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锴杰
摘 要:初中综合社会科优质课评比的评估表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比较历年优质课评估表的变化可以看出浙江省综合文科改革对课堂教学追求的变迁,即由“分科教学”向“综合教学”、由“以教为主”向“学为中心”、由“教教科书”向“依标施教”、由“三维目标”向“素养立意”四个阶段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科;课堂教学;优质课;变迁
自1999年浙江省开展社会科优质课评比以来,其课堂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历次评比采用的评比表是每个阶段课堂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仔细观察、分析自1999年第一次省优质课以来历年的优质课评估表,笔者以为,社会科课堂教学经历了由“分科教学”向“综合教学”、由“以教为主”向“学为中心”、由“教教科书”向“依标施教”、由“三维目标”向“素养立意”四个阶段的转变。
一、由“分科教学”向“综合教学”转变(1999—2002年)
20世纪90年代初,受传统观念影响,初中综合社会科课堂教学的状况一直是“分科教学”,即七年级由地理专业教师教授人文地理的内容,八年级由历史专业教师教授历史的内容,九年级由政治专业教师教授政治的内容。这与课程改革要求综合的意图相违背。于是,我们在1997年提出了“综合教学”的理念,倡导社会科教师进行综合教学,承担七—九年级全学段社会科的教学工作,同时要求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如知识综合、目标综合、问题综合等,以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1999年12月和2001年12月,我们分别在乐清和诸暨组织了两次社会优质课评比。
1999年的首届优质课评比,从一开始就强调了“综合教学”的概念,比如此次优质课的评估表(见表1)的名称中就特别强调了“综合”两个字。其目的是引导社会教师进行综合(跨段)教学,具体操作过程是:教师预先准备七、八、九年级三个年级的三节课,其中地理、历史、政治的内容均有涉及,比赛前再抽签确定上课课题。要求参赛选手精通社会科的综合内容,而不是只是分科教学,在其中“教师素质”一栏中,尤其强调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此处虽没有点明教师的学科综合能力,但让“综合”的观念深入头脑中。
其实在这时,我们已经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并且开始尝试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从表2中的分值也可见一斑(50分)。
这两次活动主要是在“综合化”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表明:综合教学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二、由“以教为主”向“学为中心”转变(2003—2006年)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主”的现象较为严重,忽视学生,很少有“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其表现有:要么是“满堂灌”“一讲到底”“自问自答”,要么是“满堂问”“一问到底”“一问一答”。总之,学生非常被动,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导致不少学生不会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的是淡化教师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进一步深入和推广“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从2003到2005年,我们在杭州、岱山、黄岩先后开展了三次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其课堂教学评估标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2003、2004两年的优质课评估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追求已经把学生的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表格中占据最大分值比重的项目是“学习过程”,这当然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专门制定“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评”的评估要素,其分值也大大超过了教师引导行为的分值。另外,我们还专门针对学生的学习制订了“学习效果”这一项目,从“三维目标”达成的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
到2005年的优质课,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又有了新的发展,即强调实践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第一次提出了复合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社会科课程性质的“四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在这一基础上,浙江省教研员牛学文老师总结了好课的标准。同时,构建了符合综合社会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策略。
三、由“教教科书”向“依标施教”转变(2007—2016年)
长久以来,教科書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自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其开始转变为强调“依标施教”。教科书的确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但并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圣旨”。在教学实践中,不依据课程标准施教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些教师都不知道课程标准。这违背了课程改革发展方向,也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为此,从2007年11月遂昌优质课评比开始,浙江省社会科优质课评比全部采用“依标施教”的方式,即优质课评比时课题不再直接从教科书的章节标题中选出,而是要求参赛教师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目标”中抽取一条,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自行确定比赛的题目。
2007年的优质课评估表除了继续坚持综合教学、学为中心的理念外,还明确指出教学目标必须符合课标,同时要切近学情,明确、具体、全面。因为是“依标施教”,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做了相应的要求。这些新的尝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在历次省优质课评比的评估表中,第一条要求一定是“符合课标”或者是“学习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其中,2011年温州举行的省优质课评比尤其典型。
从2011年的评估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多了“教学材料”的项目,这是由于当时的一个特殊情况: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已经发布,但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却还没有发行,这给了我们“依标施教”一次极好的普及机会。所有参赛选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参考,只能自己根据课程标准分解内容目标,精心选择内容。虽然,这对参赛选手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但很好地呈现了“依标施教”的完整过程。
四、由“三维目标”向“素养立意”转变(2017年至今)
2016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我们结合浙江省的特色和社会科学科特点,凝炼出“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社会科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这一次的评比不同以往,除了一直强调的综合性、学为中心、依标施教外,还突出了“以培育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同时还首次指出了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要“分层化”,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回顾20年的浙江省社会科优质课评估表变化,我们发现了社会科课堂教学理念变迁的轨迹。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及其课型课例;凝练出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教学展开的方法,二者的核心指向都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