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涛,王 龙,陈宗勤(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重庆400800)
癌症伤口也称为恶性皮下伤口,当上皮组织完整性被恶性癌细胞破坏,肿瘤浸润上皮细胞及周围淋巴、血液组织时造成皮肤溃疡、功能受损,导致局部创面易于出血、渗液,并伴恶臭[1],增加了患者的精神紧张、恐惧感及心理负担,并降低了患者舒适度。本院肿瘤科收治的癌症伤口患者,每天进行常规的聚维酮碘清洗换药,伤口受到刺激时易出血、疼痛,并伴大量渗液和恶臭,患者及其周围的人也难以接受,患者自觉尴尬和自我厌倦,出现社交孤立感。
癌症的治疗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癌症伤口的处理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绿茶中的儿茶素具有抗肿瘤、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均具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3⁃4]。结合上述情况,本院肿瘤科自制茶包为患者的癌症伤口换药,从而避免了患者尴尬与疼痛,减少了伤口渗液、恶臭,增加了患者舒适感,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女性乳腺癌伤口患者119例,均因癌症伤口(非干性坏疽伤口)入院。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2.3±3.8)岁;平均伤口大小(117.0±4.2)cm2。观察组患者年龄 31~54 岁,平均(41.6±4.7)岁,平均伤口大小(124.0±5.7)cm2。两组患者年龄、伤口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茶包加工制作 选用干净的棉质布料,用剪刀剪成长5 cm、宽4 cm形状,将两边剪好的布料对折,用针线缝成一个小布袋,在小布袋内装入厚度为2 cm的市售新鲜绿茶(购于重庆市万盛区九锅箐森林公园茶厂,粉碎,过10目筛),用针线将开口处缝合即可。将制作好的小布袋统一送到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方法进行灭菌消毒。
1.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包括对患者伤口进行包扎处理。根据癌症伤口换药原则进行伤口换药,减轻伤口疼痛,预防和控制伤口出血,保护伤口周围皮肤,减少伤口异味的产生,并实行癌症伤口健康教育。
1.2.2.1 对照组 准备0.9%氯化钠500 mL,常规用聚维酮碘消毒伤口,用水冲净待干,根据创面渗液情况,每天换药1~3次。局部均未使用抗生素及各种新型敷料。
1.2.2.2 观察组 准备0.9%氯化钠溶液500 mL,用聚维酮碘常规消毒伤口,用水冲净待干;内层敷料使用纱布覆盖,里层根据伤口尺寸放入合适的茶包,外层使用大棉垫覆盖,根据创面渗液情况,每天换药1~3次。局部均未使用抗生素及各种新型敷料。
1.2.3 评价指标 治疗后1周后进行评价。
1.2.3.1 渗液评估 采用董艳容等[5]提出的伤口渗液评估方法:(1)无渗出为24 h更换的纱布不潮湿,是干燥的;(2)少量渗出为24 h渗出量少于5 mL,每天更换纱布不超过 1块;(3)中等渗出为 24 h渗出量为 5~10 mL,每天至少需更换1块纱布,但不超过3块;(4)大量渗出为24 h渗出量超过10 mL,每天需更换3块或更多的纱布。
1.2.3.2 气味评分 根据闻到患者气味距离长短评分:(1)0分为进入房间/病房/诊室即闻到气味;(2)1分为距患者一个手臂的距离闻到气味;(3)2分为少于一个手臂的距离闻到气味;(4)3分为接近患者手臂闻到气味;(5)4分为只有患者可闻到气味;(6)5分为无气味。
1.2.3.3 护理工作量[6]换药30 min每次计5分,更换衣服、被服每次计5分,更换床单每次计3分,翻身每次计1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渗液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大量渗出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渗液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气味评分、护理工作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气味评分、护理工作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气味评分、护理工作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气味评分、护理工作量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n 护理工作量评分气味评分对照组观察组58 61 t P 19.31±1.43 12.19±1.24 12.03<0.05− −2.72±0.94 3.36±1.05−2.31<0.05
3.1 自制茶包换药有助于癌症伤口渗液的管理 渗液产生的原因为肿瘤细胞增加了血管对纤维蛋白及血浆胶质的通透性,分泌血管通透因子所致,易导致伤口感染[7],使渗液增加。本研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换药次数明显减少,提示渗液量降低,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1)多项研究提示,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2)抗感染作用,对一般的炎症,如皮肤炎症、前列腺炎症疗效显著。作为2个重要的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参与了一系列炎性反应。有实验观察到在大鼠表皮细胞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茶黄素能阻断佛波酸脂诱导的IκBser32磷酸化,进而抑制NF⁃κB及其DNA活性。另有研究证实,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肿瘤坏死因子⁃α和脂多糖诱导的NF⁃κB活化也有抑制作用[3,8⁃9]。在正常修复过程中,在伤口修复的同时过湿的环境会破坏伤口的床体和伤口周围皮肤[10]。渗液的减少有利于伤口组织的修复。减少换药次数的同时避免了多次揭开敷料对伤口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出血。从伤口敷料的发展演变可见,由最开始的传统亚麻布、纱布等到常规的纱布及活性炭敷料,然后采用先进的新型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管理渗液[11]。而本院使用自制茶包换药后不但能更有效地管理渗液,同时,为患者节省了新型敷料的昂贵费用。由于渗液的减少,浸湿患者衣物及被服的情况改善,导致更换衣物和被服的次数减少,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量。
3.2 自制茶包换药有助于癌症伤口气味的管理 在所有类型肿瘤中发生恶性肿瘤伤口的现患率为10.0%~14.5%,其5大特征性症状为气味、疼痛、渗液、出血、感染,在5大症状中恶臭对患者、照顾者的影响最大[11]。恶性肿瘤伤口由于坏死组织易受各种杂菌及微生物感染,并繁殖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带有腐败味、恶臭的气体,使恶性肿瘤破溃后发出恶臭气味[12]。患者因渗出过多而感到焦虑且受到伤口气味的刺激,均使患者感到孤独、无助[1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伤口气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可能与在绿茶收敛、抗炎、抗感染等作用下伤口渗液减少和感染程度降低,从而减少了带有腐败味的气体产生有关。患者伤口气味降低后,社会孤立性降低,得到周围人员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3 自制茶包换药有助于减轻护理工作量 由于伤口渗液量的减少,浸湿患者衣物及被服的情况改善,导致更换衣物和被服的次数减少;减少换药次数的同时避免了多次揭开敷料对伤口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出血,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量,增加了护士工作的愉悦感。
综上所述,自制茶包为癌症伤口患者换药可有效控制伤口渗液、恶臭,从而避免了患者尴尬与疼痛,增加了患者舒适感,提高了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爱玲,郑美春,李伟娟.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69.
[2]万德森,朱建华,周志伟,等.造口康复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82.
[3]雷蕾 .绿茶药理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7,19(6):15⁃17.
[4]张榭.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今日健康,2015,14(3):263.
[5]董艳容,董艳君,楚新年,等.伤口护理技术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8):356⁃358.
[6]刘竹英.三联法治疗压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6):51⁃52.
[7]周昕,蒋琪霞,彭青,等.姑息护理方案在癌性伤口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2B):4402⁃4403.
[8]丁晶真,张蔚.绿茶成分心血管保护机制研究进展[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6):340⁃343.
[9]唐曦,苟博,刘洪,等.绿茶多酚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西部医学,2016,28(2):177⁃180.
[10]GARDNER SE,FRANTZ RA,DOEBBELING BN.The validity of the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used to identify localized chronic wound in⁃fection[J].Wound Repair Regen,2001,9(3):178⁃186.
[11]GETHIN G,GROCOTT P,PROBST S,et al.Current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wound odour:an international survey[J].Int J Nurs Stud,2014,51(6):865⁃874.
[12]瞿小龙,蒋琪霞,恶性肿瘤伤口气味评估与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4):435⁃437.
[13]INLOW S,ORSTED H,SIBBALD RG.Best practices for the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s[J].Ostomy Wound Manage,2000,46(11):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