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2018-05-14 11:47张志敏肖泽平雷选标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8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张志敏 肖泽平 雷选标

[摘要]连片特困地区能否彻底脱贫事关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成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发布的评估指标,文章基于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6所高职院校数据,总结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实践和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外部保障和内生动力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认为应当强化政策落地、缩小普职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紧跟产业转型需求、加大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产教融合、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治理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贫困地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 高职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志敏(1984- ),男,重庆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讲师;肖泽平(1980- ),男,四川泸州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在读博士;雷选标(1986- ),男,云南宣威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讲师。(重庆 409099)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年经费资助项目“贫困地区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与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ZW201704,项目主持人:张志敏)、201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产教融合的高职旅游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23Y12,项目主持人:雷选标)和2016年重庆市教育领域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旅游高职教育服务‘脱贫攻坚战略改革试点”(项目批准号:渝教改发〔2017〕4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5-0048-06

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更是未来三年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难点。近年来,对连片特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推进而不断加强。既有对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困境和出路进行的分析,也有从区域上分别对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的高职特色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还有学者从微观层面以单个院校为例进行剖析,或以某个专业为例,如计算机、畜牧兽医、电子信息和旅游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但是,当前的研究对全国贫困地区人才培养的整体研究深度和广度并不够,研究的专业覆盖面偏窄,且在实习实训、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因此,加大对贫困地区高职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有利于贫困地区打造一支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根据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公布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的说明》,11个连片特困地区拥有4个及以上贫困区县的地级市中,现有高职院校89所,文章选取其中的66所进行调查,抽样比例为74.2%。所选择的学校具体分布为:六盘山区8所,秦巴山区9所,武陵山区8所,乌蒙山区1所,滇桂黔石漠化区8所,滇西边境山区5所,大兴安岭南麓山区3所,燕山-太行山区8所,吕梁山区4所,大别山区8所,罗霄山区4所。数据来源于历年各院校发布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各院校官方网站。

二、连片特困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特征

人才培养是对经过一定程序选拔的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等。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指标,选取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情况等进行调查。

(一)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工学结合”理念

1.学制设计:分段式教育成为主流。“工学结合”是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路径,尤其是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职业院校的分段式教育设计,加强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总体来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职院校都实行了分段式教学,但在时段的划分上以“三段式”“四段式”为主,如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采用了“2+0.5+0.5”、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式,而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实施“学院+企业双主体、基于生产过程、四学段”、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二年制)推行“3+1”递进教学模式等。

2.培养模式:遵循理工类专业特点探索特色。调查显示,理工科类专业更能探索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贫困地区高职院校现有1729个专业,其中理工类专业1240个,占比71.7%。获取的1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中,15个是理工科专业(涵盖汽修、电子、建筑、设计等),如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师徒式四岗递进”(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一条主线,两证融通,三个结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引领、施工导向、工学结合”(庆阳职业学院)、“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地”(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庆阳职业学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学交替、循环教学、就业与创业相结合”,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校社合作、项目育人”、新能源电子技术专业“校谷融通、课岗对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技术专业“三融合、双循环、岗带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过程六化,工学一体”、电气自动化专业“一目标、二结合、三提升”,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任务驱动、产教合一”,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依托四阶段”、环境监测专业“四段遞进,项目导向”、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二线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淡旺互补、双师双证”。

(二)课程体系“实用和够用”不突出,理论重于实践

1.课程设置及比例:区域差异明显,“纺锤形”结构不合理。一是从区域来看,总体上,按各校每个专业平均开设总课程门数计算,由低到高排序:六盘山区(11.8)、燕山-太行山区(14.5)、大别山区(19.68)、秦巴山区(19.7)、滇西边境山区(19.9)、武陵山区(20.3);具体来说,学校之间专业平均开设的课程数不一致,有4所(占33.3%)院校在24~30门,有3所(占25%)学校在15~20门,有5所(占41.7%)学校在10~15门。二是在课程结构比例上,纯理论课(A类)门数平均占比19.5%、理论+实践课(B类)门数平均占比60.4%、纯实践课(C类)门数平均占比20.1%;但是,微观个体差异较大,其中A类课程门数占比超过20%的有6所,B类门数占比超过60%的有11所,C类门数超过20%的有7所。三是在课时比例方面,A类平均为17.1%,B类平均为55.7%,C类平均为27.2%;其中,A类占比最高的为吕梁山区(34.4%),B类最高的是武陵山区(84.4%),C类最高的为秦巴山区(66.4%),且各个院校在各类课时的安排上差别非常明显,缺乏一致性。

2.优质课程资源:精品课程层次低,数量少。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可以反映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进而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28所院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142门,校均5门,其中大别山区占总数的42.96%,尤其是仅有大别山区和秦巴山区两地的院校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他6个区域目前尚处于空白。当然,各院校也开始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建有校级精品课程569门,校均20.32门,但占各校开设课程数比例不到5%。

(三)校内实训条件相对薄弱,有效支撑实践技能不足

1.校内实训室(基地)数量明显不够。实训条件是实践课程的根本支撑,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条件。调查显示,按每个专业平均实训室数计算,连片特困地区平均达到3.8个,而高于这个数字的有大别山区(7.7个)、吕梁山区(5.7个)、罗霄山区(4.5个),滇西边境山区(3.8个)、燕山-太行山区(3.7个)和六盘山区(3.6个)基本持平,武陵山区(3.4个)、秦巴山区(3个)、大兴安岭南麓山区(2.6个)、乌蒙山区(2.5个)、滇桂黔石漠化区(2.2个)则低于平均水平。从学校来看,专业平均实训室数最多的为10.8个,最少的仅有1个,1~3个的学校占比52.4%,3~5个的学校占比33.3%,5个以上的学校占比14.3%,专业平均数低于3个的学校占较大比重。

2.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不足。总体来看,专业平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1.06个,高于该平均数的仅有滇西边境山区(1.6个)和罗霄山区(4.2个),其他片区低于平均数(其中燕山-太行山区0.9个、吕梁山区0.9个、大别山区0.7个、滇桂黔石漠化区0.6个、六盘山区0.5个、武陵山区0.5个、秦巴山区0.4个、大兴安岭南麓山区0.3个);就学校而言,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低于0.5个/生的学校占比较大,具体是低于0.5个/生(包括0.5个/生)的25所(占55.5%),0.5~1个/生的数量12所(占比26.7%),大于1个/生的8所(占17.8%)。

(四)校企合作仅限于局部,双主体办学有待时日

1.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低于50天/生的比重偏大。数据显示,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在0.27~194.81天/生,平均值为41.6天/生。其中,不足1天/生的学校有4所(占12.5%),1~50天/生的学校有19所(占59.4%),51~100天/生的学校有4所(占12.5%),超过100天/生的学校有5所(占15.6%)。

2.校企共同开设订单班数量少,学生所占比例较小。质量报告显示,有9所院校开设订单班,其中订单班学生人数比例低于10%的学校有5所(占55.6%),10%~20%的学校有2所(占22.2%),高于20%的学校有2所(占22.2%)。当然,也有个别院校订单班学生人数达到1671人,占学生总数的42.79%。

3.學校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不高。统计显示,支付金额平均值为82万元,最高为286.93万元,最低的只有1.15万元。其中,金额低于10万元的学校有4所(占33.3%),10万~50万元的学校有3所(占25%),5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5所(占41.7%)。此外,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不高,企业投入金额不足100万元的学校有4所,占比达40%。

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外因素分析

(一)外部条件制约

1.供需矛盾: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错位。当前我国的经济仍处于转型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没完全发挥,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缓慢、产业就业人口吸纳能力不足。根据各地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2016年12个地级市(州)三产平均比为14.6∶45.1∶40.3,较2010年一、二产比降低2、2.2个百分点,三产增长4.2个百分点。但是,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当地法人单位就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建筑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而有证个体户从业人员排名前三的行业则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上行业的进入门槛要么较高,要么技术技能要求较低,导致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接度偏低。

2.政策体系: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低。政策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调查发现,12个地市州的《国民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并同步推进的有11个地区,占比91.7%;但是,明确提出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进一步融合的地区只有5个,占比41.7%。尤其是规划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较为匮乏,各地关于政府、企业、行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文件近乎空白,对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等没有明确界定,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3.经费不足:地方财政持续保障能力弱。据各地国民经济统计公报,2016年仅有榆林的财政收入与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相当,其他10地(平凉、海东、十堰、怀化、百色、临汾、赣州、郴州、恩施、黔西南)平均比例为0.41∶1,总体表现出地方财政收支紧张;而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多数已超过4%,有的达到10%。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版块的投入则明显不足。例如,统计年鉴显示,2007—2015年恩施对教育的投入平均占GDP的6.65%,但非普通教育支出在教育总支出中的占比平均仅为17.22%。进一步对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中生均拨款经费进行统计,2016年的42所高职平均为9494.98万元,高于国家要求12000元标准的仅有9所院校(占21.43%),有近8成的院校没有达到标准,严重制约了高职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内涵建设的发展。

(二)内生动力不足

1.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理念是院校现代治理能力的首要前提,而这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能力。对官方网站所公布个人简历的统计发现,就数量而言,11所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平均人数为7.27人,高出平均数的有6所;就学历结构而言,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29人,不到总数的25%;就职称而言,仅有1所学校的领导班子均有高级职称,总体有27人无职称(占比33.75%),虽然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而强调实践能力,但11个院校的主要行政领导中只有5个人具有正教授职称(其中研究员3名、教授2名),3人具有副教授职称;就年龄结构而言,仅有2所学院的平均年龄为47.5岁和49.6岁,其余均高于50岁(有的平均达到54.25岁)。可见,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有一定的差距。

2.知识生产及创新能力不足。高校是区域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其成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教师成长、服务社会、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知识创新通常以科研课题、论文发表和专著教材出版等来衡量。以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为基准,2016年66所高职共发表论文6657篇,平均发表论文为84.1篇,其中大别山区(184篇)、秦巴山区(121.56篇)、燕山-太行山区(92.6篇)、武陵山区(90.1篇)较高,滇西边境山区(34.4篇)则最低;从论文的质量看,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的,只占论文总数的10.4%;从科研课题来看,各地区的科研课题平均数为48.7个,省部级及以上项目不多,约占1/3;各片区科研经费到款额平均值为119万元。

3.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偏弱。监督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66所高职院校有55所在质量报告中对自身问题进行了自评,主要涉及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建设、办学理念、招生就业、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与监督评价、外部发展环境八个方面。其中大多数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没有充分构建,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考核和评价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具体表现为有的高职院校对人才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认识不足,调研不够深入,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体制没有完全形成;有的高职院校数据管理预警功能失效,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连片特困地区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落地,缩小普职教育之间的不均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规模企业较少,财政收入相对较低,不能营造出较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在国家政策层面,关于扶持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并不多,期望国家层面颁布更多针对性政策,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如在招生、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对口帮扶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制定相关文件,从宏观层面支持连片特困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财政部和教育部提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但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低于10000元的仍有一定比例。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高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持续提升高职生均财政拨款。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科研项目、技术转让、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等争取更多经费收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二)紧跟产业转型需求,加大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贫困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结构要调整优化,尤其是在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各地区要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绿色环保、数字信息、新能源开发和现代服务等行业多谋划,实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职专业更新拓展的互相匹配,从而吸收更多高學历、高素质的毕业生留在贫困地区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大量的人力资源。

二是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连片特困地区有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贪大求全,盲目跟进开设新专业,学校之间互相模仿,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各校应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数据预警功能,围绕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起适应地方经济需求或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体系。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进升级和新兴业态的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必须适时更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灵活设置学段学时,强化行业企业力量,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和多方联动合作育人等。

三是改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连片特困地区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参照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整合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的课时比重,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办学经费在实习实训方面的支出,不断改善校内实训环境和条件。此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经过共享和推广,能够带动贫困地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或课程的发展。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资源优势和专业发展需要,与其他院校错位发展,做好教学资源库的顶层设计、量身打造、质量监控和更新拓展等工作。

(三)加强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治理能力

连片特困地区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制度措施还不完善。为此,一是加强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联系,寻找定点结对帮扶院校,在干部挂职、师资培训、学生互访、课程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与指导,对照标杆院校,查找差距,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连片特困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与此同时,在区域内组团发展,充分发挥各校优势,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组建职教集团,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共同体。二是不断深化校企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领域的协作,校方加大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力度,与企业合作申报项目或专利,适当增加年生均实习实训时间,扩大顶岗实习领域等,为企业节约运行成本,提升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企业与学校联合开设“订单班”“定向班”“冠名班”,开办“校中厂”“厂中校”,共同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学生考核评价,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构建起持续稳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责任共担,具有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格局。三是优化职业院校领导班子结构,提升管理治校能力,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和职教理念,从而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许锋华,王祖山.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3(16).

[2]刘修洪.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3]肖泽平.连片特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武陵山区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5(7).

[4]王泽华,李秀琳.基于职业发展的秦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

[5]陈开朗.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要点——以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9).

[6]汪显金,邱祖明,汤春林.高职汽修专业微型企业实训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6(6).

[7]赖昀.产城教融合视域下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功能研究[D/OL].西南师范大学,2016[2017-12-12].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1016767722.htm.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浅谈美术教育创新及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网络教学整合中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