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5-16 17:47闫淼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学前教育课程

闫淼

摘要: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逐渐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这一专业,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素养培养至关重要。由于在关于音乐素养培养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究天人,融会贯通。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素养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10-02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新意

目前许多院校都开设了艺术欣赏类的课程,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便是其中之一。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欣赏、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所需音乐素养的培养,内涵就更为丰富。不仅要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声乐、舞蹈等基本技能,还必须具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综合运用音乐技能的教学实施能力。要将这些技能糅合在一起集中传授本身就难以另辟蹊径,要创新便更是举步维艰。

(二)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不完善,其基本结构应包括课程名称、使用专业、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参考学时学分、课程结构、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十项内容,而在实际应用中却是涵盖以上6至8项,由于课程的标准不能完全被实施和应用,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三)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欠缺

教师的个人习惯在授课时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学生,由于常年只教一个学科或一个课程,基本教案几年都不曾更改,更不会因材施教,这种长年累月形成的授课习惯导致在课程创新上难有突破。言传身教是教育学科的基本教学方式,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决定授课实际效果的。首先在专业领域内,教师需不断地钻研技能,参加各项比赛和表演,经常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多听座谈会、音乐鉴赏会。其次教师应在教育能力方面不断寻求突破,有效组织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音乐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并非双管齐下

音乐技能学习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在加强音乐技能学习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史等理论学习,古老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学实践不足。如今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展示,不容学生争辩,这样的学习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了解、熟悉,导致其在音乐实践中的不知所措。学校很少会举办一些有关学期教师技能的实践性活动,如:儿歌大赛、教师语言技能大赛、钢琴演奏表演、艺术节等等。缺少了这些可以参与竞技与表演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课上学习的音乐技能无法用于实践,在实际教学或者表演中便显得手足无措了。音乐技能与理论学习的脱离,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方式

如今,学前教育专业显然成为一个热门的专业,报考人数逐渐增多,但真正了解这个专业内容的学生却不多。甚至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在高中接受过音乐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音乐素养的认知只停留在小学、中学时期的音乐课堂。不少学生在刚接触音乐时非常茫然,基础薄弱,音乐素养低下。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至关重要,但仍有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只是重视如何让学生学会课上有关音乐技能的学习,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与发展。音乐素养课也是过度依赖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没有真正做到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三)音乐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

首先是教学的手段单一。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以示范练习为主,教师完整地示范动作,讲解注意要点,学生自主练习,有利于学生在短期间内获得音乐技能。然而对音乐能力的培养却是不尽如人意,例如在键盘课程中,学生练习中教师注意到学生的指法练习、指导学生熟悉五线谱、熟练地弹奏教程中的乐曲,忽略了学生对乐曲的感知、理解及表达。学生对于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段落变化理解不到位,很难提升音乐欣赏与表现能力,这恰恰是幼儿教师必备的音乐素養。

其次是教学脱离了幼儿实际。从音乐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呈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来看,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理论与实际脱离,与幼儿园实际音乐教学活动联系不多,致使学生一方面不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不知道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认为音乐课并不重要。如果不能顺利地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音乐技能的掌握不能迁移到幼儿音乐的活动中,就会导致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舞蹈编创等音乐能力欠缺。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体系

现今,一些高校趋之若鹜,更多的是重视音乐素养的技能培养,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刻理解。理论应该是实践的基础,当然,理论也是为了更好地实践。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以下建议:在上实践技能课的同时先总结一下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起来。比如:在每次的视听练耳课前,先对上节课的理论知识进行一下回顾,并运用上节课的理论知识进行发音练习,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发音试唱。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还应在课堂上加入有关音乐作者以及故事情节、创作背景等信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些音乐理论常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好奇心,提高了其积极性,拓宽了其知识面。反之,针对“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则要加强对实践的认知,只有通过直观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上不再是乏味地记笔记,而是在愉悦的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得到双重提高。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音乐课上应使用多种乐器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防范出现视觉疲劳、听觉疲劳等消极心态,注重发现学生关注点,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更应该做到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应千篇一律,以偏概全,独特的教学方法,也会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提升。

(三)使用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对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看待。将创新式的教学手段代入以往枯燥的教学当中,如:课上开展小组创意小合唱比拼、自由改编等活动,使音乐课堂更多样化并富感染力。越是形象具体的视听事物越容易引起学生的视听兴趣,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达到更高的课堂效率。

(四)建立客观的评价模式

教师的客观评价是学生对学习的期待,能够清晰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学习有待检验,学生对教师客观的评价对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具有积极作用。教育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评价也应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以往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这样的评价模式使一些同学在有监考老师在的时候难以发挥真正的实力,更多的是紧张慌乱,导致效果不佳。把教师的客观评价模式变成学生对本身的评价,效果会有所提升。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也是让学生们审视自己的不足,从自身寻找问题。平缓紧张慌乱的心理,而表现得自信满满。另外,还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们在互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从而使生生之间更加团结,班级更具向心力。建立客观的评价模式,打破形式单一的评价体系,这样才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学前教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