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 毛建明
摘 要:活动教学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课改理念相契合。基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参与体验型、讨论探究型、行为实践型与综合创新型四种活动教学方式。探析活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路径,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关键词:活动教学;道德与法治;实践路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促进课程的实践性,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课程理念,这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我们开展了“活动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新课程中的运用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活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求教于行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教学,就其活动方式与内容而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体验探究活动,也有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以下四种活动教学方式。
一、参与体验型活动
参与、体验是活动教学的重要方式,离开了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就会回到“灌输和说教”之中,所以课堂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正是在参与与体验活动过程中,学生才可能随之产生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问题本身的解决,更具有实质性意义。教师在设计时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变静止、枯燥的教学内容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体验性、故事性、戏剧性的活动,如小品表演、情景剧展演、角色体验、游戏、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感悟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的思考,深化其思想认识,最终促使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活动方式改变和突破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育模式,不断创造学生体验与感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实机会,通过参与体验学习活动,将活动所引起的体验与感受与每个人的生命直接发生联系,建立有意义的联结,同时,也为学生的生命经验代入、嵌入和融入教学活动的过程创造了各种可能性,从而促进有意义的课程学习。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家的意味”的教学,让孩子与父母进行角色互换,开展“今天,我来当妈妈(爸爸)”的体验活动。活动体验,让同学们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付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体会尽孝在当下、尽孝在眼前的现实意义。再以中国独有的春运为背景,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再现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在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人盼望团聚团圆的情感使然,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中华文化中家庭文化的丰富内涵。再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教学,为避免概念化、孤立地学习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等有关挫折方面的知识,基于学生的成长实际,创设“假如期中考试没有取得满意成绩”和“小林在小学和初中上台演讲的不同表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更有代入感,体会到遭遇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于挫折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我们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积极面对挫折,健康成长。
二、讨论探究型活动
讨论是学生在自主、独立活动基础上,针对活动中的疑惑、体验以及认识,与他人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参与者不仅可以澄清认识,还可深化对问题的看法,吸取不同意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研究、设立假设,对自然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探询、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探究主要表现为对他人观点或几种不同观点、案例的思考与探讨,探究的问题具有矛盾性特点。
据此,教师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对话、讨论、辩论、情境分析、情境测验等活动。必要时,还可以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育教学情境。这种讨论探究型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活动教学中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增强法治思维、批判思维等学科能力。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遵守规则”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把自觉遵守规则的认识落到实际行动中,进而学会维护和改进规则。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前,我们了解到学生关于遵守规则的困惑和误区,设计了“规则限制了自由还是保障了自由”的辩论,帮助学生梳理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设计了“闯不闯红灯”系列情景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其价值澄清,更好地理解遵守社会规则需要自律和他律,增強学生内心对规则的认同感,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时,应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真实的讨论与探究学习。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有效地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机械地记忆背诵知识。此外,七年级教学中“友谊的澄清”和“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中“独立”“创造思维”等教学内容以及八年级的“法治与自由”等教学内容均适合运用此方法。
三、行为实践型活动
实践性是本课程的课程性质之一。社会调查、访谈是行为实践型活动教学的重要方式。社会调查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通过问卷、访问、座谈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真实地表述出来。访谈(访问)是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对象,用谈话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实际状况。
目前,虽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访谈(访问)难度较大,但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选定社会调查、访谈(访问)的主题和内容,组建社会调查、访谈(访问)学习小组,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明确人员任务分工、加强过程的监督及指导,做好调查结果、访谈结果的交流、总结以及评价等,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素养,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服务社会”的学习内容,我们开展了“空巢老人”社会问题、昆明市垃圾分类和交通状况、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等社会小调查,拓展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途径,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境界,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服务和奉献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八年级下册的人大代表职责、企业发展、司法过程等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内容,应该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通过参观访问、法庭旁听、调查研究、模拟法庭、社区(村委)志愿者活动等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感受生活,使道德知识、法治知识不再是外在僵化的理论,而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和媒介,增强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八年级的“调查本地一家企业的发展现状”“我与人大代表面对面活动”等教学内容均适合运用此方法。此外,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法治模块的教学,我们开展了少年模拟法庭和组织到法庭旁听庭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综合创新型活动
综合创新型活动教学不是以上几种活动方式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的进程,以活动型教学方式、有序性的教学环节排列,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实现有效的活动教学。因此,作为这门课程的综合创新型活动教学,首先是教育教学目标的综合性,教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组织教学方式,而是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地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调整教育教学环节、灵活机动地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保证实现整体的、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其次,从活动教学的特性来看,活动教学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特點。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活动教学的“创新性”是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新的思维角度,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再选择、再提炼、再加工和再认识。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是学生打开认识国情、了解国策的第一道窗口,也是“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板块学习的起始课。为实现将“我”的生命感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知识相融合,增强道路自信的教学目标,突破国情国策教育的“讲授—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从九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道德发展需求出发,遵循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基于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将国情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内化、国民身份认同结合起来,通过“晒幸福”的活动,晒出和家人的幸福生活,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情景剧小品“进市场”的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通过社会调查与课堂讨论,将宏大事件与个体生命体验相融合,感受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带来的喜悦。通过学生生活体验、社会调查、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回顾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的中国奇迹,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让学生理性看待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理解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能够从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接受、认同和内化对富强、和谐的价值追求,做自信的中国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课程,也是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更是真正促进初中学生知行统一的实践型课程。综合创新型的活动教学应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实施灵活的开放式教学,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习活动中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总之,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传授式教学方式而言,活动教学更凸显学生在实践、探究、交往等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突出活动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教学的归宿应该超越道德、法治知识本身,指向真正的价值观教育和法治素养教育。四种活动教学形式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避免盲目化、绝对化,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