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使然,更是其自身国际化的要求。中国职业教育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在价值取向上需要坚持教育目的社会性与教育性的融合、人才培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学科发展理论性与体系性的衔接、办学模式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在发展目标上,需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人才培养、教育功能、发展结构的全方位转型。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职业教育需要从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品牌建设、交流平台等方面全面转“新”,进而构建稳定的对外开放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 职业教育 现实基础 价值取向 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王浩(1979- ),男,安徽太和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03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9-0011-0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教育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趋势,加速教育“走出去”,是实现经济开放与智力开放相互促进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40年来,得益于法律政策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职业教育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并在办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职业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各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相互影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型发展倡议,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理应在这个新的对外开放倡议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赋予了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新的使命,即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职业教育交流,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同时促进中国民族文化传承。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施,加大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程度,明确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价值与目标,是建立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现实基础
(一)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揭示了职业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的差异,从本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变化趋势。从职业教育发展特性上看,其是一种跨界教育。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也受到教育整体规律的影响,不能脱离教育规律而存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必然产生重要影响,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自然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勢的变化时,需要做出合理的回应,即进一步加大自身的开放程度,只有这样,职业教育发展才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紧密互动,才能实现自身的转型。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与人类活动、生产方式密切联系的,从古代的传统学徒制到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再到近代的企业学徒制,继而到如今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被视为促进经济社会腾飞的重要“武器”,在教育体系中有着突出的地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极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扩充职业教育办学类型,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提出的一项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政策。职业教育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调整自身的办学结构,不断深化产教研的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建立长效的对外开放体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从最初关注区域性市场,演变为现在关注全球性市场,其国际化发展是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职业教育被纳入到全球化的大市场体系中,能否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考验。基于这样的形势,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必须立足于全球化大市场,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如坚持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与“引进来”,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推动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等。在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职业教育资源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资源发展的国际化能够带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内容、模式的全面国际化。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教育目的社会性与教育性的融合
所谓教育目的是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所达成的目标属性,体现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共同愿望。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主要体现在教育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从本质上是对立的。教育性体现的是人本性,注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发展;社会性体现的是社会本位,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显然,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本身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下,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必须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个体发展相统一,即实现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与个体生涯发展有一定冲突,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转变办学理念与模式,在促进个体生涯发展的同时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性与社会性目的之间的耦合,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最大限度地提升两个目标的一致性。
(二)坚持人才培养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有着密切关系,也与社会岗位需要有直接联系。从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角度来看,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来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特质及综合素养,是职业教育育人的基本原则;从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来看,要求人才培养过程必须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紧密相连,说明职业性是专业性的延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极为紧密,实践性与操作性是其特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与价值追求应当是同一的,专业性不能脱离职业性而存在,职业性也不能缺乏专业性的保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同时对其人才培养过程、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坚持专业性与职业性的统一,进而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及不同技术体系的要求。
(三)坚持学科发展理论性与体系性的衔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与实践,其办学类型、模式、层次、结构等基本成型。由于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建立,推动了职业教育学科的体系化发展,职业教育学已经成为教育学下属的重要二级学科。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逐渐形成的同时,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性还不足以支撑学科体系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强化学科理论性与体系性的同步发展,深化两者的衔接。同时,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学科理论性与体系性衔接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国职业教育应该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水平与体系化程度,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坚持办学模式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看,封闭性与开放性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系。办学模式的封闭性指的是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实施独立办学,使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办学模式的封闭性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稳定性。而开放性则是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积极与外界合作沟通、联系互动,深化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中要坚持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在坚持独立自主办学的情况下,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在开放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积极服务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坚持办学的国际化,加强与国外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实现在开放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
(一)实现办学主体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或国有性质的企业或行业,办学主体过于单一。近年来,雖然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逐渐从政府一元性向政府、社会二元性转变,但二元主体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也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需求。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应该从一元、二元向多元转变。具体而言,第一,政府转变职能。在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政府应该逐渐从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转为职业教育办学的监管主体,从宏观上为职业教育办学提供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把握职业教育办学的整体方向。第二,行业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并逐渐成为办学主体,同时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行业,也包括私营企业行业。第三,社会力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人,这些主体可以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需要,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第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国际化。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国外的职业院校、应用型大学、企业、国际组织等开展联合办学,实现办学主体国际化,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二)实现人才培养从专业型向国际型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注重专业型人才培养。一般来看,专业型人才能够适应较为复杂的工作环境,精通本行业企业内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技能,能够对技术变革、工艺革新做出一定的反应,但没有太强的岗位转换及适应能力。因此,专业型人才的最大特征是专业、精业,而不是复合。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传统的专业型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国际化、复合化。简而言之,就是在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掌握多种技术及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技术、新环境及新领域的变化,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及相应的素质,能够在不同国家、企业、岗位之间实现自由职业转换。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反过来也能够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实现教育功能的内部性向外部性转变
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职业教育功能可以分为内部性功能与外部性功能。通常来看,内部性功能是指职业教育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情感充沛、价值端正、技能突出的人,注重的是学生生涯发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具体的教育过程,将技术技能传递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内部性功能本身具有滞后性,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小,是一种本体性功能。而外部性功能则不同,外部性功能体现的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为经济、政治、社会服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主动承担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及技术支撑。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应该从内部性功能向外部性功能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模式与思路,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人才供给与支持。当然,内外部功能不是截然分离的,外部性功能的发挥,需要内部性功能的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功能的侧重点需要发生改变。
(四)实现发展结构从无序化向系统化转变
职业教育的发展结构指的是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子要素的构成模式。过去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虽硕果累累,但办学质量不高、专业重复、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呈现无序化的发展状态。这不仅阻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无法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结构必须从无序化走向系统化。第一,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需要与实际办学承载力相适应。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招生人数方面必须与学校办学承载力相一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院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尤其是要考虑办学规模与学校自身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第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需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结构优化过程中,坚持职业教育“走出去”,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是必要的。同时,要在开放过程中吸收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第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需要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相一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在发展定位中,必须着眼于全球眼光,具有国际视野,坚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进而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路径构建
(一)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局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构建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新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化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沟通机制建设。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应为职业教育提供法律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政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制定者与实施者,职业院校要及时掌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变化趋势,必须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特别是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强化对话机制建设,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扫清政策上的障碍。第二,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推进校企办学一体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一大批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将不断“走出去”,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开展相应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投资。面对这样的形势,职业院校需要与这些“走出去”的企业开展合作,及时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建立国际化办学机制。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会有大批外国企业“引进来”。只有建立国际化办学机制,职业院校才能强化与这些外国企业的合作,探索建立共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并开展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水平。
(二)建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要素就是人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按照“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具体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标准及规格,提升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应性。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由侧重于国内需求人才向国际需求人才转变。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大量外国企业“引进来”,他们均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向国际化转型。第二,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需要注重素质的复合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市场所需。第三,在人才培养类型上,需要注重人才的多样性。“一带一路”沿线有很多国家,各国经济状况不同,产业发展不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这些国家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外国企业“引进来”的实际要求,培养相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人才与企业、区域、产业之间的适应性。第四,在人才培养标准上,需要与国际社会接轨。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各国职业教育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共识不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引进国际社会通行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程度。
(三)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
教学改革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职业院校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第一,专业设置改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国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职业院校要进行深度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能对接不同国家的产业发展要求。第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按照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大课程体系的自主开发力度,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多元化。第三,教学方法改革。随着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第四,考核方式改革。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随着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变革,考核方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在传统结果评价模式下,需要加入过程评价、总结评价及诊断评价等,促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与综合化,进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品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将随之加快。中国职业教育要想被国际社会认可,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办学特色,深化办学内涵,实现职业教育品牌化发展。第一,注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内涵。任何品牌要获得认可,质量是唯一标准。我国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当前粗放式规模扩张发展的状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优化师资水平,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实践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强化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坚持走市场化办学模式。职业教育是面向岗位、面向市场的教育,产业属性是其基本属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职业教育要建立新品牌,就必须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属性相融合,坚持市场化办学模式,以市场反馈来提升办学质量,进而丰富品牌内涵。第三,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对外开放的水平,坚持走国际化的合作办学道路,融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五)搭建职业教育对外交流新平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也在不断深入。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我国职业教育在开放过程中,要不断深入构建双边、多边交流的平台,为对外合作提供一个交流的窗口。只有搭建合适的交流平台,才能保证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持续、稳定及有效。具体而言:第一,注重教育政策之间的共享与交流。教育政策始终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要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纵深开放,就必须在教育政策上與各国形成一个共享交流机制,就交流合作的门槛及条件进行沟通,就政策上的差异进行对话,最终实现求同存异,合作发展。第二,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国际发展论坛。通过论坛来构建一个常规化的对外交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各国职业教育可以相互分享各自的发展经验,就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方法等开展交流,实现对外合作的深度化发展。第三,搭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信息平台。中国在信息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依托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由中国政府牵头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的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状况,推进平台资源的共享化,实现交流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吴金亮,郝天聪.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想象与现实[J].职教论坛,2017(25).
[2]周琳,梁宁森.现代学徒制建构的实践症结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3]冯宝晶.“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
[4]高健,周志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创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