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 赵蕾
[摘要]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适应和未来发展等方方面面。文章首先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剖析了高职院校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具体举措:搭建学生成长发展诊断和选择平台;设计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实施图谱;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实践训练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诊断与改进 分层分类 就业创业指导
[作者简介]程伟(1982- ),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赵蕾(1985-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73-04
诊断与改进理念是教育部在2015 年提出的。这个理念的提出有别于传统的评估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革命性改革。《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与长期实行的评估工作相比,诊断与改进工作更像是刮骨疗伤,要舍得对自己下手,要揭开表面找到根源。
基于诊断与改进理念,要从理顺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分类指导推进、数据系统支撑等途径逐步落实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首先,针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现状自我诊断,找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建立针对不同问题的改进方案;其次,明确诊断与改进工作并不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的内容,而是要打破原来的工作方法和内容,在诊断的基础上去思考改进的策略,简化复杂的工作,去除无效的工作,改进过时的工作,推进一套切实有效的举措;最后,诊断与改进理念必须从顶层设计,由上自下层层落实。
一、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1.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组织分散,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分三种形式开展。第一种是课程形式,即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部分是求职实战、第三部分是创业指导。大部分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授课人员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第二种是社团形式,包括社团课、选修课和一些培训等。指导人员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第三种是讲座形式,即在大学三年级顶岗实习前进行集中的就业指导教育。讲座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学生,讲座人员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看起来做得比较系统了,有集体授课也有个别指导,有入学教育也有毕业教育等,但是仔细诊断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单一。虽然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不管什么形式和內容,基本上都是同一类队伍在指导。其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安排不当。第一部分内容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一年级就实施了,但到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才授课,时间滞后;第二部分内容求职实战,包括求职信息收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这些是大学三年级才会用到的知识和方法,在大学二年级授课略显过早,授课时学生并不认真对待;第三部分内容创业指导,课程安排只有几课时,只能是概念普及,效果基本没有。本应该贯穿大学三年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通过一学期几十个课时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最后,就业创业指导其他形式的工作开展时随机性大,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够,内容相对单一,不能适应学生的多样性需求。
2.普遍重视就业结果,就业过程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不够。每所高校都很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就业率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质量的好坏。
就业过程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少。专业和职业教育是方向性的教育,对学生很重要,但一些学校往往只是安排一场讲座就完成了入学专业教育,让高中刚毕业的学生很难对专业和职业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二是关于素质提升的教育散。素质要提升是共识。素质包括很多,比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但教师和学生可能并不完全清楚学生就业真正需要提升的素质,因为不同性质的工作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对于学生的需求很多情况下是指导者的主观想象,缺少真实客观的调研。三是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偏。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高校都重视的工作,但针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的心理辅导投入较少,如如何处理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如何提高心理抗压能力、转变角色过程中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等。
3.学生职业理想淡薄、职业道德滑坡、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对职业了解得不充分,导致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强,职业选择上随机性很大,职业理想淡薄,缺少职业激情和理想抱负。低职业认同导致高离职率,从《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看出,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与2013届(24%)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与2012届(43%)基本持平。笔者所在高职院校通过第三方麦可斯的调查数据发现,近五年毕业生的离职率是2012年40%、2013年47%、2014年43%、2015年47%、2016年49.54%,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2%)、“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1%)、“追求更高薪资福利”(31%)。高离职率说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比较随意,对职业的尊重、敬畏和热爱等方面做得不够,对用人单位的责任和诚信做得不够。频繁的跳槽不但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更给大学生贴上了没有职业道德、不诚信和不可靠等标签。另外,当代大学生处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市场经济体系和多元化思潮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财富的追求、个人地位的攀比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等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导致选择职业时过度看重工资待遇,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职业。快速致富、一夜成名的想法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职业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剖析
分层就是分开层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指导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来说,结合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发展规律,可以确定三个阶段:大一的迷茫期、大二的成长期和大三的成熟期。再结合每个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等,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分类就是区分类别,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学习需求及职业选择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指导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来说,学生需求可以分为三大类:就业需求、创业需求和升学需求。以就业需求为例,虽然都是就业,但不同专业和职业有着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岗位要求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和精神等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必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1.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不管是就业、升学,还是创业,首先要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客观的自我评价。通过量表的测量、分析和咨询,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和职业倾向等。其次,让学生在结合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个人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最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仅要面上铺开,更要点上跟进。就业创业指导者采取案例分享、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有效认知。
2.推动第二、第三课堂建设。就业创业指导不只是理论指导,更是方法指导和实践体验。企业参观、活动实践、模拟面试、分享交流等实践类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切身感受远比理论说教更有效。推进第二、第三课堂建设不只是开展活动,还要完善制度,保证有活动、有制度、有评价、有效果。
3.加强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学生的最终竞争力就是就业创业能力。要想做好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就必须细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指标,并且在就业创业指导中把这些能力指标分层分类落实到每项教育教学过程中。
4.构建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新体系。构建高职院校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新体系,不是把已有的授课内容、活动等进行简单整合,而是把已有的东西进行拆分,通过顶层的设计、平台的搭建和效果的监控,把真正需要的东西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尊重主体、细分目标、统筹设计、过程跟踪、结果反馈等,这有利于提升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衡量性。
三、高职院校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具体举措
1.搭建学生成长发展诊断和选择平台。要想做好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做到有效指导(如76页图所示)。第一步是根据高职高专类人才培养要求、学校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标准,制定学生学业发展标准、职业发展标准、个人发展标准和社会能力发展标准,并基于标准分别设计学业发展自测表、职业发展自测表、个人发展自测表和社会能力发展自测表。第二步是搭建学生成长发展诊断和选择平台。把标准和测量表导入平台,学生每学期初通过平台进行自我測试,测试后自动生成自我诊断雷达图,直观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数据情况,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三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诊断情况和需求,在平台上选择本学期想要参加的活动、培训或者个人学习计划。班主任可以看到班级学生的整体需求分布,二级学院和学校可以看到自己学院和学校的整体需求情况。第四步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分层次分类别制订各项育人方案,并及时跟踪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第五步是测试对比循环。学生每学期自我诊断一次,并对比上一学期的情况再次进行需求选择,然后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再次调整育人方案。
2.设计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实施图谱。通过学生成长发展诊断和选择平台,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真实需求,打破常规、改变固有模式推进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以学生需求为本,围绕主要知识、能力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设计出高职院校分层分类就业创业指导实施图谱,具体如77页表所示。
3.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实践训练体系。笔者提出“321齐步走”就业创业指导实践训练体系。“321”对应的是三个课堂:“3”是第三方课堂,主要是企业对接和实践。加强企业对接,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教师和学生通过企业走访和实践,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岗位要求和行业发展等。通过第三方课堂让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明白要学什么,即“知彼”。“2”是第二课堂,主要是校内的各种平台测试、大赛、讲座和社团。通过平台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大赛让学生进一步验证或者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通过讲座和社团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提高什么,即“知己”。“1”是第一课堂,主要是课堂教学、情景教学和展示交流。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大量理论及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明确职业目标;通过情景剧表演、模拟面试和创业沙盘演练等让学生体验就业创业过程,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技巧;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评估自己的就业创业计划书的完整性和现实性等。“321齐步走”实践训练体系看似打破常规育人顺序,实则符合实际育人需求。当然,“321齐步走”实践训练体系是在三个课堂同时进行的。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诊改与评估的区别[J].职教论坛,2017(6).
[2]陈向平,袁洪志.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
[3]麦可斯研究院.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王艳,王伟,雷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
[5]戴勇.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6(7).
[6]卫爱国,胡文明.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就业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14).
[7]许桂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5).
[8]陆芳萍,吴静.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