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节课上,我先播放了《复旦投毒案——林森浩被执行死刑,临刑前表悔恨》和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教授《以身许国 叩开地球之门》两个视频材料,为接下来的辩论环节提供了问题发生的情境。

接着,让学生分两大组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重要”还是“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重要”的自由辩论。辩论的过程学生能引经据典、列举实例,阐明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都很重要,并深刻理解两种修养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证明,课堂辩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紧张的辩论中,死记硬背再也派不上用场;辩论过程中的即时反驳,使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可能会更透彻,新思路、新想法可能会层出不穷,教师将会在学生的质疑答辩中受到更多的挑战,教师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打造“让学引思”政治课堂,努力培育富有创造力、思维力的新一代,

需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加深、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广泛获取社会科学信息,从而让自己具备指导学生研探新知、创新学习的能力和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陈静.主题学习思维环境的创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

[2]郭紹仪.有效设问 诱思深究——思想政治课的提问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2.

[3]严阳.发展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是关键[EB/OL].http://jysb.shuren100.com/2016-05/11/content_49850.html.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让学引思思维训练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