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述评

2018-05-16 07:25杜永彬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术界藏传佛教西方人

杜永彬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 北京 100081)

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西藏观)以及西方人的“西藏情结”和“香格里拉情结”,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来,西方人开始重视对自己的西藏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并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中国学术界近年来也开始关注西方人的西藏观,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出版了相关专著。本文就国内外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进行简要的述评。

一、国外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述评

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早在希罗多德的《历史》、马可波罗的《游记》等书中就有所反映,从传说中的“食人生蕃”、可汗和王国,到基督教的“真空”,从原始迷信落后的“雪域”,到与世隔绝的“禁地”,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模糊不清,如镜中花、水中月。17世纪以来,进入西藏和藏区的西方探险家、传教士、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考古学家、藏学家的观察、描述、记录和研究,“发现西藏”,并用枪炮打开“禁地”西藏,创立“藏学”。[1]德西德里、古伯察、乔玛、波格尔、曼宁、瓦德尔、贝尔、荣赫鹏、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柔克义、大卫·妮尔、图齐、石泰安、尼古拉·罗列赫、黎吉生、伯纳德、戈尔斯坦等西方人接踵而至,并有一些人幸运地到达西藏的腹地拉萨,加强了对西藏、藏族和藏传佛教的考察和研究,加深了对西藏和藏族的理解和认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西藏形象和西藏观。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前,西方人对西藏、藏族和藏传佛教的描写和认识多是负面的。20世纪以来西方出版的几部关于西藏的畅销书,如伊文思·温兹(Evans Wentz)和达瓦桑珠合作翻译的《西藏度亡经》(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的《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哈雷(Har⁃rer)的《西藏七年》(Seven Years in Tibet)、洛桑然巴(Lobsang Rampa)的《第三只眼睛——一位西藏喇嘛的自传》(The Third Eye:The Autobiography of a Tibetan Lama)等,将西藏神化为“香格里拉”(Shan⁃gri-La),增强了西方人对西藏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制造了“香格里拉的神话”(Myth of Shangri-La),许多西方人受其影响掉入陷阱,沦为“香格里拉的囚徒”(Prisoners of Shangri-La)。自西方“发现”西藏以来,西方人对西藏、藏族和藏传佛教的表述、理解和认知,经历了俯视-贬低和丑化、仰视-美化和神化的演变。显然,无论是贬低和丑化,还是美化和神化,都不是真实的西藏形象。因此,20世纪后期,以彼得·毕晓普(Peter Bishop,1927-)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平视西藏、藏族和藏传佛教,并着手清理、反思和批评西方人的西藏观及其发展演变,出版了多部专题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的学术专著,试图澄清西方人对西藏的误读和误解。

(一)国外的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的成果

国外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系统研究,以1989年澳大利亚学者毕晓普出版的学术专著《香格里拉的神话——西藏,游记与西方对圣地风景的创造》(The Myth of Shangri-La:Tibet,Travel Writing and the Western Creation of Sacred Landscape)为开端,该书以西方出版的游记为主要依据,深入分析了1773-1959年西方对西藏的观察、描述、记录、研究和认识,成为研究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西藏观)的经典之作。此后,西方陆续出版了多部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的专著(见表1)。

(二)国外的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评论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89-2015年这26年里,国外的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出版的英文专著就有近二十部。这些专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追溯西方人的西藏观发展演变的历程。如毕晓普的《香格里拉的神话》,分五个阶段(1773-1792年,1792-1842年,1842-1875年,1875-1914年,1904-1959年)深入研究了1773-1959年186年西方对西藏的“发现”、描写、记录和认识。[2]马丁·布劳恩的《梦幻世界西藏》,从四个视角追溯了西方人“寻找”西藏和认识西藏的历程:寻找乌托邦:传教士、旅行家、学者和殖民官员的西藏形象;寻找“香巴拉”和雅利安喇嘛:“通神论者”、神秘术士、纳粹和新纳粹的西藏形象;寻找“香格里拉”和白人喇嘛:文学、喜剧和电影中的西藏形象;寻找“佛法”和西藏喇嘛:1990年代故事片、广告和商业中的西藏形象。[3]托马斯·纽豪斯的《西方想象中的西藏》分三个阶段(1833-1904年,1904-1947年,1947-1959年)考察和分析了1833-1959年126年西方对西藏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表述、态度和认识,重点研究英国和德国对该地区的表述(representations)。[4]

第二,反思和批判西方对西藏的想象和创造。如洛培兹的《香格里拉的囚徒》,从一个名称(喇嘛教)、一部作品(《西藏度亡经》)、一个人物(洛桑然巴)、一套咒语(六字真言)、一门艺术(藏传佛教艺术)、一个领域(藏传佛教研究)和一座“监狱”(“西藏流亡政府”的藏传佛教信仰)七个视角和个案,深入分析了藏传佛教在西方的影响和西方人对藏传佛教的了解、认识与研究,探讨了“香格里拉神话”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揭示了西方人沦为“香格里拉的囚徒”的缘由,提出了走出“囚徒”困境的出路。[5]《想象的西藏:观念、映象与幻想》(论文集)从传教士和学者、“他者”的视野、观点、最后的思考四个部分,深入剖析了在“通神论”(Theosophy)、“新时代”(New Age)和“东方主义”(Orientalism)背景下,西方“想象西藏”(imagining Tibet)和把西藏视为“他者”(the Other)的来龙去脉。[6]阿南的《地缘政治的异域——西方想象中的西藏》,运用后殖民主义国际关系学理论及其批判的方法研究“西藏问题”和西方对西藏的认知,从后殖民性、表述与世界政治,想象的他者,异域西藏的诗学,西方与“西藏”的身份认同,藏族(跨)国身份认同的政治,后殖民性与再想象的西藏特性六个方面,探讨了西藏是如何被西方作为“他者”(非西方)进行表述的,西藏是如何在西方的表述中产生的,西方的表述对西藏

和藏族身份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通过分析“异域西藏的诗学”(西藏如何被表述)和“异域西藏的政治学”(西方的表述机制和策略如何对被表述者西藏和藏族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了西方通过西藏和藏族的异国情调化、幼稚化、老年化、情欲化、贬低化、理想化、自我化的表述,建构了西方对“异域西藏”和“西藏特征”的想象。[7]达卡齐和瓦勒瑞诺的《好莱坞对汉藏冲突的反映》,在回顾好莱坞对中国和中国西藏反映历史的同时,探讨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西藏,好莱坞在描述中国和中国西藏中的分歧——“黄祸”对“精神之地”,好莱坞与汉藏冲突,政治信息与文化现实——现代中国与好莱坞想象中的西藏,准确性对好莱坞影院里的宣传——对中国、中国西藏及其持久冲突的虚假描述,好莱坞效应与西藏——媒体效力与当前“自由西藏运动”研究,全球化的悖论——好莱坞的种族-文化背景遭遇全球市场,好莱坞对中国和中国西藏反映的前景。作者认为,近年来好莱坞已走上了同中国结盟和合作的道路,这是由于好莱坞需要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也需要好莱坞增强自己的软实力。作者揭示了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电影市场怎样促使好莱坞从一种“东方主义的”政治议题转向一种“中国友好的”模式,这种转向将会加强这个“梦工厂”的底线。[8]

表1:西方学术界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专著举要

第三,秉持“大西藏观”和“西藏独立论”。如约翰·鲍尔斯的《作为宣传的历史》和布隆多等编的《证明真实的西藏》两本书,不仅鼓吹和传播“大西藏观”和“西藏独立论”,而且还针对中国学术界的西藏历史研究和中国出版的《西藏百题问答》,对中国学术界和政府的西藏观——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行所谓澄清、驳斥和批判。[9]克莱格的《西藏的民族主义——在构建一个民族身份建构中的施主角色》,不但宣称西藏是一个被共产党占领的独立国家,称赞流亡藏人进行的“西藏独立”运动,而且还诬蔑1951年之后西藏发生的变化,指责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西藏政策和治藏方略。[10]克莱格编辑的《大西藏——对边境、种族边界和文化区域的考察》,是以第13届国际藏学研讨会论文为基础编辑的《大西藏》,该论文集界定的所谓“大西藏”,包含所有通行藏缅语族藏语支的地区,认为这些使用藏语的不同民族和人群拥有共同的起源的概念,分享共同的历史叙述,涵盖广阔的地域,包括来自中亚共和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中国、蒙古、俄罗斯的各族人民以及散居海外的藏人,甚至包括不是藏族的藏传佛教修炼者和不修炼藏传佛教的藏人。该区域的大部分地区都是7-9世纪吐蕃时期藏族文化传播区和政治控制区,远远大于中国现在的西藏自治区,是西藏的“文化区”。[11]企图通过研究“种族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政治的西藏”、“大西藏”、“外藏”等不同的“西藏”的边界,主观划定西藏的地理范围、种族界限和文化区域,挑战国际社会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事实,挑战“西藏自治区”,从学术上强化“大西藏观”。

笔者通过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①认为西方人对西藏和藏族的理解和认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表现出俯视-仰视-平视的不同特征;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04年)以前,带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西方文明的优越感观察西藏和藏民族,俯视和丑化西藏和藏族,把西藏视为“异域”,认为藏民族落后,西藏肮脏,以贬低、讽刺、诬蔑等负面认知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1959年)以前,从俯视转为仰视,以美化、神化和想象等正面认知为主要特征,并制造出关于“香格里拉”(Shangri-La)、“香格里拉神话”神化西藏和藏传佛教,使西藏着魅(enchantment)和复魅(reenchantment),也导致了对西藏的误读和误解,沦为“香格里拉的囚徒”。第三阶段,1980年代以来,以从仰视转向平视和正视,以澄清、反思、批判、实化、去魅(dis-enchantment)等客观认知为主要特征,力图解构“香格里拉神话”,并摆脱“香格里拉囚徒”的困境,出现了客观认识和正读西藏的现象。

二、中国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现状

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人西藏观的研究,最初是从“西藏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的研究开始的,实际上主要探讨的西方人的西藏政治观。近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领域,对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表2:中国学术界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论文目录

论英国文学中西藏神秘形象的建构——以《第三只眼睛》为中心中国比较文学2012(3)韩小梅马绍英韩小梅黄敏程早霞、张博强程早霞、李四光何文华名作欣赏新闻与传播研究党的文献学术交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24)2013(9)2013(2)2014(9)2014(3)张瑞张素姗、程早霞刘新慧弋睿仙程早霞、张博强杨露环球人文地理党的文献民族学刊青年记者当代中国史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4(2X)2014(6)2014(4)2014(4Z)2014(1)2014(6)杜永彬耿昕、郭永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历史教学2015(6)2015(5)程早霞、曲晓丽程早霞、曲晓丽妥超群、韩亮古俊伟当代中国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对外传播2015(3)2015(1)2015(1)2015(12)论吉卜林小说《基姆》中西藏形象的建构扩散与激活:《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的议题发展(1980-2010)新中国成立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剖析1910-1913年间美国传统主流媒体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西藏观解读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视野中“西藏形象”初探——浅析《消失的地平线》中涉藏内容及其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剖析西方涉藏报道中“他者化”框架的文化成因探析《洛杉矶时报》和《南华早报》涉藏报道比较西藏叛乱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四川藏区的媒介形象建构——基于《纽约时报》《人民日报》的比较研究西方藏学研究中的一个“硬伤”——评《西藏历史辞典》近代美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西藏——近代《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研究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冷战结束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从“Thibet”到“Tibet”:近现代美国入藏考察与《纽约时报》涉藏报道中国涉藏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路径分析及建议——以《纽约时报》涉藏评论为样本西方涉藏偏见、缘由及对策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中所载汉藏关系研究西方纪录片中的作为“他者”的西藏形象吴闻莺赵艾东刘忠波2015 2015(3)2015(3)论中世纪西方旅行家建构的西藏形象西方旅行指南中的西藏形象构建怎样认识外国人眼中的西藏西方人视野中的汉藏关系——以入藏德国人作品为中心的分析国际自媒体涉藏舆情及舆论斗争的规律、特征及引导对策“第四部门”与西藏形象——从美国媒体的涉藏报道谈起新闻世界国际汉学艺术研究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旅游学刊中国西藏德国研究情报杂志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2015(7)2016(1)2016(1)2016(5)2016(9)二十世纪《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的主要内容及叙事策略《纽约时报》30年涉藏议程设置研究西方涉藏“误读”现象解析秘境·幻影·政治:西藏形象建构的轨迹与逻辑——基于对西藏藏地纪录片的考察何文华甘露、卢天玲杜永彬赵光锐相德宝曾凡传、陈吉、徐万强韩小梅韩青玉韩青玉罗锋、李鲛前沿新闻界西藏民族大学学报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2016(22)2017(1)2017(3)

表3: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硕士论文举要

表4: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课题举要

(一)中国学术界的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的西方人的西藏观进行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完成了十多篇硕士学位论文,出版了几部相关专著,立项了多项专题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的课题(见表2、3、4)。

(二)中国的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评论

第一,评介和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学术界发表了63篇研究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的论文,完成了13篇硕士学位论文,立项了5项课题。同时,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与西方人的西藏观相关的图书,如《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对话西藏:神话与现实》等。②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但是应当指出,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的原创性学术专著。上述列举的涉及西方人的西藏观的4本书,都没有完全聚集西方人的西藏观或以西方人的西藏观为主题,有的书只是沿用了西方已出版的图书的书名,并没有全面深入地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有的书探讨的是“西藏问题”,没有探讨西方人的西藏观本身;有的书是“准学术”作品,缺少原创性和学术性。因此,中国学术界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的论著,主要还是评介性的,不仅对西方出版的涉藏论著及藏学研究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充分的借鉴,而且对国外出版的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的论著也缺少深入的评论。需要指出的是,1978年冯蒸出版的《国外西藏研究概况》,较为全面地展示了1978年前国外藏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对了解国外尤其是西方人对西藏和藏族的理解和认知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

第二,澄清和批判西方对西藏、藏传佛教和中国的西藏政策的误读、歪曲和诬蔑。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学术界关于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成果,一方面,重在揭示西方对西藏、藏传佛教和藏族的想象和神化,一些学者还以“妖魔化”来概括西方人的西藏观;另一方面,旨在澄清、驳斥或批判西方对西藏、藏族、藏区的形势和中国的西藏政策的误读、歪曲、诬蔑。应当看到,一些专著和论文一概将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界定为“想象的西藏”(imagining Tibet)或对西藏的“妖魔化”,这与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通过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虽然有想象、虚拟、梦幻、误读、神化或妖魔化的成分,但是并不完全是对西藏和藏族的想象、误读、神化或妖魔化。客观地说,西方人的西藏观也有不少真实的方面和正读的成分。例如,进入西藏的西方人对西藏和藏族的描述和记录中,对西藏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藏传佛教以及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制的落后、腐败、专制等方面的记录等,很多都是真实的。从西方人对西藏和藏族的描述和记录看,旅行者、探险家、记者、政客(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等的描述和记录,“想象”(贬低或神化)的成分更多,相对来说,学者(藏学家)对西藏和藏族的研究和认识,“想象”和神化的成分较少。并且,正如笔者在评论国外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时所指出的,近年来,一些西方人从仰视西藏转向平视和正视西藏,一些藏学家开始自省、反思和批判西方人的西藏观,并试图对俯视-贬低、仰视-神化西藏和藏族的西藏观进行澄清、反思、批判和去魅(dis-enchantment),一些西方人还“正读”西藏,力图“过滤”丑化、神化或妖魔化的成分,解构“香格里拉的神话”,摆脱“香格里拉的囚徒”的困境,还西藏真实的面目。③因此,不应将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和认知一概归入想象或神化的范畴,不能不加分析研究地全都将其扔进“想象”的箩筐里。

第三,重点剖析西方传媒对西藏和中国西藏政策的歪曲报道。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学术界关于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重点是探讨西方媒体的涉藏报道,尤其是《纽约时报》的涉藏报道。共发表关于西方媒体涉藏报道的论文31篇,其中,关于《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的论文就有22篇(包括硕士论文6篇)。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和认识西方传播的涉藏报道,应对和反制西方的涉藏传播,提升中国涉藏对外传播的效力和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学术界对于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偏重于媒体的涉藏报道,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其他领域涉猎甚少,这就难以认清西方人的西藏观的全貌,表明中国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上表列举的课题如《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和《西方涉藏传播的策略、行动和影响》等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是还没有拿出学术专著。

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成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国外的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仅学术专著就已出版了近二十部,还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从21世纪才开始。可喜的是,起步晚,进展较快,已发表了六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十多篇硕士论文,翻译了《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莱坞寻找“香格里拉”》、《作为宣传的历史——流亡藏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缘政治的异国情调》等研究西方人的西藏观的专著,④并立项了近十项课题。但是应当看到,与西方相比,中国学术界对于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至今还没有出版有分量的学术专著,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人的西藏观的研究任重道远。

[注 释]

①杜永彬发表的关于西方人的西藏观的文章和主持的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课题,详见本文表2和表4。

②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三联书店,2011年;沈卫荣:《寻找香格里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沈卫荣:《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李希光:《对话西藏:神话与现实》,法律出版社,2010年。

③如洛培兹的《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阿南的《地缘政治的异域——西方想象中的西藏》、托马斯·纽豪斯的《西方想象中的西藏》、达卡齐和瓦勒瑞的《好莱坞对汉藏冲突的呈现——政治、文化与全球化》等。

④分别为“藏事译丛”第7辑、第8辑、第44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印制。

[参考文献]

[1](瑞士)米希尔·泰勒著,耿昇译.发现西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2]Peter Bishop,The Myth of Shangri-La:Tibet,Travel Writing and the Western Creation of Sacred Landscape,The Athlone Press Ltd,1989.

[3]Martin Brauen,Dreamworld Tibet:Western Illusions,Shamb⁃hala Publications,2004.

[4]Thomas Neuhaus,Tibet in the Western Imagination,Pal⁃grave Macmillan,2012.

[5]Donald S.Lopez,Jr.,Prisoners of Shangri-La: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6]Thierry Dodin&Heinz Rathe,ed.,Imagining Tibet:Percep⁃tions,Projections,and Fantasies,Wisdom Publications,2001.

[7]Dibyesh Anand,Geopolitical Exotica:Tibet in Western Imagi⁃na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7.

[8]Jenny G.Daccache,Brandon Valeriano,Hollywood'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ino-Tibetan Conflict:Politics,Culture,and Globalization,Palgrave Macmillan,2012.

[9]John Powers,History As Propaganda:Tibetan Exiles versu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Anne-Marie Blondeau,Katia Buffetrille,Authenticating Tibet:Answers to China's 100 Ques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10]P.Christiaan Klieger,Tibetan Nationalism:The Role of Pa⁃tronage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National Identity,Archana Publications,1992.

[11]P.Christiaan Klieger,Greater Tibet:An Examination of Bor⁃ders,Ethnic Boundaries,and Cultural Areas,Lexington Books,2015.

[12]冯蒸.国外西藏研究概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学术界藏传佛教西方人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