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以及管理、社交等技能在内的现代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完美融入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环节同质化严重、可供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的校外资源不足。因此,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抢抓机遇,树立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精准定位,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定向发力,构建立体化实习实训平台;形成合力,促进校外创新创业资源的耦合利用。
[关键词]新时期 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沈建锋(1983- ),男,浙江桐乡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3-0071-05
教育的出发点在学校、着力点在教师、立足点在学生。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关系全国亿万大学生的美好前程和职业理想。积极深化“以生为本”理念,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认识与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开创的“创新企业管理”课程被认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轫。一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以及管理、社交等技能在内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起源于西方国家,他们认为,创新是创业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因此他们一般使用创业教育来指称创新创业教育。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绝不等于“创新”和“创业”的简单相加,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深化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客观选择,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化解就业难题的现实要求。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强力引擎,创业教育是教育的“第三本护照”。高职院校推行创新創业教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渠道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向知识技术型社会转变的新发展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三期叠加”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产业工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任重道远。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有关鼓励大众创新创业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大胆创新、努力创业,这对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陶行知指出:“‘行动只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才是教育的完成。”①
二、当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长期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指路明灯”,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和方向。“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和日常重视不够,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国家的战略步伐。当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呈简单化、片面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典型的有两种: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将其等同于“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片面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就业、创业引领功能。单向度强调创业就业功能大大缩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这种功利性、短期性的价值判断遮掩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育人的长期性和实效性。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部分人的事务。有的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面对少数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其他学生学好专业即可;有的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定期举办就业培训、创业教育等相关讲座即可;有的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部分教师的任务,如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的教师,其他人与之无关;等等。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上的偏差,极易导致教师对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等概念认知的混淆与混乱。理念滞后和认知偏差将导致教育过程中“创新”和“创业”两大核心理念的缺失,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入形式化和空泛化的窠臼。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完美融入教育体系
课程教学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蓄水池”,也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主渠道。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类:一是专业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二是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三是特殊专业开设的嵌入式课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主要通过创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讲座等形式来实现。虽然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但总体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课时有限,不能贯穿大学生求学的全过程,加上师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区别对待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只能讲授相同内容,难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此外,创新创业课程还存在理论性较强、操作性不足、形式化严重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一,不能完美嵌入和融入专业教育,难以实现受教育者由专业到创业的培养过程,陶行知所主张的完整的教育过程也就难以实现。“根据对北京31所高校的调查数据,56%的受访者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主要通过讲座、创业竞赛等‘业余教育的形式来推进;87%的受访者反映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切实需要。”②就目前而言,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实践操作性不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环节同质化严重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很强,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与渗透。实践环节不仅是课堂教授知识的应用,更是获取前沿信息的重要途径。由此,实习实训环节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当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主要是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实习实训平台。第二课堂主要以学生自己拓展为主,难以真正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挑战杯等竞赛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方面,竞赛不具持续性,赛完就解散,难以持续发挥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竞赛缺乏科学认知,参与竞赛只为得奖从而能够考研加分,赛后获奖的成果也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这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初衷相去甚远。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平台主要依托于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验室和相关社团,大学生主要以实习、实训等名目参与相关项目。受经费、场地等条件限制,实习实训的参与者仅限于对创业感兴趣的少数人。雪上加霜的是,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他们并未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项目。主要原因在于各高职院校既要完成任务又不愿付出代价,只能生搬硬套,奉行“拿来主义”。对大学生来说,所学理论不能在实践中证实,难以转化为实际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也就难以实现。
(四)可供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的校外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創新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企业平台配合和良好社会环境的浸润,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国家政策、企业乃至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并不尽如人意。“有70%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有85%的受访者建议高校应为创新创业团队制定更加有效的支持和扶持政策。”③一方面,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支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动和社会支持,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甚至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去创业,支持力度可谓空前。但从政策执行情况来看,很多政策侧重于解决现实问题,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同时,由于缺乏全局性协调,在对成果转化、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政策的扶持力度大打折扣;由于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等难以进行有效协调,容易导致政策虚置。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意愿不足。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与企业追求利润、追求技术转化的利益诉求有偏差。如果不是政府动员或开展校企合作,很少有企业主动参与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去,这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的紧缺。企业对市场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与企业挂钩,没有企业的资金、信息、管理等注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易进入盲目发展的误区,从而导致实践平台短缺、理论脱离实际、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
三、新时期推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抢抓机遇,树立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策导向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驱动下,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好时机。面临全新的发展形势,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一定意义上说,决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体系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目前,更新教育理念,高职院校需要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同时着手。在学校层面,高职院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专门机构,更新管理理念,将传统的知识传承型教育转化为知识创新型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之融入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将“就业理念”转变为“创业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通过专业引导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在教师层面,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是全程教育,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也要有面向少数学生的专业型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甄别、鉴定,挖掘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二)精准定位,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枢纽。科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置。精准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李克强总理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批示时指出,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在改革和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既要兼顾所有人,又要特别“照顾”创业意愿特别强烈的少数未来“企业家”。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应分为四种: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这种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多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实践教学多以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创业等近似实践的形式进行,凸显实践导向。二是针对专业学科的创新创业嵌入式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学科,引领带动不同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科特点进行创业,创业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增加成功率。三是针对创业意愿强烈者的创新创业“专业型”教育。将企业运行、员工激励、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给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使他们具备创办和管理小微企业的初步能力。四是针对有初步创业行为者的创新创业继续教育。对于已经着手创业者,应对其进行“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平台等,帮助创业大学生走上正轨。
(三)定向发力,构建立体化实习实训平台
实习实训平台是实现大学生创业梦的战略支点。高职院校应将平台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优势资源,尽可能多数量、高质量地搭建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孵化、技术转化、金融服务等全方位的帮扶工作。首先,搭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信息平台。结合传统宣传渠道,将创业的各项政策及时传递到大学生手中,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了解政策并用好政策。其次,搭建政府在高职院校的政策服务平台。政府政策要发挥引领功能,就必须对自己的政策进行宣传和讲解,使之深入人心。政策服务平台专门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法律、税务、金融、项目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最后,搭建多方合作的立体化实践平台。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的梯度式、立体化实习实训平台,通过实习实训,可以将有意向学生的创业激情彻底激发,并为之提供广阔的训练场所。实习实训务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观感知作为调整、完善实习实训项目的重要参照,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还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后续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现状,为之提供针对性的后续服务。
(四)形成合力,促进校外创新创业资源的耦合利用
促进校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耦合利用,形成推动合力,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物质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中,政府的政策引导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在资金、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非凡。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领。首先,协调关系,制定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学体系、实践环节、评价体系、产品孵化、技术转让等内容,这就需要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整合其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发展规划。其次,整合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平台、技术、资金、服务、政策等要素资源,单凭高职院校的力量难以协同利用,政府则可以通过直接行政干预或制定优惠政策间接干预,最大限度地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引企入校”的方式,让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可以尝试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训平台等方式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首先,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输送实践型师资。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高职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双导师”制,鼓励有实践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并积极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结合自身优势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其次,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平台能够实现双赢:企业依托高职院校善于创新的优势,利用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等获得更多的利润;高职院校则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在政府政策引导和企业技术、信息、平台等要素的参与下,高职院校的校外资源必能耦合利用,形成合力,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经过几年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瓶颈,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给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敲响了警钟。高职院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进行人才供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满足新需要的专业人才。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推动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深度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高职院校破除束缚,实现新的发展和飞跃。
[注释]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949.
②③张秀峰,陈士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北京市3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97,98.
[参考文献]
[1]李蹊.让“第三本教育护照”护航创业之旅[N].光明日报,2017-03-29.
[2]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原则论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5).
[3]袁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EB/OL].(2015-10-21)[2017-12-2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21/c1024-27722996.html.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2015-05-13.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19.
[6]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9]曾新星.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J].现代职业教育,2017(6).
[8] 刘海滨,王裕宁.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