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华
【摘 要】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增强学生互动的交往形式,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集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为一体的双边情感体验法。而小学的品德与社会科目是小学生获得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因此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促使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品性,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能,以下本文将对其具体应用做出分析以及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 品德与社会 小学教学
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积极培养综合性人才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以及健全学生人格。为此,随着教育课标的改革,对于小学生的培养我们应立足当下,用适当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其中体验式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提高自身能力,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上引入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追求道德修养,在体验中能够亲身观察、感知、体验,利于良好道德的养成,促進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分析体验式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个性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内容有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其中体验式教学方法连接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氛围,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学体验。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尤其适用,通过建立教学情境进行体验,以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感知道德,认识生活,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以及适应社会提供指引,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为此引领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感悟生活,接受品德教育。
1.创设教学情景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符的教学情景,以实现知识能够从书本上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展现,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深入体验,达到教学目标。
方法一:利用实物情境法,呼唤学生内心深入情感体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主要是健全小学生人格,激发学生生活中已存在的情感进行教育,那么,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触发小学生的情感弦,促使学生在看见所熟悉的物品时引发相关的情感,然后教师针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道德教育。
例如:在课程《家人的爱》中,课程设计可以组织学生在课程之前搜索相关实物,比如与父母的合照、父母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最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等,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互动,以此呼喊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在物品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爸爸妈妈给予自己的爱。在事物情境中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全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未来生活中看到相关物品能够快速回忆起家人的爱。
方法二:再现生活情境,以满足学生对知识鲜活理解的需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提供生活中的鲜活素材或真实场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体验氛围,以帮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知识。
例如:在《和睦相处》课程中,将教材中的几个片段: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不遵守游戏规则、生气难过、最后游戏玩不下去、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知错认错、遵守游戏规则以及一起开心玩游戏的相关场景利用多媒体进行剪辑制作成动画片的形式,加入配音和动态效果,以直观的方式感染学生的感观,而后进行教育,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人人都要遵守规则,才能使我们愉快的进行玩游戏,生活才能井然有序。所以贴近生活的教材能够更好的使小学生进行感知,在玩游戏的时候学生们会触景生情自然记起与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遵守规则,以上就是通过生活情境再现来引导学生对与朋友之间相处模式和原则进行深入感受和体验。
方法三:创设两难情境法,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以促进行为的规范性。小学生处于一切待开发状态,在各方面思想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家人和老师进行耐心的讲解,在道德两难面前锻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事物,以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引入道德模棱两可的情境供学生选择,比如著名的“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故事大概内容是海因茨的妻子身患绝症,但他没有买药的钱,并且医生坚持不给钱就不给药,海因茨因为救妻心切,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偷药给妻子治病,在此对学生进行提问,海因茨是否应受到法律的惩罚呢?在此问题中重要的不是学生做出何种选择,关键是他们作出选择的理由,为此将道德发展划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将此方法应用于道德教育中,促进学生接触两难道德情境时深入理解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以提高学生对道德判断标准和实际推理能力,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组织实践活动
体验法最关键的就是实际活动,情境法多利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在实践中能够让学生现场领悟,在体验中增加感知,为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设计活动。
方法一: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该方法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与考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年龄小,感知差,对于生搬硬套的方法接受能力差,运用情景模拟法便于带动学生兴趣,将教材中枯燥内容转变为生动、直观的情景,营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教材内容的情节加以模仿,以达到教学目标。情景模拟法不仅是受学生欢迎的体验式教学,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方法二: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促进学生换位思考,对学生的德行进行深入的内化。通常小学生的思维不开放,对事物的感知受局限,在课堂上加入角色扮演环节,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置换成他人的角色开展活动,体会该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所处的境地,以进行换位思考,审视自己伤害或不利于他人的言行从而进行约束,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行。
方法三:游戏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多接近实际生活,并且小学生心性不成熟,活泼好动,爱模仿。以此教师要尽量将实际生活的缩影展现在课堂上,利用小学生的天性特点设计游戏活动以及相应的情境,号召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各自表演和模仿特长,通过对整个情节的排演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会,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3.开展课外拓展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融合道德思想的综合性教育,将社会基础知识连接在一起,与实际生活相贴近,为此教师应尝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社会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
方法一:课前课前环节。课前体验是为课程的开展做铺垫,例如在《珍惜粮食》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绿色实验基地进行实践,种植、为蔬菜浇水、除草等项目,通过实践让学生们感知农民伯伯的艰辛,从小小的一颗种子精心呵护培养成可食农作物,经历漫长的过程和琐碎的步骤,为此,增强小学生对辛苦的感受,对粮食的认知,从而珍惜粮食。
方法二:课后体验环节。通过课上的学习,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但为巩固教学实际效果适当增加课后体验环节,一是对知识强化巩固,二是对知识的延伸学习。例如在《做学习的主人》课程结束后,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搜索从古至今的文人志士,他们钻研学习以及珍惜点滴时间的故事,组织座谈会,调动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故事与大家进行分享,并讨论故事人物的精神,以及受到的感悟,以帮助学生将课程内容深入理解以及明确自己的行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情感迸发、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感知,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致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兴林.体验式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7(4):134.
[2]梁力丹.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7):60-61.
[3]刘成燕.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应用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