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飞
【摘 要】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源远流长的思想,深刻隽永的意义为后人所称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择经典诗文之精华,开展有效经典诗文诵读意义深远。本文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方面展开阐述,探寻适合小学一年级的“经典诵读”之路。
【关键词】国学 经典 诵读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开篇之言摆明的态度显而易见:不选捷径,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认真、踏实地拿出行动,积以时日,梦想变为现实,事业获得成功,这就是非凡的“经典诵读”。
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更应引导孩子诵读经典。一年时间,一(2)班的孩子已背诵《日有所诵》、《走进国学》、《文言启蒙课》,共积累儿歌、童谣80篇,古诗词24首,文言文32篇,各类经典片段18篇。经典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必将在他们的生命里开花。一年来孩子们读之、诵之、喜之、乐之,与经典为伴,令人感受着充盈于心间的那种愉悦感。当下诵读经典,不仅孩子读,大人也来读。往大处说,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已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少壮需努力——为何学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源远流长的思想,深刻隽永的意义为后人所称颂。国学中的思想及人物言行会直接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有专家称,如果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和养成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强,学习时间充裕的良机,择经典诗文之精华,开展有效经典诗文诵读。这对于传承经典文化,陶冶儿童情操,塑造儿童灵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小渠清如许——学什么
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诵读的书目。
1.《日有所诵》开启诵读之门
《日有所诵》是一套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儿童诵读教材。教材以儿童为本位,所选文本从儿童的心性出发,皆是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之作,能打开儿童的心灵,启迪儿童的智慧,让儿童喜读、乐读。刚入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水平不一,未掌握拼音也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刚开学,部分孩子未能适应小学生活,早读开始还在校园里玩耍,得找本书让他们读读才行,而且所选诵读文本内容要足够有趣,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经过精心挑选,我们选择了薛瑞萍老师主编的《日有所诵》。第一篇《数字歌》巧妙地把数字和孩子们的游戏练习在一起,“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十个手指头,就是两只手。”整首儿歌节奏明快,押韵顺口,笔者领着孩子们读,让他们做动作读,没读几遍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背。笔者引导孩子们用手指读,教他们如何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孩子们兴趣盎然。早读课上,这样短小有趣的儿歌孩子们每天可以背两到三篇,每天诵读的量根据篇幅长短和孩子们的接收程度来调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班里大部分孩子已将小学一年级《日有所诵》背完。
2.《走进国学》传承经典文化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曾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走进国学,诵读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亲近母语、增长见识、修身养性、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国学经典层出不穷。作为一年级孩子的国学启蒙书,我们选择了《走进国学》。《走进国学》是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八单元,其中前面七单元每个单元六篇诗词或经典片段,第八单元为两篇台州方言俚语和两篇台州童谣。这是一本注音读物,有了拼音这根拐杖孩子们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早读课上,我们或跟读或自由读穿插拍手操等游戏,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除第三单元《声律启蒙》节选较为复杂,孩子们需要两天一篇,其余内容一天一篇,两个月的时间,一年级的《走进国学》被孩子们顺利拿下。
3.《文言启蒙课》铸就精神家园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过:“没有文言文这把钥匙,你就是对这个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為是的狭隘现代里。”学者张中行认为:“两三千年来,文言用它的无尽藏的表达手法的宝库,为无数能写的人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并且如苏轼所说‘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我们的孩子不应该是对这个世界目盲的人,他们有条件学习文言文,爱上文言文。《文言启蒙课》一书就有如此的魅力。全书分八个单元,每单元有相对独立的主题,如远古的人、孝为先、学习的秘密等,文章短小有趣,孩子们读之、诵之,从一个个古人的故事中发现一个更真、更善、更美的自己。
三、源头活水来——怎么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经典诵读的重要性,不如每天快乐的行动起来。从知之到乐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方式方法起着催化的作用。
1. 定时定点诵读
清晨来到校园总会听到班里传来朗朗的书声,诵读小班长正带领全班同学诵读经典。只要有热情,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人人都可以来当诵读小班长。早读课上,老师领着全班同学有序开展活泼有趣的诵读活动。诵读时,教师从学生的坐姿、运气等方面指导,带上动作,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从一开始一句一句跟读到看拼音自由读再到有滋有味地诵读,孩子们一天天的进步有目共睹。
2.随时随地诵读
经典诵读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与经典相伴的孩子们不仅课内喜欢读,课余课外同样喜欢诵读经典。放学铃声响起,班长一声号令,全班齐背“三字经﹒首孝悌……”孩子们边背边整理书包,动作麻利有序。别慌,队伍行进的路上我们还可以来几首。放学途中,坐在爸妈的车里也来展示一下今天的诵读成果吧,别看年纪小,背起国学可比爸妈强多了。回家写完作业又迫不及待地背了起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完之前的顺便也预习一下明天的背诵内容,没读几遍竟然会背了。看来在长期的坚持下,孩子们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3.各种竞赛诵读
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课堂上笔者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如“声律启蒙”吟唱比赛,孩子们跟视频或录音在家自学,课堂上摇头晃腦地吟唱起来“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稚嫩的声音在校园上空飘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课堂上的师生竞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如教学文言文《钻木取火》,师领着孩子们读了几遍,帮助孩子大致理解句子意思后师生比赛诵读,孩子们兴致高涨,特别是孩子赢了老师,那小脸开得比花还娇艳。
4.搭建平台诵读
小学生对各种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引导孩子们经典诵读的道路上我们搭建了各种平台。我校有良好的经典诵读的氛围,每周一升旗仪式前各班会轮流到主席台进行经典诵读展示,形式丰富,或诵、或吟、或唱。每当这时,我班的孩子总会蠢蠢欲动,他们多想成为台上的一员。隔周的班队课上我们会进行“经典诵读主题队会”,孩子们或个人或小组纷纷上台展示,学过舞蹈的孩子还能跟着边跳边唱。每天班级群的微信背诵打卡更是他们展示的理想舞台,部分孩子为了让自己的诵读效果更佳,拍视频前还要特地打扮一番。如一次诵读《女娲造人》时,一女生特地换上飘逸的长裙,边诵读边做动作,读得有板有眼,有神有韵有味道。
5.融会贯通诵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长期的积累,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便会融会贯通。经典国学启蒙阶段重在积累,积累多了便功到自然成。我们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最终希望经典能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从经典中获得启示完善自己的生命。如教学部编教材一下《一个接一个》这篇课文,学完课文内容后,师问:“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上课铃响了你会怎么想?”一生举手回答:“我不会不开心,上课多好呀,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我最喜欢上课了!”另一生评价:“老师,我觉得他已经做到了乐之者”。原来前几天领着他们读了《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么到位的评价!多么有内涵的评价!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日坚持诵读,就是练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经典不是用来仰望的,经典诵读,可以说是课程改革中一场既广泛又深入的“薪火传递”,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重建。在诵读经典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文华.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J].小学语文教师,2015年第12期
[3]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小学.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C].2015.
[4]常州市溧阳市河心小学.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C].2014.
[5]山西省孔子文化研究会.关于中小学开展“中华国学经典教育”—-暨“国学进课堂”.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