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姗姗
摘要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优势。地理课堂应该从唤醒生命意识、提升生存技能、润泽生命价值三个方面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 灵魂 生命教育 初中地理
一、问题的提出
湖南弑师案震惊全国,为什么一个周围人眼中的“好学生”却残忍地将水果刀对准了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班主任?这个不幸的事件说明了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本质被异化,即学校、家庭、社会对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欠缺以及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提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关注学生成长、润泽灵魂是当前教育亟需关注的问题。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方面以及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感悟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有灵魂的教育以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社会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生命教育应该关注生命成长,润泽灵魂,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地理课堂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教育功利化导致人们只看重分数,以分数来评论学生的好差,以至于漠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忽视了生命教育,即教师眼里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这样一种忽视生命个体的教育没有给予生命个体极大限度的尊重。就终极目标而言,当代教育应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内在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个性,不断提升其价值与地位,最终形成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活生生的个体。
2.生命教育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初中是学生发展的快速时期。这时候的学生是矛盾的集合体,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在心理上表现出成熟和幼稚共存、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自尊心增强、片面性和表面性共存的特点。这一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内容与方式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把握好规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生命都是需要尊重的,而且尊重是相互的。一旦不尊重生命个体,就得不到生命个体的尊重。弑师案以及案后学生的“淡定”“漠不关心”的状态,跟我们日常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要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要惠泽人类社会,还应该让青少年与具有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3.生命教育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
自2002年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从过去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转变,教师需要做的不是过多讲述有关知识,而是更多引领学生去体验、感悟自己的生命经历及经验。罗杰斯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整体人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在认知上、情感上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生长和教育完全是一体的,伴随着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修养,越来越有责任感。”所以,课程改革需要生命教育理论做支撑,教育需要回归生命。
4.生命教育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湖南弑师案值得教师反思的是:教育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功能,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获得分数还是引导个体生命的成长?答案是:学生不是教师或者学校获取名利的工具,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要育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生命成长。现行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挥散不去应试教育的阴影。在初中教学中仍然偏重智育、考试科目、分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在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繁杂的考试、过高的期望重压下,心理承受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陷入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状态中。长此下去,有些学生就会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有的则会自暴自弃、轻生,甚至产生仇恨的心理。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氛围,有利于教师、家长和青少年的沟通,促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
四、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栏目主要有“阅读材料”“活动”,其中阅读部分是对正文内容的有益补充,具有选择性和层次性,体现了教材的弹性;“活动”往往针对一个地理现象、事实或原理,引导学生探究,主要有资料分析、动手、辩论等活动形式。在地理教材的各类专栏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材料,对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培养学生情感,塑造学生心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这节阅读栏目中探讨人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除了让学生了解炎热与寒冷的环境对人种肤色、发色、鼻子形状的影响外,还教会学生无论什么肤色的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学会尊重他人。进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或者身體有缺陷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更不能用语言暴力去攻击他们,让学生学会珍惜他人生命,唤醒生命意识。
2.地理教师为生命教育提供保障。
一方面,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开展生命教育。地理教师不仅拥有扎实的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比其他教师有着更强烈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和人地观。这些观念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能在不知不觉中滋养学生的心灵,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板块运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汶川地震,展示一系列救援图片,在学生感受到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危害时,紧接着展示出“‘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之全国对汶川地区的关注和支持”,让学生体会到在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与真情的伟大。最后,教师模拟地震发生的情境,让学生掌握地震逃生技能,强化防灾、抗灾意识,同时播放视频,让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教师通过真实案例的解说并结合地理知识内容开展教学,很好地将生命教育寓于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捕捉新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地理教师的野外实习经历有助于开展生命教育。地理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有野外实习的经历,在实习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学习野外定向、野外给养、野外避险等生存知识和技能,这为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直接经验,这是其他学科教师所不具备的。例如,课堂上讲解滑坡泥石流时,教师结合自己实习时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实习经历,引导学生分析滑坡发生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易发生滑坡以及滑坡发生时应该如何选择逃生路线、运用逃生技巧。
五、地理课堂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地理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来开展生命教育。
1.注重生命意识的唤醒。
生命意识的唤醒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诞生,意识到生命的存在,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和成长的艰辛。生命意识主要包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保护生命。在地理教学中唤醒生命意识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法和体验感受法。
研究性学习法,侧重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能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现生命成长。例如,在讲到水资源时,学生通过每年我国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的状况,知道我国水资源浪费与污染的严重性。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深切了解家庭用水状况以及农业用水情况,了解水资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知道水资源对人类非常重要,进而唤醒学生珍惜水资源、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体验感受法,主张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参与到与生命有关的体验感受中,强调在地理学习之余,用眼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表达,用双手去体验,在身体与外界接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用心去感受周围环境中每一种生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强调自我认知过程,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例如,在讲到三江源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杀戮时,教师播放纪录片《可可西里》,让学生感受藏羚羊被大量猎杀并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三江源地区的藏羚羊,谈谈对人类大肆屠杀自己同伴的看法,并将想法写出来,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以动物的视角体验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动物也有自然界赋予的生存权,延伸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做到自尊与尊重他人,唤醒尊重生命的意识。
2.促进生存技能的提高。
强化生存技能即通过知识和实践的学习提高一个人有效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能力,以及个人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适应和积极的行为能力。生命教育中的生存技能主要包括挫折应对能力和逃生技能。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以及独立意识的逐步形成,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自制性与冲动性并存,对挫折或逆境缺乏必要的忍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没有得到及时指导,往往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地理教学中可以渗透关于如何处理挫折的教育,比如在讲非洲的粮食、人口、环境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非洲南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现状,了解面对如此落后的状况,非洲人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发展本民族的状况。因此,教师可以渗透这样的观念:有的学生可能成绩不太好或者学习负担过重,不要自暴自弃,眼前的困难或者挫折不是什么大事,保持好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逃生技能的强化可通过课内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存技能相关的主题知识,积极探索课堂内外主题教育的形式,如黑板报、演讲、模拟演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逃生技能。比如,模拟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场景,教会学生必要的逃生技能。
3.实现生命价值的润泽。
实现生命价值即通过教育来实现生命个体的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生态发展的意义。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准确定位并找到生存的价值。地理教学中生命价值的实现可以运用课堂渗透和榜样示范两种对策。
课堂渗透侧重通过地理课堂的知识教学,将知识与学生生命意识联系起来,将较为抽象的生命价值观融入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我国农业时,季风气候对农作物而言能实现雨热同期,但季风的不稳定也是导致旱涝频发的“罪魁祸首”。那么从这个案例可以推出:在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应当正确看待,找到自我的闪光点,最终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榜样示范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主张通过身边好人好事,引导学生吸取正能量,改善自身的行为,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实现社会价值。例如,在讲到日本捕鲸业时,可宣传绿色和平组织为保护鲸鱼所做的努力,让学生明白这是无私奉献的大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于让自己和他人活得更美好;在讲到巴西热带雨林气候时,可适当渗透热带雨林里疟疾严重,来自世界各地的无国界医生为了改善当地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技术,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冒着危险去帮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当地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关注生命个体的成长。当前的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本质,而回归教育本质应指向生命教育,關注生命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