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钊 袁德栋
[摘要]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文章首先论述了就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几个突出的问题:偏重职业技能,忽视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育;缺乏有效的职业素养培育方式。然后指出了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理念:准确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转变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理念;对接市场需求,精准把握高等教育的内涵。最后提出了就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多管齐下,多方位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自我管理,主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此外,建议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考核体系。
[关键词]就业导向 大学生 职业素养 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黄小钊(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8)袁德栋(1981- ),男,河南潢川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22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辅导员工作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桂教思政〔2015〕33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094-04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近些年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育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不断研究的主题。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而适应社会工作的综合素质体现。职业素养是指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时所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也是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职业要求。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根据麦克利兰创立的“素质冰山模型”来看,个体素质表现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的、可以观测到的显性部分,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隐性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一个人的显性素养往往是由其隐性素养支撑着,因此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行为习惯才是支配一个人外部行为的关键部分。
目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加重视个人的职业素养。一个没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慣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初试时就被淘汰。近年来,大学生找工作难,企业用工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方式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高等院校在培育人才时,要着眼于整个“冰山”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一、就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
1.满足社会发展及企业对人才培育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数量及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随之兴起,逐渐开始加强对“现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不仅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不仅职业教育要树立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而且整个高等教育也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人才培育方面做出适当调整。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企业找不到满意的人选,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用人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现今企业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正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不仅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更加看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团队协作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及创新能力等。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更符合高等院校、学生及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
2.契合高等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育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在教学中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某一职业所需要的发展技能。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是基于高等院校人才培育目标来确立的。培育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既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在培育应用型人才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素养,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3.顺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随着大学扩大招生数量,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且部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准确的定位,同时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也比较差。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实训基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由学生转为职业人。各行业都有自身的行业技能要求,但是各行业对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却是一致的。从大学生入校前的素质现状来看,距离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还相差太远,这给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培育学生获得相应领域的必备技能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良好发展,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几个突出的问题
1.偏重职业技能,忽视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育。职业素养包含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部分。显性职业素养通过教育容易达到,如职业技能。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很多院校更关注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育。不管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都很重视技能的学习,而对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职业态度、职业习惯的养成没有过多关注,所以在实训室经常可以看到被学生损坏的实训器材、浪费的实训材料、混乱的实训场地等。这种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方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也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高等院校打着以就业为导向的旗号,将大学生培育成娴熟的“手工机器”,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及爱岗敬业精神等软实力,这不利于企业及社会的长远发展。
2.缺乏有效的职业素养培育方式。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主要是通过实训指导教师的理论说教和公共思想基础课来完成,整个过程缺乏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职业素养培育的环境熏陶,以及企业的共同培育,不能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起到有效的作用。
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理念
1.准确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转变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理念。教育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的联组会议上表示,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并存的一个具体原因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同时指出,高等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简单办成升学教育。有鉴于此,高等院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各行各业培育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不同工作岗位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对接市场需求,精准把握高等教育的内涵。第一,高等教育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需紧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高等院校在培育大学生时,要更加重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第二,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因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做到:(1)高等院校要改变以往为快速满足社会需要而在人才培育和课程设置上偏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育的教育模式,而要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培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高等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而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四、就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职业素养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地积淀与修炼。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大致可以分为两条路径:一是学校的培育,二是个人的努力。
1.多管齐下,多方位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在学校的培育方面,高等院校应采取多重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一是要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教学。在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高等院校不能忽视第一课堂的作用。首先,在各科目的第一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带动学生,不仅要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还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课外实习和锻炼的机会;最后,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二是要开展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一方面,高等院校积极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使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更深刻的了解,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通过礼仪、心理健康教育、沟通与协作等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提前认识职场与社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是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再好的实验都不如一次真实的实战。因此,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进行角色转换,感受在职场中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熟悉职业环境,了解行业规范。
2.自我管理,主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在学校及教师的引导下,加强自我管理,不断提升个人职业素养。首先,从入学开始就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目标,以及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提前树立职业理想,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升自我修养,让职业素养培育成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和自主行为;其次,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意志,学会与人沟通协调,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考核体系
职业素养培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育体系,更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第一,高等院校应准确把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性,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职业素养难以通过实际的操作考核看出是优是劣,难以对其进行定量考核。这就要求各高等院校要广泛调研,借鉴同类院校的过往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细化评价指标,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高等院校应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公平公正原则,积极引入个人自评、班级评分、二级学院或系部审核,全面收集职业素养考核的原始数据,并建立学生平时表现的管理机制,将学生日常表现列入最终考核内容,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管理。
第三,高等院校应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或职业行为习惯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激励可以促进行为的发生。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不是把学生划分优劣等级,所以在考核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身上的优点,以优点带动其他良好行为的发生。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单位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毕业后从业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育理念,深刻理解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将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放在重要地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培育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过,大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靠外部的教育,还需要个人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从根本上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成年,黄正宝,赵晓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
[2]曹轶.基于创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
[3]张雅,许南.“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
[4]马娜.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
[5]张学.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对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23).
[6]李磊.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7).
[7]林芙蓉,吴映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以厦门华厦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2).
[8]石华灵.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从情商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9]张挺.高校就业导向与学生职业素养耦合价值论[J].当代职业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