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2018-05-15 11:14官志英卞小琴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健康教育

官志英 卞小琴

[摘要]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对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系统的健康教育,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评分为(54.24±7.56)分,观察组为(43.92±6.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评分为(50.53±7.32)分,观察组为(41.38±6.1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为(64.37±8.54)分,观察组为(82.52±9.7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67.57%(25/37),观察组为91.89%(34/3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53±2.17)mmol/L、餐后2 h血糖为(8.74±2.42)mmol/L,观察组分别为(6.48±1.96)mmol/L、(7.59±2.25)mmol/L,血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够使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病情,有效调养患者情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规范服药行为,利于控制血糖稳定,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健康教育;老年;精神病;糖尿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b)-0124-02

精神病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病,往往由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出精神活动不协调,存在行为、思维、情感障碍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临床主要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病情,而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容易引起糖脂代谢异常,导致药源性肥胖,从而引发糖尿病[1]。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力和自制力明显低于健康人群。为此,该研究引入健康教育的方式,观察其对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精神科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符合相关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精神分裂症52例、抑郁13例、躁狂症9例,同时均符合内科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为58~77岁,平均(67.24±4.68)岁。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都为37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精神病和糖尿病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增加系统的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教育计划。护理人员全面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制定针对性教育计划,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和完善教育计划。②健康知识教育。定时向患者介绍精神病、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包括常见症状、各种并发症、预防措施、注意事项、紧急处理等,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服药并且控制饮食,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③指导患者用药。宣传药物治疗的作用、效果、必要性,介绍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嘱咐患者定时用药,不能自行改变剂量,并且教会患者判断不良反应,随身携带糖果,一旦出现头晕、心悸、无力、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就要立即坐下或躺下,然后口服糖果[2]。④加强沟通交流。精神病患者往往性格偏执,对自己的异常行为缺乏认知,不愿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护理人员需要主动接近患者,倾听患者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充分的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然后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逐渐摆脱妄想幻觉所带来的痛苦,提高治疗依从性。⑤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运动有助于減轻体重,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共同制定运动方案,根据患者特产和爱好确定运动强度,选择多样化运动方式,例如散步、快步走、慢步跑、打太极拳,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天运动30~60 min为宜。⑥制定饮食计划。饮食治疗是一项基础性治疗,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共同制定饮食计划,日常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既控制总量,又满足身体基本需要,确保机体代谢正常。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宜,合理搭配营养,并且多食用苦味蔬菜。⑦争取家人支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是患者最大的动力,因此家庭成员应定时来院探望,给予充分的关爱和配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生活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干预1年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焦虑程度、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以及血糖指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程度。采用该科室自制的调查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吸烟次数、饮酒次数、合理饮食、合理用药、良好作息、不良心理、体育锻炼等方面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治疗依从性分良好、一般、较差3种情况,根据良好和一般来计算治疗依从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

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的SDS得分为(63.75±8.42)分,观察组为(64.83±8.49)分,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SDS得分为(54.24±7.56)分,观察组为(43.92±6.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008,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

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的SAS得分为(59.28±8.21)分,觀察组为(59.74±8.29)分,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SAS得分为(50.53±7.32)分,观察组为(41.38±6.1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735,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为(64.37±8.54)分,观察组患者为(82.52±9.72)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8.541,P<0.05)。

2.4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对照组患者配合治疗的情况为12例良好、13例一般、12例较差,治疗依从率为67.57%(25/37);观察组患者配合治疗的情况为19例良好、15例一般、3例较差,治疗依从率为91.89%(34/3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773,P<0.05)。

2.5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FBG为(7.53±2.17)mmol/L,观察组为(6.48±1.96)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t=5.639,P<0.05);对照组患者的2hBG为(8.74±2.42)mmol/L,观察组为(7.59±2.2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t=5.247,P<0.05)。见表1。

3 讨论

精神病和糖尿病都是需要长期治疗的病种,总体来看,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老年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糖尿病的病程较长,易引起并发症,进一步诱发精神症状,结果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而有的患者否认自己有病,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因此相关的治疗和护理变得复杂和困难[3]。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理人员从健康知识、心理沟通、用药指导、饮食习惯、体育运动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患者规范用药行为,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利状况,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该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健康教育之后,观察组患者的SDS得分为(43.92±6.37)分、SAS得分为(41.38±6.18)分、生活质量得分为(82.52±9.72)分、治疗依从率为91.89%(34/37)、FBG为(6.48±1.96)mmol/L、2 hBG为(7.59±2.25)mmol/L,各项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状况,控制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晓平,王家法,刘铭涛.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初探[J].医药前沿,2015,5(22):362-363.

[2] 陈秀英.健康教育对老年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770-1771.

[3] 彭红梅,陈春红,陈俊雄.健康教育对伴糖尿病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4):45,49.

(收稿日期:2017-11-12)

猜你喜欢
老年精神病健康教育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