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国学经典》教学优化策略初探

2018-05-14 16:38常绍芳
教育界·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中职学校

常绍芳

【摘要】《国学经典》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独立开设的课程,是适应和满足当前中等職业学校学生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文章结合语文学科和教学领域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学经典》进行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以期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学经典》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职学校;《国学经典》;教学优化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通过两到三年的学校教育,结合有效的实习、实践,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逐渐重视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引导、培养,倡导基础文化课人文性的回归,完善基础文化课的开设,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中存在的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文化课没有用、文化课可学可不学的陈旧观念。中等职业学校《国学经典》课程的开设及相应的教学探索也由此逐步开展起来。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已将《国学经典》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全面、系统地选择,即使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因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不同而缺乏统一的标准,且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模式,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不仅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针对性不强,还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校本教材的进一步系统化与完善

在中等职业学校《国学经典》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打破观念上的壁垒,树立开放的理念,同时,可以邀请对国学经典有见地、有造诣的学者、专家指导,或给予中肯的意见。再者,必须综合考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及年龄特点,选择和编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富于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

在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可以选取儒家经典篇目,也可以涉及《道德经》《孙子兵法》等诸子百家的内容,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习惯养成等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兼容并包的特点加以了解。在形式的安排上,可以有经典篇目的原貌呈现,也可以摘取经典语句,既可以以点带面,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在环节的设置上,可以是原文赏析,也可以是拓展活动的构思。同时,《国学经典》内容的选择本身要具有扬弃和继承再创新的精神,能够对选取的经典内容赋予时代新内容,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引导作用。总之,在《国学经典》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打破一家之言,破除思想的藩篱,从内容上给学生以多元化、多角度的呈现,使学生可以通过《国学经典》课程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多元化地借鉴和吸收。

二、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国学经典》教学有序推进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是进行《国学经典》教学还是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教师都必须是行走在第一线的。只有教师的国学素养和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要求,有宏大的国学理念和视角,掌握并熟悉鉴赏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教师国学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下,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东风,加强对国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传统的集中培训、脱产研修,也可以是现在较为新颖的网络教育,从而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国学教育师资水平高下不一的现状,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学教育不断地注入活力和动力。

(二)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国学经典》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虽然缺乏系统的国学教育,却具有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学习经历,具备强化自身国学知识的良好基础,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和研究中将传统文化与不同学科、专业方向进行有机的渗透、结合,保障《国学经典》育人教书的良好效果的实现,这也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师资培养的有效方法。

(三)强化内在修养,锻造高尚师德

所谓“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教师的职业内涵中原本就囊括社会道德的塑造和传播的内容,与《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有许多契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优秀的精神品质,正如德国的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身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促进真正的教育事业,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素养的提升也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和指导,对自身言行的规范和严格要求,促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三、整合多方资源,灵活教学方法

“要搞好国学,我们的教师就必须有一定的国学底蕴,并且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得法。”教学形式的新颖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和贴合实际,是中等职业学校《国学经典》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打破教学常规,重视学生主体

中等职业学校《国学经典》教学不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择选的精华内容僵化的讲解,《国学经典》课堂也绝不是教师沉闷的一言堂。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考量课堂教学。尤其是《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具体方法的选用,最关键的是促使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如学习较为生涩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联系相关浅显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进而实现学习目标。

(二)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吸引学生关注

在《国学经典》课堂上引入现代元素,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就是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音乐、图片、PPT、Flash短片、小动画,影视片段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都是《国学经典》课堂可以借鉴和使用的教学资源,生动的画面、直观的听觉或视觉感受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如在《国学经典》的课堂上,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以古乐伴奏,不仅可以营造特定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可以在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旋律中,引导学生辨识古典乐器的不同特色,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陶冶性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细微而有趣的内容。

(三)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实际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应重视这些专业差异,注重与专业学科的渗透,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选择各异的教学方法。比如学习《春江花月夜》,从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特长入手:要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根据对诗歌的感受制作PPT;督促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准备一篇不少于3分钟的口头讲演;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寻找适合诗歌表达情景的音乐,分组编排舞蹈……在此环节中,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PPT操作能力,侧重旅游专业学生即兴表达的训练,重视学前专业学生肢体语言的表达。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将学生的情感引入不同的表达渠道,和自身的专业结合,从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面去感受古典诗歌的精彩,在实际教学中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全面反馈教学成果

打破原有的以考试成绩定量评价的程式,加强信息的公开与反馈,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甚至企业等作为评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走向自觉评价的道路。尝试以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参考,动态关注学生在《国学经典》学习过程中的课堂互动、自我展示、作业完成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期期末对课程的考核,综合给予评价。打破一纸试卷定优劣的方式,给予学生成绩(分数)的激励,但更关注过程。通过“自评”“互评”“他评”,将常态化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关注学生《国学经典》的学习效果。

五、创建特色教育模式,探索学校“职教+特色”式发展道路

职教攻坚以来,职业教育既迎来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的大好时机,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强大压力。中等职业学校在这一背景下想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在常规之中需求突破,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不仅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更着力打造学生人文素质等“软实力”。将国学经典教育教学作为办学的特色,使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实现学校到企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学校教学质量获得较高的美誉度,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最终保证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關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364/moe_369/moe_405/tnull_4725.html,2000-03-21.

[2]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26.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4]成特立.论当今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及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9-10.

[5]孙贵定.教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6]张光兴,张劲松.国学概要:以国学的文化解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张隆华.语文素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02):1.

[9]刘鹏呐.如何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37.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国学经典当代普及现状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