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功成不必在我”

2018-05-14 20:31李昌森
中华魂 2018年6期
关键词:为官者功成政绩观

李昌森

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时说,“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一番话充满哲理、语重心长,是对现代官场的点拨。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态度,它揭示了为官者如何处理好前任与后任、显绩与潜绩、当前与长远、栽树与乘凉的内在关系,为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政绩观指明了方向。做官为了什么?不是为了个人功成名就,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而是为民造福谋利。谋利既要谋划眼前,更要谋划长远。凡事要考虑打基础、可持续,要注意和防止各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行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建功立业是为官从政者的一种追求,但“政如农功”,不可能一日见效、立竿见影。政绩是个积累的过程,兴业需要铺路奠基、传棒接力,任内可能功业未成,但可为后来人打好基础。山西右玉县60多年来18任班子不搞个人政绩,不搞“亮点工程”,埋头苦干,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终于把不毛之地打造成闻名于世的“塞上绿州”。河北省塞罕坝林场人,50年凝心聚力,一门心思积木成林,三代人奋斗不息,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上,成功造林百万亩,造福人民,成为世界公认的绿色典范。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精神,造就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

“功成不必在我”是面镜子,能透视出为官者的灵魂。千秋功名看政绩,凡为官从政者,谁都想干出名堂、干出政绩,这并没有错,但不同的政绩观有不同的行为指向。有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如果政绩观偏了,为了政绩沽名钓誉,为了政绩急功近利,不仅会劳民伤财,而且损害党在民众中的形象。那些只求锦绣浮华、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那些为了“面子工程”,动不动就搞全国之最世界之最,不惜竭泽而渔、透支环境的;那些热衷做表面文章,看得见的地面工程全力以赴,而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却负债累累的;那些弄虚作假、给GDP注水、虚报冒领骗取荣誉的……不是要好好照照镜子、思忖思忖吗?某省会(合肥)耗资2亿元建了个山寨版的“鸟巢”,还没来得及显摆,就成了烂尾工程。这些“功成在我”的所谓政绩,与“挖坑坑人”有何两样?人在做,天在看。你干得好不好,功劳有多大,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民心才是定盘的星。越是想留芳百世的,越容易被大浪淘沙;越是居功自傲的,越容易被人瞧不起。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境界。《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曾刊发了《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文章,记叙了一位一直让习总书记念念不忘,称赞为“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丰碑”的县委书记的生平事迹。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几十年努力,在沿海造就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34年后,当人们见到那一大片一大片参天大树的时候,自然想起老书记当年带领他们艰苦创业的情景,他的名字深深刻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中。什么是政绩,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才是政绩;什么叫口碑,刻在老百姓心中的才是口碑;什么叫功劳,经得起“回头看”的才是功劳。这使人想起包青天的那句名言“坐官最怕叨念功”。他一生办了那么多公案、铁案,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日夜操劳似魏征”,但在他看来,为民“操劳”是为官者份内的事,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不应该的。应该做好的事做好了,还有什么“功”可表?正是这种境界,成就了他留芳千古的美誉。世界就是如此有趣,越想让人记住的人,人们忘得越快;越不计較自我得失的功臣,人们记得越牢。

猜你喜欢
为官者功成政绩观
剑麻花二首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
领导干部不能拿“功成不必在我”当挡箭牌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交友的基本常识
政绩看“观”不看“官”
老子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