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样的作品能被称为经典,能被大众认可,并广泛流传?在老舍40余年的全部创作中,最能充分展现他独特风格的作品,也是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为杰出的保留剧之一的,当属《茶馆》了。本文将再论《茶馆》的经典化。
关键词:探讨 《茶馆》 经典化
对于老舍,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艺术家。他创作的戏剧人物形象可谓是惟妙惟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有很多戏剧作品,通过这些戏剧作品我们看到了中国大半个世纪发展的兴衰。当然,代表作也是经典之作当属《茶馆》了,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茶馆》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北京城的裕泰茶馆从兴盛到衰落揭露出城市工商业的凋零。老舍描写的这个小茶馆属于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物。
一、《茶馆》中的人物形象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千姿百态,各有特点,一个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包含着各色人等,他们的日常生活反映出时代变化。《茶馆》的主线人物当属茶馆掌柜王利发了,这个人物贯穿故事始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利发作为茶馆的掌柜,要应对形形色色的人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人非常精明能干,在20多岁的时候就接管了茶馆,为人处世方面总是以谦卑的低姿态示人。他接人待物的信条是:“我按着父亲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了”。王利发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思,谨慎处事,刻画出了一个机灵活泛的老板形象。故事发展到后两幕,随着历史的变迁,王利发的性格也有一些自然的变化。当时清朝灭亡,开启民国之路,军阀割据混战,此时,王利发已经人到中年了,为了生意能够运转下去,他也会不断地整改他的茶馆,顺应時代的变化。在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各种势力威逼利诱、敲诈勒索,在这样一个黑暗混乱的环境中,王利发心中也充满了不满,愤世嫉俗,发起牢骚,但他有自己独特的发泄方式:拐弯抹角地发泄。一开始王利发见谁都作揖、请安,可是当他遇到了这黑暗的现实时,他的性格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黑暗现实充满了讽刺与失望。
各种黑暗势力都想得到王利发的茶馆,都想置王利发于死地。王利发这个人物从一开始的顺民,见谁都作揖、请安,到后来情绪大爆发。他实在是压抑了太久。三皇道叫他劝说康顺子上山,晚上“听你的回话”。王利发回答:“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过去的王利发为人处世圆滑,是绝对不敢对有钱有势的人这样说话的,这次的回答是他做过最勇敢的事了,然而这次讽刺背后王利发是做好了死的准备的,自此,王利发的人物性格才慢慢凸显出来。
刘麻子作为《茶馆》中的反派人物,是以倒卖人口为生的,成了典型的大坏蛋。有一个农民名叫康六,由于破产了,为了维持生计,找到刘麻子,刘麻子把康六的女儿康顺子介绍给了太监总管。庞总管给了刘麻子银子二百两,而到头来刘麻子却给康六十两,自己扣留了剩余的银两。这个刘麻子可真是奸诈小人。两个逃兵想合买一个老婆,连两个买主都觉得很难为情,刘麻子却兴致勃勃地帮着策划。对刘麻子这个人物的刻画就是奸诈小人,是社会底层的垃圾人,对于这个人的描述可谓是入木三分。
这也正是《茶馆》的经典之处,对于每个人的刻画,每个时期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发生的微妙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茶馆》中的语言艺术
《茶馆》的经典之处还在于,语言的应用也是绝妙的。大家都知道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有自己独具一格的语言表达方式。《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类作品。他的语言应用美轮美奂,更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茶馆》的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包含的范围极广。语言看似平淡无奇,背后却反映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复杂,《茶馆》中的每个人物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毫无违和感,语言表达特别有张力,有个性。语言的应用到不到位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语言表达功底,《茶馆》中的人物很少大篇幅地去介绍,通常用三言两语来进行描述,但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征,更加说明老舍的语言功底了得。另外,老舍的语言表达非常诙谐幽默。《茶馆》里的幽默性语言是与旧社会制度的讽刺息息相关的。例如《茶馆》中老伙计李三面对繁重的活儿,愤愤然发出“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利用谐音制造幽默,反映了人们对所谓“改良”的失望心态,让广大读者或观众深刻体会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象,在领略语言诙谐幽默的同时感受旧时代的落后。
三、结语
《茶馆》的经典化,在于人物的表现和语言表达上,也表现出老舍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安明霞.老舍茶馆在调整中壮大[N].中华合作时报,2004.
(作者简介:焦黎黎,女,研究生,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