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婷
摘 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拟制精当,则能使文章焕发光彩。中国汉语修辞博大精深,2017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系列文章中,作者巧用比喻、恰用借代、妙用比拟、善用排比、借用对偶和采取引用等修辞手法精拟标题,从而点亮文眼。这种运用修辞手法拟制文章标题的做法可资借鉴。
关键词:标题;拟制;修辞手法;文章
俗话说,“文好题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使之有持续阅读的欲望。因此,精心拟制标题对顺利完成一篇论文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中国汉语修辞博大精深,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将语文修辞手法运用于论文写作,能收到意外之喜。下面笔者以2017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系列文章为例,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拟制文章标题加以简要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巧用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是指当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某些相似之处时,我们便可选用其中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一般而言,其涵盖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形式,在论文写作时如能巧妙运用,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之效。
我们在拟制标题时巧用比喻对某一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会使文章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引发读者共鸣。例如,第2期江苏扬州孙干老师《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一文,将“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比喻为人民的“精神食粮”,语言直白生动,顿使抽象理论形象化;第7期湖北恩施文家顺老师《一线串四珠 珠珠皆亮丽》一文,以“一线”喻“学科核心素养”,以“四珠”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使得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要素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而使文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了读者持续阅读和探究的欲望;第10期河南郑州关亮老师《丝路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明珠》一文,以“明珠”比喻习总书记的“丝路新语”,让“丝路精神”焕发生机、明艳夺目;第11期安徽阜阳刘雪娟老师《一轮复习的“虎头”和“豹尾”》一文,则将课堂教学的自学阶段(“虎头”)和总结反思阶段(“豹尾”)巧连妙接,既抓住“虎头”,又收好“豹尾”,整个复习过程和谐统一,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无疑,拟制标题,巧用比喻,不仅显得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而且能化深刻为具体、转抽象为形象,值得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借鉴和模仿。
2.恰用借代
借代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场景映衬大局面、小事物反映大事件,从而使文章更简洁明快。其并不直接点明文章揭示的人或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恰当地应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文眼更加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借代的修辞效果通常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例如,第10期湖南湘潭杨有平老师《照亮教材文本解读的“四面镜子”》一文,用“显微镜”“平面镜”“瞄准镜”“望远镜”分别指代“探寻文本细微处、补充文本空缺处、重视文本重难处和跳出文本看远处”;第10期福建南平欧捷老师《学生内心的“诗与远方”——谈政治课教学之魂》一文,用“诗与远方”巧妙指代抽象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诗意化的表述顿使抽象哲理散发人文艺术气息;第12期吉林松原张玉禄老师《我的一些雕虫小技》一文,用“欲擒故纵、树上开花、借刀杀人”等三十六计中的一些“雕虫小技”,独辟蹊径,指代自身在课堂这样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所采取的不同战略战术和教学方法,为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当然,借代与比喻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代指另一事物,比喻一般是喻中有代,借代通常只代不喻。在论文标题拟制过程中,我们一般可以将多种修辞格交叉使用,使文章标题更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3.妙用比拟
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将甲物化为乙物,这种修辞格能够起到独特的效果,或增添文章独特的韵味,或把事物描绘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以此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都会经常使用比拟手法,文章标题的拟制也不例外。
一支精彩的孔雀舞,让人们记住了一个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余旭,第1期江苏苏州黄琳老师《守卫祖国蓝天的“雀之灵”》一文,将一个精灵般的女孩重新拉回大众视野,一支精彩的孔雀舞,让公众重新认识了这位用生命守卫祖国蓝天的女飞行员;第5期山东青岛高保卫老师被《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九场的一位平凡选手——白茹云所感动,故而以《远处有“白云” 有诗和梦想》为题,将白茹云的经历娓娓道来,使这朵“白云”般女孩的不凡经历跃然纸上;第6期广东阳江林瑶林老师《让原创诗词在思想政治课堂“生津润燥”》一文,则采用拟人化手法摸索出在课堂教学中“植入”原创诗词的方式,从而有效滋养了课堂的“生命”;第8期江苏常州吴晨华老师《设计美妙“引力波” 捕捉课堂心跳》一文,由平静的水池里丢进一块石头会产生波纹,联想到若将这种波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便可能会产生“课堂的心跳”;第12期江苏淮安徐振伟老师《做好教师专业提升的“充电宝”》一文,更是巧妙地将“研训员”比拟成“充电宝”这一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数码电子产品,使二者的相似点跨越时空界限,实现完美融合,让读者眼前一亮。
物本无生命,将之拟人化,标题自此多了份灵气;人虽有生命,将之拟物化,文眼由此添了份生动。妙用比拟,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让抽象的植物、动物或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赋予文章既定的特质,值得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持续探索。
4.善用排比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主要运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等)或者句子并排(三句及三句以上),以达到一种增强语气的效果,令人读来朗朗上口。
以排比说理,能突出条理分明、逻辑明朗;用排比抒情,能彰显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拿排比叙事,可实现层次清晰、形象细腻……总之,排比富有节奏感,能够增强语言张力。例如,第1期福建厦门郭晓静老师《用心·用情·用爱——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刍议》,第7期山西太原张凤兰、郭万福老师《相生·相成·相盈·相随——提问技能的辩证运用》,文章主标题皆是采用排比的典范。它们在表达强烈与奔放情感的同时,说明了复杂的事理,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
当然,标题拟制过程中,运用排比必须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形式。只有与文章内容和情感高度契合的标题,才能取得审美和说理的双重功效。
5.借用对偶
对偶,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之为对仗。即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一般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
对偶极富艺术特征,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例如,第4期江苏南京江舟老师《品味本草中国 涵育人文精神》,第6期浙江丽水胡碧漪老师《关注社会热点 优化课堂供给》、海南海口张运宇老师《活用乡土素材 激趣课堂教学》,第8期江苏南京沈从举老师《用好三幅插图 盘活一本教材》,第11期安徽合肥孙圣斌老师《巧用经济曲线图形 提高复习教学实效》、甘肃兰州王炳男老师《课堂“小意外” 成长“大收获”》,等等。以上文章标题皆对仗工整、节奏和谐,富有极强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运用对偶拟制标题时,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山川对草木、河流对山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另外,还需要尽量避免采取同字相对。
6.采取引用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拟制文章标题时,可以有意地引用成语、诗词、典故、格言等,以表达自身强烈的思想情感,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独特的修辞手法称之为引用。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使语言精练且具有说服力,更使文章富有启发意义。例如,第2期广东佛山郭海文老师《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我的成长故事》一文,选用了《论语》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为题,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身为人民教师所拥有的流水般灵通的智慧火花、高山般厚重的仁爱情怀;第4期宁夏彭阳王振华、王佳贤老师《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诗词的学科之维(上)》一文,通过引用诗词,使毛泽东同志《清平樂·会昌》中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重新被人们所认知;第4期安徽淮北刘琼老师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出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为题,使整篇文章才情四溢、引人入胜,凸显了一名政治教师的自信与骄傲;第11期湖南永州屈甘霖老师《“大道至简”不能为不读传统经典埋单》一文,标题中“大道至简”语出老子《道德经》,原指把复杂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是事物最本质的道理,作者反弹琵琶,认为“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的浓缩观念对人们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难于登天。
由此可见,标题的拟制是一门艺术,除了上述几种修辞格,夸张、反复、反问、设问、顶真等,都可以为我们拟制标题带来一定启迪,值得持续关注与探究。巧用语文修辞格拟制文章标题作为精拟标题的一种方法,如对其加以灵活运用,则能起到点亮文眼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