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是相较于“应试教育”来说的,是针对传统教育“唯分数论”“唯考试论”的弊端与不足而提出的要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素质为基本教育宗旨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本文将从智育与德育并重、共性与个性统一、知识与能力配合三个层面来讨论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具体落实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落实策略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与形的科学,每一个数学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公式定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与概括,这个客观事实导致抽象思维发展水平较低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与困难更多。然而,即便如此,许多教师依然习惯采用“灌输法”来传播数学知识,导致小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小学数学是数学启蒙教育,应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来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以便小学生在数学教育中积累充足的数学知识、形成稳固的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逐步转变小学数学低效、低迷的教学局面。因此,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就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一、 智育与德育并重
素质教育是从小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出发的,考虑的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各个素质。众所周知,“要想教书,先要育人”,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任务,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小学生身边的德育资源,在提升小学生智力水平的同时,还要让小学生形成高尚的节操与人格。
在“从结绳计数说起”一课中,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古人的超前智慧,使小学生学会尊重与继承,笔者在本课教学中讲述了数学历史,比如我国古代的结绳计数、米索不达米亚人所发明的六进制计数方法、希腊人与印度人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所发明的十进制计数法等。这些史实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十进制计数法的进步与便捷性,还可以让小学生懂得继承与创新,被古人伟大的智慧所折服。再如,在“国土面积”一课中,笔者为学生讲述了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且结合中国地图为学生讲述了区域差异与资源充足等地理知识,以便让小学生对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感到骄傲与自豪。
二、 共性与个性统一
素质教育另外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教育的“大众化”,即教育不再是针对某一个少数群体而展开的教育活动,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进步与发展的普遍性教育。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兼顾所有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使小学生充分凸显自己的才能优势,展露个人才华,以差异教学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中,笔者全面分析了本班小学生的计算水平以及他们灵活应用整数乘除法知识的实际水平。大多数学生虽然不能够明确表示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但是却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对其有模糊的认识,这便为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数字模型做好了准备。但是,部分抽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如何表述速度的含义与单位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障碍。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并没有要求所有的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掌握本课所有知识,而是将本课新知分为三个难度水平,即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与推导出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述速度,正确书写速度单位;用路程、速度与时间的数学公式来解决现实问题。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安排学习计划。
三、 知识与能力配合
素质教育认为,相较于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人才来说,一名拥有高超学习能力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更为需要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与计算机获取大量、及时的信息资源,这就说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而是应该成为帮助小学生获取知识与学习能力的重要伙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数学知识教学中渗透与落实能力教学,以便让小学生逐渐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实践创新等多种学习能力。
在“人口普查”一课中,为了锻炼小学生认读“亿以内数”的能力,使其学会搜集、分析、读取数据,笔者先以我国人口近十年来的普查情况来作为教学导入,然后鼓励本班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本校学生人数调查实践活动。在本轮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6人为一组,每组负责调查一个年级的总人数。由于各个年级班级众多,各个小组还可在组内进行细化分组,如学生两两一组,分别负责某几个班级人数的调查工作。待“分头调查”结束之后,小组内要进行数据整合,并用数学语言论述各个年级的人数以及学生性别分布情况。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小学数学教育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教师、教室、知识为教学本位”的错误思想、学生为“知识容器”的错误做法,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以及实施小学数学的基本目的与根本宗旨,让小学生在素质教育熏陶下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斌,王勇.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中华少年,2017(23):117-118.
[2] 李丰.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104.
作者简介:韩玉梅,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苏家屯区沈南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