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1.理解“滴穿”“顽石”等关键词语,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2.运用比较策略获取信息、整合解释、欣赏评价,发现说理文事例典型与简洁、道理精练与有力的特点。
3.迁移运用文本的说理特点,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迁移说理文“事例+道理”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感想”的方法写读后感。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
2.这篇说理文说了什么道理?
3.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文中举了哪三个人物的事例?
4.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说理文的一般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用事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复习道理和事例,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进而引出说理文的一般结构。紧扣文体特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为后面比较三处说理句埋下伏笔。】
二、比较事例,仿写联想
(一)学生质疑,诱发期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道理,了解了事例。看着这两个词(道理、事例),大家想探究哪些问题?
2.有了问题,思考就有了方向。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三个事例。
(二)概括事例,提取信息
1.浏览课文第3自然段,从每个事例中挑选3个四字词语概括事例。
出示学习单:
人物事例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实现美好的理想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2.学生圈画词语并板书。
3.小结:提取了关键词,这三个事例的结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
【设计意图:说理文“道理”和“事例”的特点及关系,是本节课要重点探究的内容。让学生看着“道理”“事例”这两个词质疑,在此基础上提炼主问题,促进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三个人物事例,都围绕文末的说理句,先写人物目标专一,再写持之以恒,最后写实现美好理想。用学习单导读,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三个人物事例的内容结构,而且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联系比较,解释文本
1.探究事例的典型性
(1)看看黑板上“立志学医”“迷恋电学”关键词,再读读课文,比较三个事例,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出示学习单:
人物事例 相同点 不同点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2)小组合作学习。
(3)组织全班交流。
问题1:我们学习也很勤奋,没有写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选择写名人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这三个事例具有相同的结构,都是先写目标专一,再写持之以恒,最后写获得成功。相同结构,反复强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人物事例来写呢?
(4)小结:说理文,事例的作用是说明道理,让人接受,所以必须有典型性、代表性。
2.探究事例的简洁性
(1)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和这篇课文中的李时珍事例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同样是写李时珍,《李时珍夜宿古寺》用了700多个字,《滴水穿石的启示》只用了60个字。我们再回到60个字看一看,为什么60个字能让你相信?
(2)小结:说理文中的事例虽然简洁,但始终围绕观点写,所以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比较三个人物事例的异同,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文中事例的典型性;比较《李时珍夜宿古寺》和这篇课文中的李时珍事例,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文事例的简洁性。无论是内容的比较、结构的比较,还是语言的比较,都紧扣说理文的写作目的——增强说服力。】
(四)引入故事,迁移运用
1.同学们,读了文中的几个事例,你还联想到了谁的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
2.读了这篇课文,老师联想到一个外国名人——诺贝尔。
出示:
瑞典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小时候看到工人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觉得他们很辛苦,便立志要发明一种能劈开大山的东西,减轻工人负担。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发明炸药上,巨大的爆炸声经常在诺贝尔的实验室响起。在父亲和哥哥的帮助下,他首先发明了液体炸药。做液体炸药运输实验时,诺贝尔失去了弟弟,失去了实验室。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做实验。无数次流血,无数次受伤,都没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后人称他为“炸药之父”。
3.仿照文中人物事例的写法,先写目标专一,再写持之以恒,最后写实现美好的理想,把这个长长的故事,变成一个短短的事例,写在练笔纸上。
4.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后有一道练习题:写读后感。读后感和说理文的文体特征有契合之处,都可以联想事例、发表议论。上一个教学环节,侧重教的是写联想到的事例应典型和简洁,有说服力。本环节首先启发学生发散联想,可联想正面事例,也可联想反面事例;可联想别人的事例,也可联想自己的事例。然后进行聚焦,试着用文本中叙述人物事例的写法,把长故事变成短事例,从言语发现走向言语表现。】
三、比较道理,抒写感想
1.不管是课文中的事例,还是生活中的事例,都是为了说理。课文中有这样三处说理的句子。
出示: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放声朗读,找出这三处说理句子的语言特点。
3.组织交流。
预设1:探究四字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滴穿顽石”。(朗朗上口,精练有力。)
预设2:探究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有气势,有感染力,有说服力。)
预设3:三处句子说同一个道理,是不是重复了呢?请联系全文思考。(每一处说理句,都和它前面的事例相吻合,层层推进,理越说越清楚,越说越深刻,越说越可信。)
4.大家学了这篇课文,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请在练笔纸上写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想,语言力求精练、有力。
【设计意图:文中表达道理的句子,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感想时,语言要精练和有力。精练,主要体现在“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等四字词语的概括性上,以及“滴穿”“顽石”等词语的含蓄性上;有力,主要体现在全文最后一句话的句式对仗,还体现在反问句的语气上。学生在言语发现的基础上迁移练笔,从言语输入走向言语输出。】
四、整合板块,回归整体
1.学生把整理后的诺贝尔事例和阅读课文后的感想连在一起朗读交流。
2.把联想到的事例和自己的感想放在一起,再简单介绍《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内容,就是一篇微型读后感的雏形了。当然,这样的读后感还只是“水手”级别,想当“大副”的课后再充实,想当“船长”的,就要写出更长、更有个性的文章。
【设计意图:综观整个教学流程,读后感的指导,化整为零;读后感的交流,化零为整。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在课内完成的仅仅是读后感的初步形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提供读后感写作的言语支架和实践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