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
高等学校实施的“奖贷助补减”学生资助相应政策,非常有利于解决我国高校广大贫困学生的上学难问题。本文探讨了新出台实施的资助政策,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资助措施,结合资助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对我国高等院校采取的具体学生资助措施进行了归纳,同时给出了一系列健全改进建议。
1.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构成概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学生自身和所在家庭能够成功获得的资金,无法满足其在校上学阶段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的基本需求的学生。学生要面向学籍所在学校提出家庭经济困难申请,校方参照相关规定,通过民主议评对判定其申请是否能够得到认可。该申请能够得到认可的前提是,学生提交经过本人家庭所在乡(镇)或者所在街道对应民政部门认定通过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2.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具体措施研究
有效贯彻落实贫困在校大学生的资金帮助工作,是贯彻落实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理念的现实要求;是确保“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得到现实贯彻的基础性前提;是建设和谐校园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之举;是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之情的必经之路;是有效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关键措施。为贫困在校大学生提供资金帮助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所在,它对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发挥着决定性影响作用,与改革教育收费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存在必然联系,与实现教育均等化存在密切关系。
为确保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得到现实保障,我院在开展资助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一直坚定不移的以“志强智达 言信行果”为指导方针,切实响应国家有关政策,立足于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形成了相对较为健全的国家助学贷款占据主导地位的涵盖 “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的科学贫困生资金帮助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贫困在校生的学习负担以及生活负担,促使贫困生能够形成自立自强的品德意志,让其拜托贫困思想束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中,同时切实体会到来自国家的关怀、高等院校的关爱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最终实现综合进步。
2.1 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具体措施
2.1.1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校方在贫困生资助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设置了特别工作小组,任命主要负责学生方面工作的副书记为工作小组组长,任命相应班导师为工作小组副组长,任命相应学生干部和代表为工作小组成员。特别工作小组主要承担学院贫困在校生的资金帮助系列工作,指导、监控以及审核检查各项相关工作的实际落实情况,在第一时间审查、监视资金的去向。
学院集中组织培训,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机制以及理念精神,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占据主导地位、奖助学金适当补充的资助机制;为使得在现实中开展各项资助工作能够有依据可供参考、有规章制度可供遵循,特别工作小组以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专门设计了我院开展系列资助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规则,这为资助的广泛宣传和有效落实提供了依据,实现了高度制度化。
3.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申报情况不实
有部分贫困生填写提交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存在虚假内容,他们夸大家庭贫困程度甚至谎报贫困现状,加上学生所在地区相关部门的证明公章获得难度较小,这位校方对学生贫困身份的认定审核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有碍于资助公平公正性的提高。可以适当发挥省级相关部门的领导管理作用,要求基層严格把关贫困生认定工作,降低学校资助工作量。建议校方多方面对贫困生给予帮助,在给予经济帮助的同时,切实加大理想、诚信、艰苦、自强等思想精神层面教育。确保贫困生的全方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人格。
3.2 申请流程需要优化
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的主要标准就是成绩水平,这使得很多贫困生与之失之交臂。国家之所以设立该项资助奖金政策,就是为了缓解家庭贫困且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学生的经济负担,当学生综合表现水平相同时,应当考量对应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若综合表现突出但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则不应该获得得到该项资助奖金政策的帮助。然而,在现实落实中,并非主要考量学生家庭贫困程度,有大批高等院校规定校级相应级别的奖学金获得者才有可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这种规定就使得很多贫困生与该项资助奖金政策失之交臂了。一部分实际非贫困的在校生经不住高额度奖学金的诱惑,主动出击,同时学院相关教师为了充分利用名额指标,并非严格把关贫困认定,就造成很多实际真正贫困且成绩优秀的在校生无缘国家励志奖学金。
对高等院校在校生的资金帮助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长期且举步维艰的带有社会性质的巨大工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综合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整个社会、全体高等院校、全体学生等形形色色任务的携手努力。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以及高等院校都需要给予贫困生资金帮助工作的重要价值以足够肯定,立足于客观现实,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相关工作,解决相关问题,最优化各方面资源配置,致力于建设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高校在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机制,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