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有效整合抓住“三实”提高效率

2018-05-18 01:48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以点带面童趣诗句

倪 娜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诚然,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外的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的语言极其凝练,含蓄又生动,诗中描写的事物、人物或景物,往往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把相同主题的古诗、现代诗有效整合,树立学生的整体观念,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使他们沉浸于美好的诗歌享受中。本文以两首古诗《池上》和《游园不值》教学为例,思考并探索教师如何在古诗教学时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以《池上》谈“以点带面”,落实目标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这是一首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而现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容易与古诗中的孩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以“童趣”为切入点,将展现童真童趣的古诗与现代儿童诗有效整合,达到以一篇带多篇和落实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1.从“游戏”到创设“氛围”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落实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本课导入环节设计之前,我在班级进行了小调查——谁在寒假期间观看过《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调查后我决定以“飞花令”这一游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我巧妙地将这次班级“飞花令”的主题字选为“白”,因为,一方面《池上》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另一方面这首诗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也含有“白”字。这个游戏环节的设计,让整个教室诗声琅琅,诗意盎然。上课伊始我就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了古诗词的氛围中。

2.从“诗意”到感悟“诗趣”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一堂课中每个阶段的读所要达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初读,知字音,画节奏;再读,释字义,明诗意;精读,细心聆听,想象悟读——变诗句为画面,读出感受,读出理解;美读,通过吟诵,读出诗的音韵美。在教学中,要做到读前有启发、有要求;读中有层次、有方法、有及时的指导点拨;读后有评议、有小结。

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生:一个撑着小船的小孩。

生:一条窄窄的小船。

生:我还会画上景物,比如白莲、浮萍。

师:你们说得很好!(出示图片)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莲花?

生:美丽的荷塘里开满了白色的莲花。

生:碧绿的荷叶中冒出了几朵盛开的莲花,芦苇丛在随风飘荡。

生:荷花的姿态万千。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像要马上破裂似的。

师:能将我们学过的文章中的优美句子拿来描述,你很会学习。现在出现在你们眼前的景美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

(板书:景美 引人)

师:小娃是如何偷采白莲的?

生:他撑着小艇,面带微笑,头上还顶着一片荷叶,真可爱。

生:他不知道怎么藏好自己,小船在荷塘留下了一道清晰的痕迹,很天真。

生:我还看到他的船上放着几个莲蓬,肯定刚刚忍不住就开始吃起来了。

师:那现在出现在你眼前的小娃是怎样的?

生:调皮、可爱、天真。

……

师:是啊,诗人也觉得眼前这幅画面充满了童真童趣。(板书:童真 童趣)

师:诗人喜欢他吗?你们喜欢他吗?带着我们的喜爱之情再次朗读这首小诗。

(指生读,生齐读。)

在古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留白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体验和感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透过诗句,想象“荷塘美”“偷采乐”“采莲归”的画面,再现诗中小娃偷采白莲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感悟小孩天真、可爱的形象,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鲜明丰满的形象,使学生入境入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与诗中的小娃产生了心理共鸣,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这种诗趣和童趣。

3.从“一首”到整合“多首”

为加大课堂阅读量,我适时地引入了一组展现童趣的儿童诗:《村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配合图片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古诗词中的童真。一方面扩大了课堂容量,以一篇带多篇;另一方面通过熟读成诵和拓展阅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增加了学生的诗词积累。

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其实,自古以来可爱的儿童就是诗人们诗作中的常客。他们时而天真无邪,充满童稚;时而活泼好动,快乐游戏。我们一起来感受古诗词中的童真、童心、童趣。

(出示古诗)诗中的儿童在做什么?

1.《村居》

生:春光明媚,几个孩子放学后一块兴致勃勃地去放风筝。

师:这情景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生齐读古诗《村居》)

2.《所见》

生:小牧童坐在牛背上大声唱歌,听到蝉鸣后屏住呼吸,想去捉蝉。

(生齐读古诗《所见》)

3.《宿新市徐公店》

生:一个小孩在菜花田里追蝴蝶玩。

师:是啊,儿童逐蝶是诗人眼中一幅最和谐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

师:这三首都是展现童真童趣的,我们一起试着背一背,好吗?

(生自由练习背诵)

4.从“诵读”到构建“运用”

为了更好地倾诉童趣,展现童心,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一连串美妙幻想写出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童真、童趣与童心,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多元展示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美好的童真不仅可以让古代诗人产生共鸣为之创作,也把很多现代作家带回到那童心萌动的情境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很有意思的儿童诗《我想》(出示课件),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

(指生读,齐读。)

师:这首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把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都写了出来。同学们喜欢这首小诗吗?那你们想当一当小诗人吗?和同桌讨论讨论你想变成什么。

出示句式训练:

我想把鼻子装在_____中,闻着_____,享受_____。闻啊,闻——

____把我带入了_____。

我想_____。

(小组讨论后进行写作训练)

生:我想把鼻子装在公园中,闻着沁人的花香,享受着春日的暖阳。闻啊,闻——花香把我带入到了甜美的梦乡。

生:我想把眼睛装在长城上,看着巍峨的城墙,听着古老的故事。听啊,听——长城把我带入到灿烂的历史中。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诵读也是一种“运用”实践的行为。本设计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利用现代儿童诗作为“梯子”,构建了一个十分贴切于文本的运用综合体,通过学生的想象与合作完成儿童小诗的创作。

二、以《游园不值》谈抓“三实”,提效率

1.目标朴实,让整合有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引,也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落脚点。教师只有依据教材文本、文体特点设置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曾经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在《游园不值》中,作者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而关于“春天”主题的古诗更是数不胜数,苏教版三至六年级的课文中都有选取。在仔细研读这首诗并整合课内外有代表性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时,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搜集、积累、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2.通过对描写“春天”的古诗的诵读、感悟,抓住“色彩”“景物”两方面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

3.通过诵读,感悟古诗语言的精妙,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探究古诗的兴趣。

古诗语言精练,讲究遣词用字,且意境深远,特别对于描绘春天景色的这类写景诗,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抓住“诗中景”想象春天五彩斑斓的画面,并转化成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从而体会“诗中情”。这就决定了在整合古诗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取舍有度。

在古诗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也很重要。教学过程要想条理清晰、井然有序,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就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语言及认识事物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语文整合课的教学环节应该简约高效。在教学“《游园不值》对‘满园春色’的整合课”中,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情境导入,寻一处春天—踏春游园,品一抹春色—迁移拓展,赞一曲春歌。”在教学中,以《游园不值》为引子,让学生在同一类古诗中诵读、寻找,由浅入深,层层铺垫,形成表达,最后落脚在《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的想象表达中,教学环节紧凑连贯。

朴实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简约的教学环节,必然带来学生自然的课堂生成。在此次的整合课上,学生在古诗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一次又一次越来越活跃地想象,每个学生心中的“春天”都洋溢、绽放在课堂上。说到春天的“色彩”,学生眼中满是“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五光十色”“桃红柳绿”“碧波荡漾”……想到春天的“景物”,学生关注到了嫩绿的小草,鹅黄的花苞,盛开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还有温暖的江水之上自由嬉戏的鸭子,学生更关注到人与春天的亲密情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穿插在其中的两次小练笔,就这样在自然的生成中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一篇篇优美的作品。

2.方法扎实,让整合有抓手

“七分诗三分读。”朗读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从而把握诗歌生动的形象、感悟诗歌丰富的情感、欣赏诗歌深邃的意境、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诗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出示《春日》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这句诗?

(生读)

师:读完这句诗,心里涌起了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春风拂面,心里十分惬意。

师:因为什么而惬意?

生:因美丽的春天景色。

师:诗中写春天的景色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

生:我从“万紫千红”这个词中,想象到春天的田野、柳树、争奇斗艳的花儿,我觉得春天很美。

师:真好!带着你的想象再读这句诗。

《春日》这首诗描述的是朱熹在赏春时的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中并没有一句是对春天景象的具体描述。那如何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呢?我首先让学生想象“泗水之滨”有何景物。接着,让学生用课外积累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比如说到“山”时,学生就引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说到“水”“花”“树”“草”时,同样让学生吟诵积累的诗句……再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感受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最后,我要求学生边读诗句边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人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春的意境。紧接着,我依次出示相关带有明亮色彩、显著景物的同类写春景的诗句,迁移学法,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将诗中文字转化为醒目的画面,为后来的练笔奠定了基础。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我们读诗,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诗歌字句的品味,还原诗人当时的情感。读,是最能反映情感的方式。好的诵读就可以读出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古人读诗常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这正是领悟到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我们教学诗歌,也尽量避免用烦琐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把《教师教学用书》上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股脑地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的是自己的心灵触动,也就很难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学习诗歌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当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一首诗歌时,对诗歌的内涵也就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

3.过程落实,让整合有效果

诗歌具有语言高度精练概括、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从“事物—意象—再造”中创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诗歌意境的能力。黑格尔曾经说过“诗所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想象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创作诗歌十分重要,对于诗歌的学习也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想象的介入,再优美的诗词对学生来说也只是一行行抽象的文字符号,他们根本无法进入生动的艺术境界。

此次整合课,我意在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从色彩、景物两方面想象春天五彩斑斓的画面,并让学生将其转化成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体会“诗中情”。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读诗句—想画面—写春景”三个步骤,层层推进,达成了教学目标。而在“想象”与“练写”两个环节中,我都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

以下为两个教学片段:

(1)出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句,指名读。)

师:诗人笔下春天的色彩在哪儿?你能结合诗句内容完成下面句子的填空吗?

(出示句式训练:春天在___的山野旷地之上。)

生:春天在桃红柳绿的山野旷地之上。

师:真美!这是杜牧眼中的春天。请用你的朗读带大家感受那山野中的桃红柳绿。

(生再读诗句。师出示“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诗句,指名读。)

师:这句诗中,你发现春天的色彩了吗?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句式训练:春天在____

的桃花枝头,春天在______的杨柳梢上。)

生:春天在粉红的桃花枝头,春天在嫩绿的杨柳梢上。

师:是的,东城外,赵孟頫发现了摇曳的桃花,飘拂的杨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

(出示“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指名读。)

师:这句诗中,你发现春天在哪里?

(出示句式训练:春天在的吹拂中,___、___、____、一个接一个绽开了笑脸。)

生:这句诗中,春天在春风的吹拂中,樱花、杏花、桃花、梨花一个接一个绽开了笑脸。

师:原来,白居易的春天,在开放的百花之中。请再读。

(生读)

(2)(播放春景视频)

师:看,绿柳是春天,桃红是春天;春天有草长莺飞,春天有飞燕海棠。有了色彩,有了景物,那便有了“满园春色”。请你接着大屏幕上的句子写下去,去想象去绽放你脑海中的“满园春色”……

猜你喜欢
以点带面童趣诗句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让书香校园绽放美术奇葩
让韵文识字散发无穷韵味
童趣照相薄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