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创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

2018-05-14 13:38檀祝平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务实求真职业教育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经历几十年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人才培养、职教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方面依然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新时代职业教育要以问题为导向,在求真、务实、创新三方面发力。首先,职业院校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按“全人教育”理念全方位育人,同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职教体系建设应立意更高,从人才可持续发展角度务实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制衔接,共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后,职业院校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快产学研合作升级,真正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输出水平。

[关键词]求真 务实 创新 新时代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檀祝平(1971- ),男,安徽怀宁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2014/10,项目主持人:周大农)、2014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K2014337,项目主持人:周大农)和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5年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本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常州市为例”(项目编号:CDGZ2015022,项目主持人:檀祝平)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018-0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批示,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人出彩、人尽其才,使“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迈上新台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等文件陆续颁布,提出“要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职业教育新发展吹响了划时代的改革动员令。党的十九大以来,“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②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新发展的主旋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陆续出台,实质性地将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推到新的发展起点。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也在逐步改善。职业院校要将这些政策落实、落地、落细,针对人才培养、职教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依然存在的很多深层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求真、务实、创新三方面着力,真正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与各层次院校一起务实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一、“求真”,真正回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决定》也提出了两个“服务”要求,要求“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针对国家和不同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向未来新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改变传统工具理性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全人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全人教育”不是一个新理念,“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就提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也讨论过‘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目的,这些都是全人教育思想。”④“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家隆·米勒提出了‘全人范式的概念”,⑤全面开启现代“全人教育”的发展阶段。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和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都大力提倡“全人教育”,他们认为“理想的人应是全人”⑥“教育要给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⑦。由此可见,现代“全人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更多地关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工具理性人才培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往往被弱视。很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关注企业的需求,注重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但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养成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严重违背了“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影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股,关系到未来中国梦的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应全面引入“全人教育”理念,将人的需求置于首位,通过全面梳理“全人教育”的核心要素,营造全方位全领域的育人氛围,在学校文化环境里涵养“全人”素质,全方位立德树人;通过不断拓展课堂空间物理环境,打造适合的通识课程体系、融合校企文化、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重塑课堂教学生态、改革教学评价等实质性举措,做到“长技育人”;特别要针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未来新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在人才的发展性、复合性、创新性上下功夫,变“制器”为“育人”,使人才的综合素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创新素质全方位提升,从而适应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

(二)强化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性,真正回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1.职业院校承载了太多功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趋于弱化。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但传统文化中“重文轻技”的思想依然严重,职业教育吸引力仍然不够,职业院校规模盲目扩张,招生、就业、财政拨款等领域也还存在诸多制度性政策障碍,导致大多数职业院校招生困难。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力物力保障,职业院校在招生、就业以及各种荣誉和项目的申报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很多职业院校千方百计地争取成为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集中人力物力打造竞赛金牌和获取各种教学、科研专项项目,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院校的发展,但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本应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但由于各种评比指标歪曲指挥院校发展,往往被动地卷入与人才培养无关的烦琐杂事中,难以集中精力搞好一线教学。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申报与本科院校无异,直接与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呈正相关,因为一线教师难以获得资源优势,教师获得感不强,严重削弱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精力。正如陈宝生部长在两会记者会上所說,“现在老师负担很重,要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⑧,事实也是如此。要让教师真正回归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思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才有希望。

2.职业院校应强调特色办学、自主办学。职业院校大部分身居地方,一般体量不大,且与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特色发展、自主发展应是最佳路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都在盲目追求“大跃进”,不仅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在不切实际的评价指标指引下,大量引进教授、博士,追求科研产出和大的合作项目建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耽误了人才培养。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有限,财政状况被政府无形之手所困,很多职业院校不断放弃原有的特色发展之路而进行改名更名,盲目扩大招生,专业设置大而全,忽视了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线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教育引导上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教学改革的实质性举措少之又少,人才培养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3.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拨款制度,在宏观指导上发力。职业院校不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办学,也不能聚力特色办学,这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拨款制度密不可分。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是按学生数目拨款,一旦生源减少,经费投入必然减少,办学自然也困难重重。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具有职教特征,对学生实践教学设施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工科类职业院校的生均办学经费投入往往更大。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和各省市政府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远远小于本科院校,除国家示范和骨干职业院校外,普通职业院校还要按学生数进行折扣,財政拨款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职业院校不得不削减教学经费投入,有些院校还不断减少教师编制,导致大多数教师负重前行,课时量大,繁杂事务多,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考虑职业院校的具体办学情况,一方面不要再盲目增加院校数目,进行规模扩张;另一方面要完善职业院校财政拨款制度,参考学生数和教师数进行指导性拨款,逐年增加办学经费,切实保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让教师安于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放开无形之手,真正进行“放管服”改革,让职业院校实现自主办学、特色办学。政府部门应强化责任担当,在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与行业机构、相关研究机构一起在国家资格框架、人才培养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以及质量标准体系制定上为职业院校提供指导性意见,而不是简单地用拨款制度牵制职业院校,使职业院校陷入浮躁的办学处境。不可否认,各级政府部门在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明显,但也一定要分清“可为”和“不可为”之处,强化指导,少点指挥和干涉,让职业院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谋划特色发展,集中精力推进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才能显著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务实”,多形式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提出,“到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这一顶层设计为职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上下贯通的康庄大道,职教体系建设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重新起航的基石。但是,从近年来的建设实践情况来看,有喜有忧。喜的是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创造机会,多形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忧的是职教体系还是通而不畅,希望打通升学渠道的大多数是中职和高职院校,地方应用本科院校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另外,职教体系建设的立意不高,很多职业院校只是为了让有升学愿望和升学潜能的学生提升学历,而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果仅仅将职教体系建设理解为“升学”,并以此增加招生吸引力,这偏离了职教体系建设的初衷,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也有百害而无一利。

江苏省在职教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相关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亟待反思的地方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2012年以来,为了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各类人才培养之间衔接不顺、转换不畅的突出问题,江苏省职教体系建设立意高远,率先从学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作为打通职业教育层次提升的一个重要渠道,努力提升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多次出台文件,推动中职和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衔接试点。目前,范围更广、效果更好的是高职与本科的“3+2”联合培养,涉及这种培养模式的有50多所高职院校、3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接专业达到109个,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开辟了上下贯通的渠道。当然,尽管成效明显,但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合作过程来看,还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相关的合作机制和得失之处也能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典型范例和深层次思考。

(一)高职与本科“3+2”人才合作培养成效显著

江苏省经过多年的高职与本科“3+2”人才合作培养的探索,虽然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但正向效应显而易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系建设立意较高,构建了多种形式的学历衔接通道,打通了高职学生学历上升的通道,为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第二,高职与本科的衔接促进了高职院校协调发展,有效提高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统一制定和执行标准,系统设计质量评价系统,确保了衔接试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本科院校直接参与高职本科人才合作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开发,促进本科院校相关专业较为系统地深入职业教育领域,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提供了有益尝试。第四,部分优秀本科院校加入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职业教育体系,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吸引力,促使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高职和本科“3+2”合作培养面临的问题

由于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内部分流,沟通和衔接上的渠道不畅、机制不全,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除了需要在招生制度上完善相关政策外,高职和本科院校“3+2”合作培养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办学观念存在分歧。高职教育发展多年,本身已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比较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部分本科院校则更注重学科型教学,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与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别。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于有别于学术性本科和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层次提升的高职本科专业,理解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在短时间内转变各自的观念并不容易。

2.专业对接缺乏科学设计。目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对接的专业都只是相近或相关专业,很多比较成熟且有相当知名度的重点或特色专业却无法和本科院校对接。有的高职院校挑选一些招生难度大的专业与本科对接,有的本科院校由于招生名额有限而合作热情不高,使相当多的专业不能对接,专业对接口径较窄,在专业设置上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职业提升的需要。

3.高职院校的话语权有限。关系好的合作院校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如果本科院校过于坚持自己的看法,作为弱势一方的高职院校最终也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选择屈从。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转段要求等方面,高职院校的话语权都相当有限,地方本科院校相对比较强势。

4.师资类型差异明显。高职院校拥有多名训练有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拥有多个条件优良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与区域内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尽管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理想,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常态。目前本科院校虽然学术型师资较好但实践技能比较欠缺,相关的实训基地与高职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硬软件准备并不充分。

5.转段要求不利于职教层次提升。尽管英语四级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条件对于本科学生要求来说并不算高,但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目前的转段选拔方式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难以有效满足技能型人才提升教育层次的需求。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涉及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的衔接,本文以江苏省比较成熟的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一些思考。

1.建立升本学习制度通道,推进专本学历学制衔接。彻底打通衔接渠道,必须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省级统筹、系统设计,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自主招生、多元录取等招生制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推行“3+2”模式、“4+0”模式、“3+1”模式和“3+2”模式等多種衔接模式。

2.发挥好行业组织的作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各层次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必须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中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积极探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和办法,依托企业组织,有效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培养的职业教育通透机制,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3.从培养规格目标入手,实现培养层次无缝对接。高职与本科合作培养人才,必须首先解决高职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培养规格脱节、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在高职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上形成良好衔接,实现两种教育层次的梯度对应、无缝对接,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4.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确立职教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行业企业参与,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同时,建立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制度、高职本科教育师资专门的职称评聘制度以及“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等,为“3+2”合作培养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5.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为合作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在高职专科和地方应用型本科进行“3+2”合作培养过程中,政府的宏观引导、政策支持以及制度保证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高职专科和地方本科衔接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为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6.推动项目评估及绩效问责,不断提高合作质量。问责是一种通过对主体(问责对象)行为的价值判断及引导来保障绩效目标实现的有效管理手段。对于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可以推动项目评估及绩效问责,不仅让双方学校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寻对策,而且逐步探索建立相应的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合作质量。

三、“创新”,政行校企共谋产教融合大计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就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还处在浅层次合作阶段。学校专业设置方向基本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校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订单培养协议等,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企业实际参与度远远不够。有些院校进入中层合作阶段,除了以上合作内容以外,还能主动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以及少量的技术支持服务等,在学校挂冠名班、企业冠名校企合作机构或基地等。少量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达到了深层次合作,这些院校一般具有高水平师资,综合实力较强,能够与企业一起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发展规划,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和协同创新中心,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

校企合作不深入,学校热、企业冷是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老问题,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但仍未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研发能力不够,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实质问题;企业往往愿意舍近求远,找知名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二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且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精神、吃苦耐劳品质方面优势并不明显。三是企业更关心既得利益,首先考虑低层次用工需求,这就导致酒店服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制造类、创意类等专业的校企合作情况不理想。四是在校企合作中,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够,有些政策还仅仅停留在文本上,地方执行力度有限,导致校企合作不畅。

(三)深化产教融合的理性思考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发力,各自发挥能动性,在现有职教环境下共同推进。

1.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政府部门不仅要制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类似文件,更要从实处着力,促使地方政府出台实施细则,强化执行,尤其要让合作企业在承担人才培养义务的同时得到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实际利益。另外,借鉴德国先进经验,尝试遴选或培育部分教育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部分资金和资源保障,引导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赢。职业院校除了提供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外,还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工艺难题,共同公关申报大的科研项目,真正在校企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职业院校科技人才和师资难以满足企業需求,校企合作势必一头冷、一头热。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发力,融合地方产学研优势资源,将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强强联合,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有了硬实力,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校企合作才能取得实效,培养的人才也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因此,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对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作用明显。

2.强化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担当,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蓄力。目前大多数企业对用工的需求还不高,有些简单加工型的岗位只需要一般的技能工人。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人素质也必然要求更高,因此,行业、企业也要不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与地方职业院校一起合作培养人才。在目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付出往往回报并不明显,因此,合作企业也要向行业组织、合作院校、地方政府反映合理诉求,促成合作院校在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政府在税费减免方面的合理补偿。随着人才红利的逐渐减少和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未来企业也需要不断补充各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选准合适的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只要行业企业强化人才培养责任担当,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一定会在人力资源供给、技术技能积累方面获得收益。

3.职业院校要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能“等靠要”,政策红利也需要职业院校积极争取。其一,职业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要企业做什么,更要思考能为企业做什么,对校企合作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将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重点抓,切实执行。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除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外,还要多引进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强化与地方研究机构的合作,在产学研上创新思路,提升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输出水平。职业院校可以组建柔性混编协同创新科研团队,与企业、科研院所、工业园区一起共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共建适应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融入区域产业,进行区校合作、镇校合作、院企融合,共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多层次服务平台体系等。只有提高了社会服务输出的层次和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校企深度合作,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其三,职业院校要完善教师考评机制,把做好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教师的企业锻炼和能力提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有获得感,从而调动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为企业服务,不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注释]

①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5-21]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④赵珲,张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全人教育”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6-27.

⑤向健极.“全人教育”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4(6):84.

⑥(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由其民,吴光威,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⑦李杨.教育是完成人格,不是把人造成器具[EB/OL].(2013-01-07)[2018-05-21].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1/07/20928046_0.shtml.

⑧陈宝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3-17.

猜你喜欢
务实求真职业教育
张锦绣
阎生德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日
牛趣(二)